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奎刚,马顺元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它需要贯穿高校各个学科,需要各学科利用各自的特点完成这一神圣使命。医学院校是为实现“健康中国”输送人才的重要场所,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完成立德树人教学任务的重要基地。医学院校大学生专业课程所占课时相对较多,在其专业课教学中同时加强责任担当意识的教育至关重要,可见在医学院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是“健康中国”实施的需要,更是立德树人教学任务完成的需要。
新时代、新环境给医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不但要有较高的医疗水平,还要有无私奉献的责任担当意识。当前,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期望值日趋增高,他们不但要求医务人员医术高,而且具有较高的医学人文素质。但在现实中有些医务人员医德医技水平较低,缺乏人文关怀意识,致使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逐步降低,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如何培养具有强烈责任担当意识和较高医疗水平的医学生是医学院校面临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在医学院校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提高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医学院校大学生基本是修读5年才毕业,他们的专业课程较多,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仅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5门课程,要提高医学院校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仅仅依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利用专业课进行思政教育,使医学生不但提高政治修养,还提升责任担当意识。在医学院校实施课程思政,将使医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责任担当意识。近两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更充分证明社会需要德才兼备、具有强烈责任担当意识的医学生。总之,医学院校利用课程思政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是新时代、新环境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因此,高校专业课教学中要渗透思政内容,与专业课共同发挥教书育人作用。如今,各个高校都在强调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然而很多专业课教师未能切实应用于教学中,更有部分专业课教师对思政教育存在错误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类课程都要发挥育人功效,这些课程不仅仅是人文社会学科课程,还包括自然社会学科课程。医学作为自然社会学科的重要课程,它也包含很多重要的社会学科内容,但医学院校很多专业课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课程中存在的社会科学元素、思政元素。因此,他们的教学难以与思政教育结合,难以在授课中培养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同时,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是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职责,与己无关,没有认识到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致使专业课程教学难以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作用。
当前,课程思政是高校加强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是大学生树立责任担当意识的重要途径,但是高校专业课中的思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医学院校很多专业课教师没有发现课程中的思政资源,未能体会到其重要性,如中国医学史课程,它能利用中医药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然而很多专业课教师没有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这样很难对医学生进行思政教育。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高校教材应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与完善,应包含准确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思政元素。然而,由于高校专业课教材编写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利用专业课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各高校使用的专业课教材内容陈旧,且注重学科知识,缺少人文知识和思政元素。很多人文社会学科教材注重理论知识,缺乏社会实践,很难与当今社会实际紧密联系,难以发挥思政教育作用。专业课教材中的思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思政作用的发挥。
学校是否重视课程思政直接关系到思政教育效果。课程思政是大学生加强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各高校都意识到了这一途径,但抓的力度不够。有些医学院校利用专业课进行思政教育,仅仅局限在有限的课程,并没有从全方位加强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缺乏相应评价机制。医学院校专业课较多,多注重专业课评价,对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不重视。有些医学院校注重专业课建设,对涉及的思政资源不重视,这也制约了课程思政有序开展。专业课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起主导地位,应把他们的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纳入教师工作评价体系,为他们设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这样会提升他们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高校课程思政需要学校各个层面高度重视,相互协调。然而现实中医学院校各层面并未高度重视,总体规划安排欠缺,统筹能力亟待提升,组织力度不大,延缓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步伐,影响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质量。总之,部分学校没有从战略高度重视课程思政,致使难以收到满意的教育效果。
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坚持党委的统一领导,落实党对高校思政工作的领导权,充分发挥党委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1]。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积极制订措施鼓励专业课教师发挥思政教育作用。党委在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时,要以课程思政为中心,实现全校各单位、各部门全方位互动,提升组织力,并形成党委、宣传教育部门的统一领导。同时,积极鼓励或采取措施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如天津中医药大学专门成立“筑梦班”,组织专业课教师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学习培训,并进行年终考核。医学院校要以医学专业课为基础加强教学管理,积极制订课程思政教学规划。同时结合课程思政构建教学评价体系,以鼓励专业课教师发挥思政教育能力。医学生实习时间较长,学校要结合医院制定措施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发挥道德模范作用,以使医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受到教育,增强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同时,学校职称评定、年度考核也应重视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效果,这样才能鼓励专业课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同时,学校也要在教学资源、教学环境上为实施课程思政提供外部保障。各个学院根据学校规定和其学院课程特点,制订具体课程思政教学方案,以使课程思政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强调,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2]。在医学院校利用专业课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需要医学专业教师结合专业特点提升课程思政能力。他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学科相关活动,以能够对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认知、利用。他们要正确处理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在国家中西医结合发展政策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专业课教师思政意识、思政素养和思政能力对于课程思政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医学专业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关系,提升思政能力,要结合医学树立思政意识,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中医专业课程具有丰富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体现丰富的医学人文精神,因此专业课教师要提高自身医学人文素养,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
专业课程中思政资源的挖掘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在医学院校无论是西医课程还是中医课程都包含丰富的思政资源。教师作为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执行者,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因此,医学院校专业课教师要积极发挥其特点,充分利用专业课知识,发挥思政教育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医学院校要挖掘中医药课程的思政元素、中医药文化的内涵,进行课程思政教育,以使医学生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同时,在教学中介绍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的先进事例,激发医学生爱国热情。高校各专业课程教材要结合实际不断优化改进,在积极充实内容的同时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同时在编写教材时也要把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有机结合,并开展与专业密切结合的实践活动,如见习、实习、实训教学,以增加医学生接触社会、感知社会的机会,使其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医学院校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要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医者仁心教育,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工作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