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波,辛 杰,李春雷,崔玉磊,张素军,李海刚
(临沂大学药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教育理念后,全国高等院校纷纷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此教学理念的提出改变了传统高等教育以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为主的模式,真正达到思政教育、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充分融合的全方位人才培育目的。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如何将其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还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中药炮制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特色课程。针对“如何实现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守好这份责任田?”这一问题,多位学者[1-7]提出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研究思路,凝练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工匠精神与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挖掘思政资源,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等)。本文就案例式教学法在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中的合理运用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课程思政研究和提高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水平提供借鉴。
中药炮制学是连接“药”与“医”的桥梁,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药炮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中药炮制各项工艺及其质量要求、炮制工艺及炮制品的现代研究等。传统教学模式下,中药炮制学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兴趣不高,理解困难[8]。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学生进行传统劳动的机会大大减少,很难接触到中药炮制技术中的工具及生活中类似的食品加工方法,无法产生联想,取类比象,教学内容略显空洞。
案例式教学法依托鲜明的案例情境凸显授课内容,通过教学互动(提问、讨论、分析、总结等环节),开展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是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短板的有效手段。在近年来的中药学教学改革研究中,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也较为广泛[9-10]。然而,以往的案例式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知识案例,目的是使案例中的隐性知识外显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但忽视了素质教育。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有必要对案例式教学进行改革,通过有思政教育作用的案例,实现素质、知识、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为更好地理解案例式教学法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效果,同时为中药炮制学授课教师提供思政素材,笔者选取了4个在教学过程中真实应用且相对成熟的案例,通过教学设计介绍及案例分析,展示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整个过程,以供同行参考。
案例一:樟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药材炮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药传统炮制大师、中药切片技艺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丁社如“白芍飞上天”的事迹。
教学设计:(1)案例引入:在讲授“饮片类型及切制原则”时,通过插入新闻采访视频的方式导入案例。(2)案例讨论:提问:白芍为何要切制成薄片?引发学生对饮片切制原则的思考。进而提问:白芍质地如何?使学生理解“饮片切制原则与药材质地软硬程度有直接关联”这一知识点。此为案例式教学的第一层次目的,即掌握饮片切制的炮制知识,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临场反应、语言表述等能力。进一步提问:根据切制原则,白芍切制厚度在1~2 mm即可,为何还要切得如此薄,以致创造了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引发学生深层思考。进而提示“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中的饮片厚薄已无关药材质量,更重要的是背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及传统炮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以此实现工匠精神及中医药文化传承等课程思政目的。此为案例式教学的第二层次目的。(3)概括总结:通过对“饮片类型及切制原则”这一知识点和工匠精神等课程思政目的的再次总结,让学生的记忆和体会更为深刻。
案例分析:中药饮片是中药常用形式,根据其形状及厚薄分为:极薄片、薄片、厚片(斜片或直片)、段、丝、块、其他饮片等类型。饮片切制应遵循一定原则,包括药用部位的差异和药材质地的差异等,该部分内容是中药炮制学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白芍飞上天”案例,有效融入“饮片切制原则”这一知识点,同时还可以对下一节“饮片切制方法——手工切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丁社如追求精湛技艺,以至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事迹,让学生感悟中药炮制的魅力,小工艺也可成就大纪录,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学科自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二:山东济南宏济堂阿胶第三代技艺传承人武祥伦传承阿胶加工工艺的事迹。
教学设计:(1)案例引入:在讲授“固体辅料炒法——蛤粉炒”章节的“蛤粉炒阿胶”内容时,通过插入图片的方式导入此案例。(2)案例讨论:提问:我们所讲的蛤粉炒阿胶,原料为阿胶块,大家通过学习知道了阿胶的来源及阿胶的固体辅料炒法,那么是否知道阿胶是如何制备的?也就是驴皮是如何变成阿胶块的?引导学生对阿胶制作过程进行思考。引入武祥伦的新闻采访资料,扩展阿胶的制备知识点,并通过其强调的“一张新鲜驴皮要变成一盒成品阿胶,需要99道大工序,300多道小工序,历时80多天,整个过程全部手工制作,一个环节出错就可能导致整锅阿胶报废,对技工的经验和技术要求很高”,说明“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古训,从而引发学生对中药炮制要求“有耐心、有技术、有经验、有传承”等工匠精神的思考。(3)概括总结:对案例中的“蛤粉炒阿胶”知识点和体现工匠精神的思政元素进行总结。
案例分析:“加固体辅料炒法”是中药炮制炒法中的重要内容,按照固体辅料种类的不同可分为:麦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等几种,蛤粉炒适用于胶类药材的加工炮制,以降低药物的滋腻之性或使其质地酥脆便于调剂,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阿胶是蛤粉炒的代表性药材,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讲授该部分内容时只需介绍如何用蛤粉炮制阿胶即可,但由于阿胶是我校所在省份的道地药材,加上学生实验课上要进行操作,因此,教学时增加了对此部分内容的介绍。通过对武祥伦事迹的介绍,一方面,使学生了解“驴皮变阿胶”的大致工艺流程,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讲解阿胶块加工的繁复工艺要求,使学生感悟中药炮制中的工匠精神。此外,通过武祥伦家族几代人传承、创新阿胶加工工艺的百年历史,阐释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起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案例三:2020年9月6日,2020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公布获奖名单,张亭栋、王振义凭借发现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和全反式维甲酸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作用,荣获“生命科学奖”。
教学设计:(1)案例引入:在讲解“升华制霜法”章节“砒霜的炮制现代研究”内容时,通过插入视频的方式导入此案例。(2)案例讨论:提问:通过视频可知砒霜除具有祛痰平喘、截疟、蚀疮祛腐、杀虫等传统中药功效外,还有哪些功效?引导学生对砒霜药理作用进行思考。进一步提问:砒霜治疗白血病的使用方法是什么?是否可以用原料信石?使学生明白砒霜需通过升华制霜的方式来纯净药物,以达到便于调剂制剂的炮制目的。提问:对张亭栋教授一生致力于砒霜治疗白血病研究的事迹有何体会?引发学生对张亭栋一生钻研一个病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心怀患者、医者仁心精神的思考,进而产生敬仰之情,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3)概括总结:对案例中的升华制霜法知识点和体现的工匠精神进行提炼总结。
案例分析:砒霜有剧毒,其原料为信石,只有通过升华制霜法加工后方可作为药物使用。升华制霜法是制霜法的一种,代表性药材并不多,是学生需要了解的内容。由于砒霜属于有毒中药,可拓展的内容较多,因此需要重点介绍。授课过程中,通过引入该案例,介绍砒霜的制霜工艺;探讨中药毒与效的关系,加深学生对中药的理解;通过张亭栋教授的事迹,弘扬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及医者仁心的大爱精神。
案例四: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药师杨锡仓传承手工炮制巴豆霜技艺的事迹。
教学设计:(1)案例引入:在讲授“去油制霜”章节的“巴豆霜的炮制工艺”内容时,通过插入视频的方式导入此案例。(2)案例讨论:提问:大家是否听说过巴豆?在武侠小说或电视剧中,巴豆常用来做什么?引导学生对巴豆的药理作用进行思考。进一步提问:巴豆有毒,是有名的泻药,其毒性成分是什么?如何通过中药炮制来实现巴豆的毒性控制?以此导入教学内容“巴豆去油制霜的炮制方法及炮制作用”。结合视频中药师杨锡仓的感悟“守住从医和制药的初心”“将草做的和药一样,而不能把药做的和草一样”。提问:这里的初心指的是什么?该如何守住初心?由知识讲解自然而然地转向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对“传承和坚守炮制工艺”和药师杨锡仓“从事医药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严格要求”等精神的思考,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3)概括总结:对案例中的去油制霜知识点和体现的工匠精神进行提炼总结。
案例分析:去油制霜法是指经过适当加热去油制成松散粉末的炮制方法,是制霜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代表药材包括巴豆、瓜蒌子、柏子仁、千金子、木鳖子、大风子等果实种子类药材。去油制霜法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炮制方法,包括炮制的含义、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授课过程中引入该案例,一方面,学生可详细观看去油制霜的具体过程,如去皮壳、碾成泥状、纸包裹、压榨、炉台加热等,同时对炮制程度“松散粉末”有了更直观的印象,对炮制巴豆霜的注意事项“注意防护、避免中毒”有所了解;另一方面,通过药师杨锡仓坚持“守住初心、传承炮制工艺”的职业感悟来熏陶、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守正创新”的历史责任感。
通过以上4个案例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案例可以使知识教育、能力教育、思政教育三者有机融合,达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想使案例式教学法更好地应用于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首先,任课教师要提高业务能力[11-12],即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关注中药炮制相关的时政,收集思政资源。善于联想、合理设计,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与思政资源有机融合,设计教学案例,并在教学过程中持续改进,尤其是通过案例分析使知识得以升华。
(2)加强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案例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若要起到较好效果,还应加强案例库建设[13-14]。一个个案例只是单纯的“点”,如何将更多案例贯穿在中药炮制学教学全程,形成“点—线”结合,甚至通过案例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中药炮制学思政教育体系,需要大量此类案例。因此,案例库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案例库建设,除了任课教师收集案例外,还可利用教学团队建设、教研室活动等机会收集资料。因为,面对同一个案例不同课程关注点不同,融入的思政元素也有所差异,可通过二次加工形成一个新的案例。中医药各门课程虽侧重点不同,但同宗同源,且思政目标大同小异。
(3)注重课程思政的全过程融入。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思政案例是主要“武器”,而教师是课程思政的“战术策划者和实施者”。若要达到润物无声的思政效果,必须“精打细算”,反复推敲案例的选择是否合适,案例中的知识点与课程内容是否一致,案例中的思政元素与课程目标是否一致,案例应该以何种形式呈现,案例中的问题该如何设置,案例中的思政点应如何转折等一系列问题。此外,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最终呈现,在其他环节也需注意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如教学大纲的制订、教学方案的设计、考核方案的完善、课下辅导的渗透等。
通过建设案例库,并在教学全程充分发挥教师启发者、引导者、点评者的作用,将案例式教学法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达成知识教育、能力教育、思政教育目标,在中药炮制学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