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韩红军 赵伟华
2022年高考数学全国新高考Ⅰ卷立足《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秉承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考查数学关键能力、思维价值、核心素养的一贯设计理念,延续了以考查运算能力为主的传统,坚持在平凡问题中考查真功夫、在主干知识中考查真能力.第21题貌似平和,实则在试题设置上,注重层次性,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
(1)求l的斜率;
此题打破经常考椭圆和抛物线的常规,以双曲线为背景,重点考查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以及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考查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此题题干简单明了,不拖泥带水,表面上看比较常规,实际上运算量和思维量较大.
由题意显然直线l的斜率存在,设l:y=kx+m,P(x1,y1),Q(x2,y2),
联立直线与双曲线的方程得(2k2-1)x2+4kmx+2m2+2=0,
化简得2kx1x2+(m-1-2k)(x1+x2)-4(m-1)=0,
即(k+1)(m+2k-1)=0,当m+(2k-1)=0时,直线l可化为y=kx-(2k-1),即y-1=k(x-2),直线l经过A点,不符合题意,舍去,故k+1=0,解得k=-1.所以直线l的斜率为-1.
同理可得
(2)法一:设直线AP的倾斜角为α,
上述第(1)问分别从设直线AP的斜率k,设直线AP的参数方程,设直线l的斜截式方程,点差法等角度进行思考求解,第(2)问分别由tan∠PAQ求得kAP,将直线AP的参数方程代入双曲线方程求得|AP|等角度出发,求得结果.具体可以由以下思维导图展示.
第(1)问思维导图:
第(2)问思维导图:
波利亚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道题目是彻底完成了的,总还会有些事情可以做;在经过充分研究和洞察后,我们可以将任何解题方法进行改进,我们总可以深化对答案的理解.因此,我们在解题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解出一道题的层面,要反思解题过程,善于抓住一闪而过的思维火花,深入挖掘解题过程中的规律性的东西,从变化中找出不变的东西,揭示规律,探寻本质.
此题的第(1)问能否一般化,其中又蕴含什么规律呢?于是我们得到如下命题.
设直线PQ的方程:y=kx+m,P(x1,y1),Q(x2,y2),联立直线与双曲线得(b2-a2k2)x2-2kma2x-a2m2-a2b2=0,
化简得2kx1x2+(m-y0-kx0)(x1+x2)-2x0(m-y0)=0,
由于上述推理过程可逆,所以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将双曲线换成椭圆或抛物线,经过探究,类似命题也成立,于是我们得到如下结论,证明过程与上述探究过程类似,留给有兴趣的读者.
在对上述试题第(1)问的探究中,我们得到:如果两条直线的倾斜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的斜率之和为0.根据此结论我们可以解答如下一系列问题.
(1)求椭圆C的方程;
(2)若椭圆C的弦PA,PB所在直线交x轴于点C,D两点,且PC=PD,求证:直线AB的斜率为定值.
【评注】对于此题第(2)问,因为PC=PD,易得PA,PB两条直线的倾斜角互补,所以直线PA,PB的斜率和为0,所以可设直线PA的斜率为k,那么直线PB的斜率为-k,分别与椭圆方程联立可得xA,xB,再利用斜率公式即可得到直线AB的斜率为定值.
(1)求椭圆的方程;
【评注】如图,对于此题第(2)问,因为∠PCQ的平分线垂直于OA,易得PC,QC两条直线的倾斜角互补,所以直线PC,QC的斜率和为0,所以可设直线PC的斜率为k,那么直线QC的斜率为-k,分别与椭圆方程联立可得xP,xQ,再利用斜率公式即可得到直线PQ的斜率等于直线AB的斜率.
【变式3】如图,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长轴是短轴的2倍且经过点M(2,1),平行于OM的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为m(m≠0),且交椭圆于A,B两点.
(1)求椭圆的方程;
(2)求m的取值范围;
(3)求证:直线MA,MB与x轴始终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评注】对于此题第(3)问,设直线MA,MB的斜率分别为k1,k2,要证明直线MA,MB与x轴始终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只需证明k1+k2=0即可.
上述三道题看似毫无关联,但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三道题都用到了结论:如果两条直线的倾斜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的斜率之和为0.可见三道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只有层层剥开迷雾,才可以领略到这三道题蕴藏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