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思政课协同教学模式的构建

2022-11-29 13:53杨朝军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思政课协同

陈 杰,杨朝军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雅安 625000)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主渠道,关系着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对高职院校学生“三观”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宣部、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提出“积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试点探索,鼓励创新教学模式”的要求。[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高校思政课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提高思想理论建设和思政课教学实效,须在“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基础上,加强思政课教学的协同效应。

一、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课理论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疏离

目前,在具体目标的协同方面,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者间存在着有效衔接的问题。思政课理论教学主要培养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为目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各类学习或生活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者在目标的设定上存在差异,容易造成相互间的疏离。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隶属部门不同,前者属于教务部门,后者属于管理部门。两者之间存在处于相互分离、各自为政的状态。

(二)高职思政课与其他各类课程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开设和实施中,与其他各类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沟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政课程的教学与其他课程呈现“两张皮”的状态,形成了思政课教学的“孤岛现象”;另一方面是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政课教学之间出现了“反向逆行”现象。[3]有的专业课程教师借“国际视野”之名,课堂上片面化、负面化国内个别案例,美化或理想化西方的学术理论和现实,导致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被边缘化。以上现象对高职学生的理论思维和价值导向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弱化了思政课理论教学效果和育人功能。

(三)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脱节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基本上以社会调研、实地考察、微视频和情景剧等形式开展,但是对实践教学的课时分配、考核评价、开展形式等方面没有统一标准,每个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也不同,这些因素导致实践教学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有的思政课教师忽视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与理论内容有效对接;有的没有将社会热点、时政热点与课程内容充分结合,脱离了理论教学的主导作用,导致实践教学没有起到应有效果。另外,时间分配和参与度也是思政课教学面临的一个难题:有的教师全程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不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出现了课堂气氛枯燥、抬头率不高的现象;也有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演讲、表达等实践能力的锻炼,而忽视学生理论分析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出现了实践教学本末倒置的现象。由于学生参与度的难于统一,实践教学出现了多数学生围观少数学生代表参与的现象,导致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同度降低。

二、高职思政课实施协同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需要

(一)理论依据

1.协同论为思政课的协同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指导

所谓的协同效应,就是不同系统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实现效果、效益的最大化,“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组织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协同得好,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就高,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4]高职思政课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生态系统,其教学实效受到系统内外部因素的影响。系统外部因素有各种社会思潮、社会风气,甚至一些消极的思想言论的间接影响;系统内部有教学风格、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各种因素的直接影响。在教学各子系统中存在着竞争和协同两种关系。竞争是各子系统之间形成相互冲突、相互对抗的关系,如教材内容和形式与学生的兴趣不一致时,导致学生不喜欢阅读教材。协同是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协同论指导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活动,是根据学生需要和兴趣来设计教学方法,将教学教材内容用不同的媒介以不同的形式展现,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热情,减少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提高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合作,增加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2.协同教学模式符合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应该在遵循思政课教育的基本规律上进行。要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依据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必须要满足要素协同规律、过程充足规律和人格行为规律三大规律。从横向上看,只有保证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和教学媒介这些教育要素在方向上的一致,相互结合,才能发挥整体的协同效应。从纵向上看,思政课各阶段的教育要有效衔接,形成呼应,避免形成相互断裂和隔阂,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而协同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各阶段教学的相互衔接和互动,能够实现知识传授向行为养成的塑造,能够保证各阶段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充足性。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改革,只有在满足这三个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其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协同教学模式就是基于以上理论基础,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创新,将思政理论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相整合,实现了教育资源、教育要素、教育阶段的相互整合和联动,形成教育的合力,提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二)现实需要

1.协同教学模式有助于高职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

高职院校的首要职能是培养有理想、品德高尚、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要实现这一职能,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坚持育人和育才相融通的教学理念。要处理好育人和育才的关系,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坚持课程之间的协同性,要在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之间寻找契合点。协同教学模式有助于“思政课程” 走向“课程思政”,推动全员育人的具体落实,有助于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孤岛式”育人理念 ,打破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现实隔阂,为两者之间的沟通架起了一道桥梁,实现彼此间的同向同行,形成课程协同。

2.协同教学模式有助于高职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联结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主要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组成,虽然两者之间分工有所不同,但是均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两者之间要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思政课理论教学如果脱离实践,仅仅获得的是一种政治认知和道德认知,不能形成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要把课堂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园走向社会,把思政课教学融入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中,融入到各种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到社区服务活动中。构建协同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是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的。

3.协同教学有助于“三全育人”理念在高职思政课教育中的贯彻落实

新时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并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大根本问题;并将这三大根本问题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协同视野中的思政课不单单是一门课程,更多的是一个载体或一个媒介,可以将高职院校后勤保障服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以及其他课程教师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承载教书育人的职责。协同教学可以从渠道协同、课程协同、队伍协同三个维度,实现高职思政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互补,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实现思政教师与辅导员们之间的协作,有助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落实。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思政课协同教学模式构建的路径探究

(一)“全员育人”理念下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协同

1.高职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协同

由于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隶属部门不同、专业背景存在差异等,导致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隔阂。思政课教师往往重视其自身专业研究和课堂教学,对理论教育有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对高职学生日常思想行为缺乏关注和掌握;辅导员承担着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日常思想行为发展变化特点有着比较全面且深入地了解,但是对学生的思想行为问题和原因难以用系统、深层的理论去解释。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必须加大两支队伍在思政政治工作上的相互介入。首先,加大两支队伍的沟通和交流,如组织两支队伍开展研讨会、分享会等;其次,鼓励思政课教师担任班级导师,方便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及动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再次,选拔优秀的辅导员担任一定量的思政课理论教学工作,以便提升其理论水平。

2.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协同

专业课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是课程思政的践行者。然而现实情况是一些专业课程教学忽视了其承载的育人职责,“重知识”而“轻育人”,导致教书和育人相脱节。有的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事,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的培养与自己无关;也有的认为专业课教学比思政课教学重要得多,不愿意与其合作;还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传递消极甚至错误的思想言论,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唱反调”。基于以上现象,有必要加大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协同教学育人。首先,两支队伍树立协同育人意识,统一思想,坚持育人与教书、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其次,鼓励两支队伍互进课堂。思政课堂邀请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专业的教师讲解教师职业道德、市场经济、法制民主等内容,真正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协同教学。最后,思政课教师走进专业课课堂,进行价值引领、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指导。

(二)“全方位育人”理念下的教育渠道的协同

1.课上与课下的协同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贯穿于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二者的协同育人,是有效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关键之举。[5]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安排,课堂上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方式。课堂外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指导。高职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以课堂为主平台,通常用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实践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现实情况,以一定的课外实践活动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课上和课下必须有机地连接起来,把社会实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把教学延伸到课堂以外。如围绕课堂理论教学的某一主题,安排学生开展相应的主题调研和志愿者服务等项目,用实践活动来验证理论知识,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2.线上与线下的协同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互联网+”潮流的影响下,建设了自己的在线课程,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思政课已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趋势。将在线课程和课堂教学结合的线上线下协同教学模式,有助于将原来单项的满堂灌模式变为多方参与的合作学习模式。课前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完成在线课程的知识性学习,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设计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和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解决学生在线上学习中反馈的共性问题,然后根据教材梳理知识体系,对重难点进行解析,帮助学生将在线课程中分散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最后,根据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演讲、辩论、微视频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环节。课后让学生通过线上完成讨论、测试和考核,最后教师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复习和辅导。高职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大班授课制,其中学生的出勤点名和参与度是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难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签到、提问、随堂测试等,能较好地解决上课抬头率低、出勤率低等问题,将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

3.校内与校外的协同

思政课教学内容应加大其内涵建设,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及时观察和分析政治教育的热点问题和动态,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企业输送合格的高技能人才,要求学校和企业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因此,高职思政课教学必须有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共同参与。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双向育人的通道,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结合学生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工作特点,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企业文化的教育,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高度契合。另一方面,学校外聘企业领导、优秀员工等校外人员充当思政课兼职教师,让他们定期来校开展讲座、报告会等,形成思想教育的合力。另外,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建设、了解社会发展变化,如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和校内社团组织结合,深入社区,借助社区党政工作力量,进行社区文化教育和志愿服务的培养,搭建校内课堂育人与社会合作育人的平台。

(三)“全过程育人”理念下的课程教学的协同

1.思政课与各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之间的协同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需要同向同行,才能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问题,形成课程协同。要实现两者之间的同向同行,高职院校各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要树立课程育人意识,明确自身的育人作用,挖掘自身的思政教育资源,把教书与育人、授业与解惑有机地结合起来。“同向”就是要求思政课和各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同向”协作;“同行”就是高职专业技术教师结合所教专业课程优势拓展思政课的育人途径,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达到育人的作用和效果,让高职学生能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担当起新时代的社会主义责任人。

2.思政课教学与高职学生实习单位之间的协同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学期安排情况,在校理论课教学时限为2年,大三1年为实习期。按照中宣部和教育部的文件要求,高职学生校内2年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对较好,而踏入社会实习期间阶段,很难掌握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及道德价值观的变化情况。因此,思政课理论教学过程,应增加大三实习期间实践教学的跟踪,增强高职学生实习单位与学校之间思政课的协同教育,确保全过程育人。高职学生在实习期间,实习单位担起学生思政教育的重任,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和体验社会变化,分析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达到学生思政理论知识的强化作用。

3.思政课理论教学与高职学生日常生活教育之间的协同

要实现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之间的协同,也应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教育的相互渗透融合、教育功能上的优势互补方面着手。高职学生在校园内的生活,不可避免地与校园内的环境、后勤服务人员、宿管人员等深入接触。因此,高职院校人文环境的设计更多考虑育人功能,日常中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与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师生文化自信。[6]借助现代化网络新媒体使思政工作活跃起来,让学生围绕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人物等选题,做微视频或采访等多种形式记录,使学生从情感上意识到每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者的价值所在。思政课与高职学生日常生活教育的协同,也遵循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这一基本规律,增强学生的时代感、吸引力和实效性。

总之,协同教学模式不仅要从教学主体的互动、内容的互融、教法的互补、平台的互动、过程的互联入手,也要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课堂教学和日常教育有机地融入到高职学生的校园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课上与课下的互补、校内与校外的互联、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立体教学育人模式。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思政课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