工匠文化与工匠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

2022-12-08 05:06:17关敏泓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

关敏泓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7)

2019年4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双高计划”是通过价值导向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只有将思政教育之根扎牢,“双高”建设才能取得显著成效。当下,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推进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

1 工匠文化的价值意蕴

1.1 工匠文化的发展起源

1.1.1 古代

中国自古以来是“工匠之国”,有“技进乎道”的文化源流,有“匠心独运”“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大批工匠。古代墓葬出土的瓷器、铜器、纺织品,历史上中国出口到海外的丝绸、漆器、金银器皿……都见证着中国工匠文化繁荣兴盛、屹立世界。

回望中华大地五千年文明史,无论哪个强盛的时代,都拥有大批能工巧匠,依托他们的精湛技艺,华夏文明引领着世界潮流。工匠文化、工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词。

在工匠文化起源上,相传舜“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这句古文记录了舜年轻时在河边制作陶器坚持精益求精,引领其他工匠仿效,自觉拒绝敷衍马虎的故事。此外,在夏王朝初年的奚仲于薛地(今山东滕州境内)创造了世界上第一辆用马牵引的木制车辆。

此后古代工匠星光夺目、人才辈出。蒯祥,明代建筑匠师,世袭工匠之职,公认的天安门城楼的设计者。张衡,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木圣”。毕昇,北宋发明家,活字印刷术发明者,他首创的胶泥活字、木活字排版,成为中国活字印刷术的一个里程碑,在中国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上做出伟大贡献。古代工匠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奠定了华夏文明在世界无可撼动的地位。

1.1.2 近现代

近现代以来,詹天佑等优秀的能工巧匠持续为国家的工业、建筑业等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接续传承着工匠精神。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许许多多能工巧匠竞相涌现,像倪志福、郝建秀等优秀工匠,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进而奠定了新中国独立的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基础,使中国工业规模傲视群雄,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轰轰烈烈开展后,“深海钳工”第一人管延安、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等新时代高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积极推动者,也成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代言人,使中国的工匠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今天,我们构建技能型社会,正需要努力挖掘工匠文化价值,涵养青年人,造就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1.2 工匠文化的价值谱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技

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奋力谱写新时代育人华章的高校,正是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也是实现国家高质量发展和制造业做强做精的关键之处[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积极推进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育,要推动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努力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职业院校大学生作为这一队伍的后备力量,须从工匠文化中汲取价值,培育工匠精神,才能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工匠文化源远流长,将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可从德智体美劳方面着手。

1.2.1 德育价值

尊师重道、师道尊严是古代工匠技艺传承过程中的一种道德约束。工匠文化主要依靠师徒或家庭世袭,对于品德、品行的要求是第一位的,技艺是第二位的,若无德行,则无法学到真传,更无法成为“大家”。入门后,还要谨守工匠的职业素养,这种职业要求,关键在于个人的自觉主动,而非法律及制度的强制命令[2]。新时代,我们要将持之以恒、专注敬业等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具有良好品德的时代新人。这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

1.2.2 智育价值

古代工匠实行制造实名制:“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一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世代追责,这倒逼所有工匠脚踏实地、专心技艺、精益求精,充分发挥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这对于大学生而言,尤其具有启示:学习是学生的主业,大学生应珍惜韶华,在有限的大学生活里充分挖掘智慧、激发潜能,努力学习各类知识磨炼能。

1.2.3 体育、劳育教育

工匠尤其重视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技能,因此他们普遍练就了过硬的身体素质,否则难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以百工祖师鲁班为例,鲁班出生于工匠家庭,父母也是匠人,他从小就跟着家人四处打工,无论多辛苦繁重的体力劳动,他都甘之如饴,认为这是对自己的锻炼,因此强健了体魄,反过来为他成就一番事业奠定了坚实的身体基础。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我们更应警惕物质充裕带来的忽略体育、劳育的倾向,让工匠文化的体育、劳育价值重新滋养我们的青年一代。

1.2.4 美育价值

我国工匠文化素来注重实用兼美感,这从器物、建筑、纺织品等都可以找到诸多实例。美育价值往往是大学生容易忽略的,但我们应充分认识并从工匠文化中汲取美育对人品质、品性养成教育所发挥的积极影响力,引导大学生重视美、欣赏美、创造美。当下层出不穷的审丑现象,依托短视频平台得到广泛传播,青年人是传播模仿的主力,这需要引起教育者的警惕,以及对美育的重视与回归。

2 工匠精神基本理论探析

2.1 工匠精神的基本概念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们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与体力劳动中,不断对其从事的工作进行认真琢磨和思考,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融入个人品德培养、技能学习与工作实践中。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具有新的内涵和外延,它不仅“守正”,继承古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更应运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现实需要,并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工匠文化的精髓。具体到高职院校,深入推进工匠文化、工匠精神价值谱系有机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对于培育大学生敬业、乐业、精业的职业素养,进而成长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具有积极作用,而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内在要求[3]。

2.2 工匠精神的内涵特质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总的来说,它涵盖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特质:执着专注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要求,精湛的工作水平和爱岗敬业的工作认同。工匠精神的内涵虽然没有统一的回答,但大部分学者总结归纳的要点都包括以上4 个方面的内容。在新时代,工匠精神不仅继承古代工匠身上的品质,更发扬了现代工匠身上与时俱进的品格特性;不仅有中国古典特色,还积极吸收借鉴了国外工匠身上的其他优点,兼容并蓄、守正创新,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新特点。总结起来,工匠精神的内涵特质主要包括以下4 个方面的内容。

2.2.1 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系匠人内在的职业素养,因对职业崇敬所以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认真、专注的精神状态,同时谨慎地注意把控产品品质和质量,体现出把工作水平不断提升的专业态度和执着追求,令人心生敬意,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认真领会,并积极融入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2.2 精益求精的质量精神

精益求精的质量精神,是杰出的工匠们与工作相处时必然遵循的“道”,是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得以被世人尊崇的关键之处,也是工匠们引以为傲的地方。粗制滥造、敷衍塞责把优秀工匠和其他工匠区别开来,这对于处于产业转型升级、有志于走向高质量发展和质量强国的中国具有重要启示。在大学生中开展“质量”教育,将有效培育他们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工匠精神,对实现自我发展和国家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2.2.3 尊重劳动的实践精神

尊重劳动的实践精神是新时期“双高”院校工匠精神的灵魂所在。实践活动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而尊重劳动、积极实践的精神是大学生成长为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题中之义与内在要求。实践出真知,大学生要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与才干,在实践中锻炼实事求是的品格,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技能水平,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磨炼意志品质,努力做到“知行合一”,用真才实干为将来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国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质量强国贡献青年人的智慧与汗水。

2.2.4 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创新精神,无论是以鲁班为杰出代表的古代工匠,还是新时代的大国工匠,无不在看似枯燥烦琐的钻研中不断推陈出新、更新换代,创造出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作品,而这也是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从工匠文化中积极汲取的精华。大学生具有蓬勃的活力与强大的潜力,需要在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对其引导和激发,使他们成为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时代新人,努力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3 工匠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审视

3.1 提高大学生思想凝聚功能的重要措施

如何深化并推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向。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受人民思想认知所影响。基于此,加强工匠精神在“双高”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既是基础也是前提。改革开放使国家经济飞速向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积极应对的社会问题、思想问题。例如,出现了浮躁的风气和不少见利忘义、粗制滥造的产品。这提醒我们:在新时期,积极挖掘工匠精神的内在价值,对大学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涵养他们的工匠精神,对于国家未来高质量发展和成为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3.2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的必然要求

“双高”建设背景下,在高职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不仅能促进国家产业升级,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更能促进大学生个体自身发展。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意识已经具备一定独立性,但很多时候仍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干扰,出现自制力弱、果断性不强等问题。工匠精神涵盖的一丝不苟、执着专注及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可以为迷茫困惑的青年学子指明职业发展的航向[4]。

如今,不少毕业生面临“毕业等于失业”的困境。我国人力资源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多达874 万,通过分析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满意度不高,且对未来发展方向没有明确规划。针对已有工作的毕业生来说,有超过30%就业者出现频繁跳槽问题。这很大程度是由于大学生迷茫所致。目前,推进“双高计划”相关文件中,就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尤其是工匠精神培育问题进行了专门强调和部署,为强化工匠精神价值和培育提供了有利契机[5]。因此,高职院校在促进“双高”建设进程中,更需重视工匠精神对大学生走出就业迷茫期,辅助大学生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的价值意蕴。

3.3 加强行为约束功能的实效性

科学合理的观念是正确行动的前提。高校思政教育必须结合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才能挖掘学生内在驱动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发挥内因,也需要外因,二者缺一不可[6]。创新联动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既可以有效发挥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又可以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约束与规范效能。

在约束与规范方面,工匠精神的价值可以概括为以下3 个阶段。首先,党和政府积极倡导培养大学生习得工匠精神,由于缺乏了解,大学生最开始可能会采取敷衍塞责、事不关己的态度;其次,伴随对工匠精神的不断了解,学生可能逐渐理解它的内涵与价值,从而愿意将工匠精神融入自身品德养成、学习生活中;最后,在工匠精神培育形成有效的氛围和行为习惯后,学生潜意识中会按照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做人做事,实现内化到外化的积极转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初步达成。此外,高校如果能在规章制度上对工匠精神培育做出具体有效的规定与约束,将有效推进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例如:实行工匠精神培育积分制,大学生通过参加相关讲座、活动、实践获得积分并进行奖惩评比等,约束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从而促进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落地。

4 结语

涵养学生的工匠文化与工匠精神系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的方面。国家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导向,对高校教育工作者融合工匠文化与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期待。高校应充分挖掘工匠文化与工匠精神意蕴价值并融入思政教育,有效推动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促进大学生在新时代继承与发扬工匠精神。总而言之,工匠文化与工匠精神是对现代大学生成才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力量。高校应立足于自身,及时反思和改革原有教育模式,并适时树立良好榜样,深入挖掘工匠精神使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推动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从高校中走出来,使工匠文化在新时代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高职
90后大工匠
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 01:38:45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工匠神形
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拿出精神
工匠赞
大江南北(2016年6期)2016-11-21 21:15:31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