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丽
(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国之间的交往也愈加频繁。意大利作为“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之一,与中国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有人说“意大利人是天生自带手语技能的人民”,热性奔放的意大利人对于体态语的运用相比含蓄内敛的中华民族来说更加频繁多样,对于他们来说,体态语和有声语言同样重要[1]。因此,对外(意)汉语教师了解意大利国家的体态语是十分有必要的,尤其是了解中意体态语文化差异,这对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对外(意)汉语课堂教学是大有裨益的。然而国内学者对专门研究教师体态语在对外(意)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仍涉足较少。
该文从中意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中意两国的体态语差异,旨在探究造成非语言交际行为差异的文化内涵。通过分析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以期减缓因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对对外(意)汉语课堂教学和汉语学习者的冲击。
在日常的交际中,人们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体态语这一术语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irdwhistell 首次提出,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通过与有声语言相结合,完成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的信息表达的非语言文化交际手段。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体态语常常被用来辅助教学活动。教师通过体态语来输出信息或传达指令,从而更好地保障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学生也会因深受自身文化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体态语表达自己。尽管有一些体态语是与生俱来的,但大部分还是人类后天学习的,这种约定俗成为不同文化所有,体态语的使用情况与表达方法固然也有所不同。
关于体态语分类的界定,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观点,但实质上基本相同。该文立足于祖晓梅在《跨文化交际》(2015)中对体态语的分类,即分为外貌服饰、面部表情、眼神交流、手势、姿势和身体接触,并参照张克《体态语与教育传播》(2010)和何奎莲在《体态语——现代教师的必修课》(2016)中的分类,将体态语与课堂教学应用结合,根据李梦竹(2018)对体态语分为的课堂礼仪类和辅助教学类,分别从课堂礼仪类和教学辅助类展开论述。
其中,课堂礼仪类体态语包括服饰语、表情语等,这一类是展现师生风貌的非语言符号。得体的课堂礼仪类体态语可以营造彼此间良好的第一印象。教学辅助类包括眼神交流、手势语等,这一类是用以辅助课堂教学而进行的行为,恰当使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交流效率,使对外(意)汉语教学更加顺利。
Crant 和Hennings 认为:课堂教学效果有82%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语言手段实现的,只有18%是通过语言行为传达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在课堂上,体态语在教师传授知识,组织课堂和观察学生反馈的交际活动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体态语,一部分属于课堂礼仪类,这类体态语可以组织、辅助教学,属于伴随性体态语。教师的课堂礼仪会对学生产生导向性的作用。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学生眼中的汉语教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的象征,对外汉语教师仪表举止都会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3]。此外,学生服饰、表情管理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获取的信息也属此类。
(1)服饰语。在跨文化交际中,服饰早已经与生活融为一体了,除了在产生强烈文化冲突时,人们很难注意到这一非语言符号。作为教师要着重注意自己的服饰是否得体,尤其在意大利,人们是避讳黑颜色衣服的。意大利只有小学是有校服的,男生是蓝色,女生是粉色,中学生没有校服。这不同于中国,中国认为深颜色的衣服会更加得体端庄,且中国的十二年义务教育阶段都为学生配备了校服,周一到周五是必须穿校服的,甚至大学都有校服,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增强认同感,培养集体意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举办活动时服装统一正式。
(2)表情语。不同于有声语言后期的可处理性,面部表情往往更能表达出一个人的真实情感与意向。但中国人往往更倾向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而对于个人情感表达更加外露的意大利人来说,他们面部表情更为丰富且多样[4]。如在表达欣喜之情时,中国人往往仅用嘴角的微微上扬表达情愫,十分含蓄。而对于表现力极强的意大利人来说,他们的笑容则通常牵动着眼睛、眉毛、鼻子以及脸上的肌肉群,幅度更明显并时常伴随纵情而爽朗的声响。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上述的礼仪类体态语,另一部分体态语则属于教学辅助类。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也会用到手势语、身势语、空间语言等,通过合理运用恰当的体态语,帮助学生学习,传授教学内容,属于与教学有直接关系的体态语,但由于其作用是辅助教师讲解知识,所以该文将这类体态语划分为教学辅助类体态语。
(1)眼神交流。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的交流也传达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民族特色。中国人在交流时眼神直视的时间较短,常常选择间断性回避,意大利人则认为在交流中直视眼睛是真诚、感兴趣的表现[5]。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意大利学生在直视自己时,对外(意)汉语教师不要误以为学生是在有意顶撞、冒犯自己。
(2)手势语。手势是跨文化交际课堂中经常使用的体态语。虽然很多手势的动作具有普遍性,但其含义却因文化而异。有的手势可能在中国的文化中是正面的、幽默的、无害的动作,但在意大利文化中就表示负面的、甚至有冒犯的蕴意,反之亦然。
意大利的手势语极为丰富,最常见的是一只手的所有手指的指尖挨在一起,上下挥动时表示疑问,但在中国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做出将所有手指之间合拢在一起的动作则表明“闭嘴”“安静”等类似的意思。在意大利,将一只手放在眼前左右摇动是有取笑的含义,类似“stupid”,但在中国并没有实际含义和情感色彩趋向,可能在某些特定语境下表示“有奇怪味道”。在意大利用食指在靠近太阳穴的位置转动表示“你疯了吗!”而在中国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用这个动作表示让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等含义。询问事情时,中国的课堂学生通常是举手示意,而在意大利,伸出食指并举到头部表示询问。在意大利,双手合十放在胸前上下摇晃是“我还能怎么办”“为什么”等含义,在中国则表示“拜托”。在意大利,以手指从下巴处由内向外往前擦动有漠不关心的意思,类似“I don’t care.”在表达一种不耐烦、反感的情绪,在中国则没有任何含义。在意大利,人们用手指数数字时会用两只手,表示大于等于五的数字就会用另一只手辅助一起表达,但在中国,是用一只手就可以表达清楚。在中国,食指中指来回接触表示剪刀,但在意大利则表示“要求结束”的意思。握拳在意大利表示“讲重点”“概括”的意思,在中国则是具体语境有具体内涵。
通过上述对比,可将中意体态语差异的原因总结为3 点,即地理环境、历史因素、文化因素。其中,中意文化的不同是造成中意体态语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Lourdes Arizpe(2000)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中曾指出[6],在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变化中,文化的交流才是这一切的轴心。
意大利海岸线长,经济贸易是主要收入来源,沿海商业繁荣,来自世界各地的小商贩活跃在意大利,使用丰富多样的体态语为他们的交际和交易都提供了便利。中国幅员辽阔,平原多,两河流域的丰富资源更是巩固了中华民族农本商末的经济指导思想,使得中华民族与土地联结密切,更注重内部的交流,因此并没有产生对体态语的大量需求[7]。
密临欧洲“火药桶”的意大利自古以来都难逃战争的波及,意大利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较其他欧洲国家而言较适宜的地中海气候也使这个国家成了众目睽睽之下的“蛋糕”,这对意大利所使用的体态语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意大利是一个有着丰富多彩文化的国家。1870年之前,现在的意大利版图由奥地利、法国和西班牙3 个国家占领,没有熟知的标准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3 种语言难以实现真正的交流。这时,他们对非语言交际行为(主要是体态语)的依赖程度将会更高(杨华,2002)。而中国早在公元前221年就完成了大一统,并通过政策实现了文字统一,语言交流障碍相较于意大利较小。
二战是意大利曾一度黑暗的时期。墨索里尼时期,意大利的学生被要求穿黑色校服,但法西斯不仅带给了世界各民族巨大的伤害,也给意大利民族留下了沉重的阴影,意大利人避讳黑色衣服也正出于此,他们不愿再回到那个时代。而在中国,受五行学说的影响,黑色自古以来就是备受推崇的正色之一,古人会在巫术活动中把黑色涂在身上,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驱邪祈福,于是渐渐发展成了尚黑的色彩心理,并逐渐上升成了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审美[8]。中国在夏朝时期将黑色上升为了国家色,衣服以黑色为贵,演变到现代,经由历史的沉淀,黑色作为经典色彩之一也象征着庄重、高贵等。
中国人深受儒学传统和宗法伦理的影响,于是形成了在交际中比较内敛、羞涩的性格。中国人性格谨慎,隐忍,学会掩饰自我的真实的情感。中国人不喜欢张扬,为人做事比较低调,长期保持着群体的向心力,强调自己作为集体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对我们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这在服饰统一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而意大利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天性热情奔放的意大利人身体中渗透着跳跃的灵魂,他们追求自我满足,听从内心召唤,遵循身心合一,会在交际中提升自己的讲话风格,所以在表达自己想法时更为直接和感性,运用丰富变幻的体态语声情并茂地传递信息[9]。此外,意大利作为世界时装时尚的引领者,他们的国民服装追求新奇、性感,精致细腻深入骨髓,恰当地显示体型,所以对于统一服装的要求并不执着,他们更追求表现自我。
一个国家的体态语作为一种文化的集结体,体现了其地理、历史等多种背景因素的独特性。在跨文化交际下的日常交流中,要主动了解交谈对象所在国家的各种文化禁忌、历史渊源等,尽量减少文化冲突。该文根据中意体态语差异的总结与分析,针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体态语使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教师要重视对体态语的运用,并注意接收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体态语所传递的交际信息。在语言交际无法传递全部教学信息的现状下,表达形式丰富多样的体态语是对外汉语教师必须重视和运用的手段之一[10]。灵活运用体态语可以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起到协调强化与弥补暗示的作用。
在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体态语可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如手势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面部表情可以传递教师的情绪和感情,补充和强调教师语言的力度和态度。教师可以通过体态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及时的反馈,由此共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汉语学习。
在对外汉语课堂中,虽然提倡结合体态语进行教学,但体态语只是一种辅助有声语言的工具,教师在使用体态语时,要注意自我控制,不可过度使用,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才会对教学产生积极影响;更不能随性而为,要做到自然大方,着装干净整洁,举止合乎礼仪,表情不宜太过夸张,也要避免习惯性的无意义动作,如经常摸鼻子、眨眼睛或点头等,力求简单、精练,清楚明了,既给学生美的享受,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体态语具有伴随性。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必然会使用体态语。对外汉语课堂具有跨文化性,体态语动作使用的文化差异容易增加课堂冲突发生的可能性,所以建立规范的课堂体态语使用体系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符号性体态语,规范课堂教学,达到与学生互动的交际目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课堂的常用体态语,讲解教师使用的体态动作分别代表的意义,并固定其使用场景,使学生内化为行为习惯,一看见教师的固定体态语动作,就能马上能明白教师的意图,如摇头表示否定,点头表示肯定,食指靠近嘴唇表示安静,并尽量避免学生所在国家的体态语禁忌[11]。
该文通过对比对意课堂教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中意体态语差异,详细分析并总结了产生体态语差异的原因,提出了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课堂的教学运用中的相关建议。了解并掌握中意体态语,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发展中国跨文化交流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缩短中意两国间的交流距离,实现语言与非语言交际双管齐下的有效沟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意大利人民更好地、全面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加强西方国家对中华民族的了解与认同,从而进一步促进双方经贸、文化等多方面交流与合作。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学习跨文化交际下的体态语使用及其背后的差异,以此促进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和谐化解跨文化交际的冲突,更好地促进国际交流和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