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郑灿基
(1)求A到平面A1BC的距离;
(2)设D为A1C的中点,AA1=AB,平面A1BC⊥平面ABB1A1,求二面角A-BD-C的正弦值.
本题以直三棱柱为背景,考查点到平面的距离、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空间二面角等知识,着重考查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需要具备较好的等价转化、推理论证、图形分析、运算求解等能力才能很好地解决本题.
(1)利用等体积法求解:
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设点A到平面A1BC的距离为h,则由VA-A1BC=VA1-ABC得
(2)解法1:法向量法.
取A1B的中点O,连接AO,如图,因为AA1=AB,所以AO⊥A1B.
又平面A1BC⊥平面ABB1A1,平面A1BC∩平面ABB1A1=A1B,所以AO⊥平面A1BC.
又BC⊂平面A1BC,所以AO⊥BC.
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A1⊥平面ABC,BC⊂平面ABC,所以AA1⊥BC.
又AO∩AA1=A,所以BC⊥平面ABB1A1.
又AB⊂平面ABB1A1,所以BC⊥AB1.
所以BC,BA,BB1两两垂直.以B为坐标原点,BC,BA,BB1所在直线分别为x,y,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所以B(0,0,0),A(0,2,0),A1(0,2,2),C(2,0,0),D(1,1,1),
设平面ABD的法向量m=(x1,y1,z1),
令x1=1,则y1=0,z1=-1,所以平面ABD的一个法向量为m=(1,0,-1).
设平面BDC的法向量n=(x2,y2,z2),
令y2=1,则x2=0,z2=-1,所以平面ABD的一个法向量为n=(0,1,-1),
小结:向量法是求解平面与平面所成角的有力工具.求平面与平面所成角的一般思路:①建系设点:建立合理恰当的坐标系,写出相关点的坐标;②求相关向量:求出两个平面的一个法向量;③求向量的夹角: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求出两个法向量的夹角;④转化:将向量夹角的余弦值转化为二面角的余弦值.
解法2:三垂线法.
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A1=AB,则四边形ABB1A1是正方形,
连接AB1,则A1B⊥AB1.设A1B∩AB1=O,
因为平面A1BC⊥平面ABB1A1,平面A1BC∩平面ABB1A1=A1B,AO⊥A1B,AO⊂平面ABB1A1,所以AO⊥平面A1BC.又BC⊂平面A1BC,所以AO⊥BC.
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A1⊥平面ABC,BC⊂平面ABC,所以AA1⊥BC.又AO∩AA1=A,所以BC⊥平面ABB1A1.又AB⊂平面ABB1A1,所以BC⊥AB.
过点O作OE⊥BD于点E,连接AE.
因为AO⊥平面A1BC,所以AO⊥BD.又OE∩AO=O,所以∠AEO是二面角A-BD-C的补角的平面角.
小结:利用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是传统几何法中解决二面角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图,在二面角α-l-β中,过平面α内一点A作AO⊥平面β,垂足为O,过点O作OB⊥l于点B(过A点作AB⊥l于点B),连接AB(或OB),由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知AB⊥l(或OB⊥l),则∠ABO为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我们要特别注意:①在作图过程中,我们作出了两条垂线AO与OB(或AB),后连接AB两点(或OB两点),这一过程可简记为“两垂一连”,其中AO为“第一垂线.”②“第一垂线”能否顺利找到或恰当作出是利用三垂线法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关键.例如在本题中,AO⊥平面A1BC,A∈A1BC,所以AO是第一垂线,我们只需要过O作OE⊥BD(或过A点作AE⊥BD)于点E,连接AE(连接OE),则∠AEO为二面角A-BD-A1的平面角即二面角A-BD-C的补角的平面角.
解法3:射影面积法.
不难看出,以上三种解法都注重对逻辑推理的考查,其中线线、线面和面面位置关系的判断、证明以及深度挖掘,是这三种解法不可或缺的环节.如果离开了推理论证,解题思路就会受阻,难以继续.
(1)当锥体的顶点到底面的距离不好求解,常常考虑顶点的平移:
①点在平面的平行线上平移
如图所示,若直线l∥平面α,则直线l上所有点到平面α的距离均相等.
例如:如图,当AE∥CF,则AE∥平面BCF,则VE-BCF=VA-BCF.
②点在与平面相交的直线上平移
如图所示,若直线AB与平面α交于点O,则点A,B到平面α的距离之比为OA∶OB.特别地,当O为AB中点时,则A,B到平面α的距离相等.
(2)求三棱锥的体积常利用等体积法进行转化.当三棱锥的底面和高比较难求时,常常转化为新的顶点到换得的底面的距离,容易通过题设条件进行求解.解题过程中常常灵活运用上面的方法技巧多次等价转化.
例如:如图,三棱柱ABC-A1B1C1中,A1D⊥底面ABC,AD=DC,侧面AA1C1C为边长为2的菱形,AC⊥CB,BC=1,求三棱锥B-A1B1C的体积.
我们可考虑这样转化:VB-A1B1C=VA1-BB1C=VA-BB1C=VB1-ABC=VA1-ABC.其方法是不唯一的.
又例如:(2012·辽宁文·18节选)如图,直三棱柱ABC-A′B′C′,∠BAC=90°,AB=AC=2,AA′=1,点M,N分别为A′B和B′C′的中点,求三棱锥A′-MNC的体积.
(2)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是寻求点到平面的射影的重要方法,因此也是求解点到平面的距离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在高中数学课堂中不够重视,尤其是引进向量法后学生倾向于利用向量法求解点到平面的距离,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反而被忽略了.我们来看以下例子:
(1)求证:AB⊥PC;
(2)求P到平面ABC的距离.
利用三垂线定理求二面角的平面角,要遵循“作-证-求”的步骤,要善于利用图中已有的“第一垂线”,要敢于利用已知条件和相关性质定理作出“第一垂线”.下面以一道模拟试题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菱形,PA⊥平面ABCD.
(1)求证:平面PAC⊥平面PBD.
(2)若PA=AB=2,∠BAD=60°,求二面角A-PB-D的余弦值.
第(1)问的证明不赘述.对于第(2)问,如何用三垂线法作出二面角A-PB-D的平面角呢?
思路1:如果我们利用第(1)问的结论,平面PAC⊥平面PBD,可以考虑过平面PAC内的点A作平面PBD的垂线.先寻找平面PAC与平面PBD的交线.
设AD∩BC=O,连接PO,则OP为平面PAC与平面PBD的交线.这样我们过点A作AM⊥OP于点M,由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知AM⊥平面PBD.于是AM是第一垂线,过点M作直线MN垂直PB于点N,连接AN,则∠ANM就是二面角A-PB-D的平面角,如图所示.
思路2:注意到平面APB和平面PBD这两个平面中,平面APB是“竖直”的,寻找平面APB的垂线更为容易,我们可以考虑作DO⊥AB,交AB于点O.由于PA⊥DO,AB∩PA=A,所以DO⊥平面PAB,所以DO是第一垂线,过O作OF⊥PB,交PB于点F,连接DF,则∠DFO是二面角A-PB-D的平面角,如图所示.
可以看出,利用三垂线法求二面角的方法也是有多种,我们要分析图形特点,选择更为恰当、有利于计算的方法,这样可以降低计算量,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
今年高考本题的得分很低,那么问题主要是出在哪些地方?众所周知,立体几何是考查直观想象能力最主要的载体,但实际有不少学生的空间观念薄弱,对图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不能识别,教师过于强调利用向量坐标法解题,都期望能借助向量坐标法较好地回避推理论证中遇到的困难,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习惯,而缺乏对推理论证的训练.例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19题,如果不经过一系列推理论证说明BC⊥AB,是很难利用向量建系法解题的.因此,在学习立体几何时一定要先掌握好基础知识,注重传统方法解题和逻辑推理的训练.
我们要完善立体几何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与度量关系,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体系.例如,如图所示,空间平行和垂直是立体几何两个重要的问题,厘清它们之间的关联,有助于加深对定理的理解,有利于在具体问题中灵活转化和应用.向量法也是如此,向量法并不是几个向量公式的套用.坐标系的建立,证明方法及计算公式的选择,都是以几何定义、定理为理论依据.只有夯实理论基础,明晰概念、定理和基本方法,才能实现在更高层次上能力与技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