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进,解 伟,万国庆,黄燕娟
(上海健康医学院药学院,上海 201318)
教案是教师授课的依据,是课堂活动内容、步骤设计的蓝图,是最重要的教学文件,也是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改进的重要材料[1]。教案就如同编剧写的剧本、建筑用的图纸,不仅有备忘的作用,而且是重要的资料积累。教案的特征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根据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学习、思考和模仿。教案撰写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反映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而教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则关系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教案设计,编写具有学科特色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完美教案[2]。
(1)科学性。教案中的思政观点、知识及讲授方法等应是科学的、精确的、富有时效的。为保证科学性,教师要分析教材的基本思想和概念,即“懂”的过程;要钻研教材,理清横纵联系,即“深”的过程;要将教育理念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交融在一起,即“融”的过程。
(2)实用性。教师编写教案的目的是用于课堂教学,因此,在设计与编写教案时应避免形式主义,根据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撰写具有个性化的教案,同时兼顾实用性。
(3)针对性。教师编写教案不仅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还要把重点放在学生身上,从学生角度出发,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
(4)发展和创见性。教案的编写切忌抄袭和照搬,一部优秀的教案在其他教师那里产生较好的效果,却不一定适合自己。时代在发展,学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教案也要注重改革与实践。
设计与编写教案时应重点分析教学大纲、教材以及学情,结合教师个人素质和能力,有目标、有计划地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对应的教学方法,最终确定采用哪些工具辅助教学。之后,可参照学校的教案模板(授课题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过程、要点小结、教学反思及作业等)进行教案的编写。
教案编写过程中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定,它是备课的重要内容,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认真分析学情,客观分析教材。笼统的教学目标会导致教学活动目的性不强,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确定教学目标时需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每节课,强调教学目标阐述的精准性、可实施性、唯一性,这样教学的方向性会更强,教学效果也更好。如明确本节课要讲授什么知识点,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学会什么技能,具备什么能力,树立什么观点,具备什么素质,受到哪些教育。这些是编写教案时必须最先明确的重点。
针对“抗高血压药”章节,我们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素质目标3方面。(1)知识目标与要求以了解、熟悉、掌握3个层次划分。例如,了解高血压的定义、发病机制及国内外分类标准;熟悉抗高血压药的分类及各类代表药物名称;掌握常用抗高血压代表药(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钙通道阻滞药、β受体阻断药、利尿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2)能力目标与要求强调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必要的知识储备。比如,未来在医院工作,就应具备抗高血压药处方审核能力以及对药学服务对象开展用药指导和用药咨询的能力;在制药企业从事研发工作,就应具备文献检索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追踪药物研发动态进行药物开发及临床联合用药方案设计的能力。(3)素质目标与要求从课程思政角度培养学生药物研发、生产、流通、调配工作职业道德,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教案的重要内容,教学重点要准确,书写要清晰。教学难点是学生最难理解的知识。对于教学难点的讲授要根据教学环境,学生认知、理解、接受能力进行精心设计。
“抗高血压药”章节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突出重点、明确目标,让学生听得懂、理解得透彻、掌握得牢固。如针对高血压的形成机制这一重要知识点,我们利用视频及血压调节流程图进行讲授;针对常用抗高血压药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特点,我们以列表对比的形式进行介绍,简单明了、一目了然;针对高血压治疗策略和临床治疗方案,以归纳总结的方式概括抗高血压药的合理用药原则。教学难点是每个章节最深奥、最难以理解的部分。对于全新的内容,可结合学情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其有的放矢地主动学习。如学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机制”时,我们利用作用机制动图一边讲解、一边书写板书,强调上下游内在因素调节的关系以及对应的药理学效应。对于已在其他章节学过的知识,可要求学生提前复习,归纳总结,课上采用PBL结合药品实物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学习。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重点,教学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学过程设计。重视课堂教学的5个环节,即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总结归纳、课后作业。
课程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将学生拉回课堂的重要环节。我们首先回顾上一章“利尿药和脱水药”的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让学生回忆中效利尿药噻嗪类药物的药理作用,通过提问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之后,播放《无形的杀手》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经过10分钟的复习提问和引入新课,学生明白了本节课的重要性,也会更加认真地听课。
现在的教学已经从单一的课堂讲授转变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讲授式、问题探究式、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结合蓝墨云班课创建课程资源库、活动库、习题库、测试库、作业库可以辅助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与学生课上互动、课下交流[4]。此外,理实一体化教学也是比较推荐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增加了教学趣味性,如处方调剂虚拟仿真教学软件的应用使学生置身医院药剂科,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便于其更好地记忆药物相关知识。学好、用好思维导图很重要,一张思维导图既是一节课的缩略图,又是一张完整的章节知识脉络图。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更准确,讲授也更加主次分明、重点难点突出,学生学习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每次课至少留5分钟进行总结、回答学生提问,结合思维导图让学生明白本次课的学习要点,简明扼要地概括本次课主要讲授的知识点,如高血压的形成及临床分型,一线和其他抗高血压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抗高血压药合理用药原则。
课后作业可分别从基础(利用简答题、论述题、选择题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及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拓展(查阅抗高血压药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实地探访药店加深对药物的认识),预习(提前了解下次课的内容)3方面布置,这样既有复习又有预习和拓展,让学生知晓应掌握的重要知识点和考核的关键点,学有所思,学有所想,减轻期末考试时的紧张感和茫然感,让学习贯穿整个学期而不是一时突击。学生对知识掌握得越好,教师授课的热情越高,自信心越强。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每次授课后对照教学目标反思授课过程的各环节,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为后续授课方案的调整提供参考。对每门课、每次课的反思都不尽相同,可先概括课程特点,然后从教学用具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的融入、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几方面进行阐述。
(1)药理学课程的特点。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是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连接医学与药学的桥梁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内容多而散、理论性强、药品数量多等特点,对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记忆力、理解能力要求较高,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缺乏主动性,畏难情绪较强,学习兴趣不浓[5]。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节课综合运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融入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实现了知识、能力、素质水平的有效提升。
(2)智能化、信息化教学过程。课前通过云班课上传章节教学资源(教学目的与要求、PPT课件、思考题等),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教学时,利用云班课的课堂表现、头脑风暴、测试、讨论等功能进行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课后,通过云班课布置作业,学生也可及时复习、随时训练、巩固提高,通过讨论区随时提问,教师及时答疑解惑,使课堂学习不断延伸。
(3)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及理实一体化教学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利用PBL、对分课堂、PPT结合板书的形式讲述抗高血压药的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运用多媒体动画和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高血压的形成机制;利用药品实物、模拟药品卡片和处方调剂虚拟仿真软件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学生边学边练习,加深对药品的认识、记忆,掌握药物的临床应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4)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对于“高血压定义及发病机制”内容,介绍我国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及目前预防和治疗的紧迫性,增强学生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结合《无形的杀手》视频让学生意识到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性、危害性,学习慢性病防治策略,强调药物依从性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医学救助知识、掌握临床疾病诊断要点,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医药知识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使命感,培养学生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及时、准确用药指导以及用药咨询的能力,让学生明白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在未来工作中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在学习“抗高血压药合理用药”时,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应用药品调剂模拟仿真软件,使学生了解目前抗高血压药的作用基础及用药规律,强调抗高血压药联合应用的特殊性,临床在使用抗高血压药时存在盲目治疗的问题,让学生掌握临床联合用药的指征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在抗高血压药研发、生产、流通、调配以及面对患者时仁爱救人、文明服务、济世为怀的良好职业道德[6]。
(5)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由于教学过程中至少要讲授五大类抗高血压药,而这些药物作用机制复杂、种类多,虽然学生提前预习,但是课堂容量过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可通过课后辅导、课后练习辅以实验课等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教师在下次课前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内容,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评价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检验学生学的效果与自己教的效果,从而促进自身教学能力提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为了解此教案设计的效果,我们对学生进行调研,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均大幅度提高,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喜欢上这门课。
教案设计和编写应注重创新,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固定的,但课堂上如何授课则与教师的经验和智慧有关。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整理教学资料,明确教学目标,巧妙构思、精心设计,撰写具有个人风格、有创意的高水平教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后续学习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