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2022-11-29 13:53顾秀梅段向军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双师校企院校

顾秀梅,段向军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1]201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在国家战略体系中的地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方案》明确指出,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人数必须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同时对教师企业实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对职业教育工作作重要指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随着一系列国家重要政策的出台以及重大战略的部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外界环境、高职院校内部以及教师自身都需做出相应努力,高职院校迫切需要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助力高职院校的繁荣与发展。

一、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意义

(一)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为目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新需求。总体上讲,广大高职院校的供给侧输出与产业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践教学条件、产教融合等方面,其中教师教学能力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水平不高是最主要的原因。

高职院校承载着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热点,国家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纸上谈兵,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创新实践教学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要具备培育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综合能力。[3]

(二)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双师”建设的关键所在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双师”建设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对内,双师型教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对外,双师型教师接轨行业先进技术,服务社会经济。广义而言,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材选用能力、教学内容组织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能力、协助学生学习能力、评估学生学习效果能力等。从“双师”的角度讲,可以分为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而实践教学能力是“双师”建设的关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大多是理论知识储备充足、实践能力缺乏,因此探索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长效路径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

二、影响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够深入

1.校企合作形式、合作内容单一。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提高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增强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一些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共建实训室、就业基地上,没有实现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全链条赋能。

2.校企合作中因“校”与“企”需求不一致,致使校企合作不深入。一方面,高职院校鼓励教职工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希望教师在校企合作中深度参与企业重大项目,了解行业最新需求、最前沿的技术以及最新的工艺和标准,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和水平。另一方面,盈利是企业的最终目的,他们更倾向于订单班、学生企业实习等类型的合作方式,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和吸纳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达到为企业盈利的目的。普通教师参与校企合作不能给企业短期内带来丰硕的效益,企业重大的项目更不希望“外人”的介入,故企业在教师参与的校企合作中积极性不高。

因此,由于当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够深入,高职教师无法真正接触到企业的项目案例,也没有机会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建团队,导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持续欠缺,一直很难得到提升,从而导致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也同样得不到提高。

(二)教师专业标准缺失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来自应届毕业生,没有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缺乏教育理论功底。由于国家还没有发布高职教师专业标准,对高职教师缺少基本的入职标准和工作标准,造成教师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规格不清晰,对工程技术的教学再造能力比较欠缺,没有做到专业性与职业性的有效统一。由于教师专业标准缺失,学校在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方面缺乏系统性设计,很多专业教师参加的各种培训,缺少针对性,培训的效果不理想,与教师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

(三)体制机制不健全

由于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中职学校升格,办学规模扩大过于迅速,教师群体数量短期内增量很大,总体上学校缺乏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建设,受限于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工作量较大,学校对教师企业实践的要求执行不到位。有些学校即使出台了一系列教师企业实践的文件,但是缺乏过程性监督和严格的考核评价,教师企业实践形同虚设。同时,二级部门缺乏对教师企业实践的重视,缺少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进行系统化设计,对专业集中实践课程教学缺乏监督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估,对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缺乏总体推进,一些教师仍然停留在理论讲解阶段,对课程实验和实训教学落实不到位。

(四)教师对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内生动力不足

很多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是受限于教师本身的受教育经历,高职院校的教师很大一部分来自高校应届毕业的硕士或者博士,接受的是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学术教育,其在自身受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受到足够的实践锻炼,他们离开学校直接再走进学校,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历,导致他们对实践教学能力认识不足;二是受限于当前高职院校职称晋升的现状,教师自身专业能力提升的内生动力不足。高职院校教师在职称晋升中重论文轻教学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教师们更专注于对评职称有帮助的学历、学术水平能力提升,很少有教师能够潜心到企业从事一线实践工作,致力于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三、提升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途径

(一)传承与借鉴

1.古为今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有关工艺思想和工艺规范的论述很丰富,有圣人的经典论著,也有工匠口口相传的艺诀,古籍《考工记》《营造法式》《辍耕录》《闲情偶记》《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记载了中国古人对工艺思想和规范的思考。在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国古代的生产实践和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对当今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洋为中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职业教育是开放的,要广泛学习、积极借鉴国外被时间和实践检验过的成功经验,大胆引进、学习国外职教师资培养的先进理念。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全球广受赞誉,其原因之一就是德国完善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培养了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德国通过立法手段,规定了职教教师任职资格的素质要求,并严格执行考核制度以及进修培训制度。加拿大职业教育CBE模式高度重视职教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继续教育的衔接,比如现有职教教师培养模式中的继续教育模式、双学士模式以及2+2模式都比较成熟。[4]博采众长有利于丰富我国职教教师的培养理论;有利于指导高职院校快速、科学地培育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二)制度与保障

1.建立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建立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将高职专任教师的入职要求、岗位任职能力要求、职业发展培养计划等纳入其中,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开展自身实践教学能力建设。可以分区域或者高职院校自身开展此项工作,成立专门的工作委员会,按照专业群为出发点,遵循专业教学标准、技能大赛标准等,开发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既可作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可作为教师专业能力考核的依据。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应根据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持续更新。[3]

2.严格落实教师企业轮训制度。《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广大高职院校可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博士工作站等校企合作平台。[5]教师通过企业实践,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不但可有效提升其专业实践能力,还可以将工程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优化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在企业实践时,要进行岗位轮训,以此提升自身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以机电专业教师为例,可以在机械设计岗位、电气设计岗位、电气驱动岗位、机器视觉岗位、工业机器人岗位进行轮训,如果一家企业无法满足,可以到多家企业轮训。

3.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教师作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学校要为教师职业发展负责。学校应该系统化设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计划,包括培训机制、考核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比如,加大部门对参加各类培训的奖励性绩效、提高横向课题的工作量、提高技能大赛的获奖奖励额度,优化职称评审条件等,都可作为教师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激励机制。

(三)探索与创新

1.提高企业实践实效,探索机制创新。高职院校可以将教师从事横向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奖、教师自身参加技能大赛获奖等作为企业实践认定的依据。比如,把横向课题到账经费或者技能大赛获奖等级转化为一定的企业实践的天数。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承担横向课题或者技能大赛获奖,就说明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这与企业实践的目的是一致的。

2.产教深度融合,搭建一流实践平台。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既有高等教育属性,又有职业教育属性。其职业教育属性决定,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进行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有利于培养目标更准确地对接产业需求,有利于从企业引入工程项目案例转化为教学内容,有利于校企组建混编师资团队提升校内专任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有利于实践教学条件对接工作岗位场景。

高职院校应该选择相关领域技术链的上游企业开展合作,有利于发挥双方的资源优势,更便于满足双方的利益诉求。技术链上游企业,具有先进的技术、高水平工程师资源;高职院校具有师资、场地资源。双方合作共建集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教师在此平台上可快速获得专业能力的提升。

3.名师名匠引领,加强团队建设。基于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需求,可从以下两点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名师名匠的引领作用,可通过高技术、技能水平教师牵头组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也可以聘请企业的省级或者国家级技能大师领办人做顾问,或者通过柔性引进将企业大师作为校内技能大师领办人。基于技能大师工作室平台,开展技术服务、高技能拔尖人才培养,提升教师团队的工程实践水平,从而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二是通过组建教师技能大赛团队,以老带新,参加技能大赛或者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一方面,教师通过参加大赛,学习行业内最新的工艺、最前沿的技术,可以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教师团队首先要主动去了解、学习行业前沿技术,研究企业行业的实际需求,有组织地做备赛准备,进行团队间的技术交流和分工合作,指导学生实操,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大赛结束,教师团队要及时复盘,分享参赛经验,有意识地将竞赛内容有效的融入课堂,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促进了教学改革。因此,通过参与或指导学生参与技能大赛能有效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4.对青年教师进行阶梯式培养,为青年教师搭建1年入门、3年熟练、5年成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阶梯。1年入门,即组织新入职专任教师进校1年内完成各级各类岗前培训和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帮助教师在最短时间内了解高职教育理念、基本教学方法,完成角色的转变。3年成熟,即进校3年内通过研讨交流、实战操练、教学督导听课、专项培训、专题辅导等形式培养专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储备中青年力量。5年双师,即依据“双师型”教师认定条件,聚焦1+X证书制度,组织教师参加专题培训,鼓励教师获得非高校教师系列职称,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依托产教融合平台、企业实践基地、企业实践流动站等帮助教师完成5年一周期的企业实践,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助力专任教师5年内成为“双师型”教师。

四、结语

笔者所在学校的智能制造学院,近年来构建了高技能师资团队培养体系。一是与西门子、发那科、埃斯顿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平台等载体,实现企业对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的全链条赋能。二是培育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由全国技术能手领衔,同时聘请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为顾问,吸纳教师进入工作室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卓越人才培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三是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技能大赛团队,通过传帮带,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氛围。近年来,分院入选全国技术能手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工匠1人、省级技术能手3人、省级创新能手2人等省级以上人才称号21人次,为分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猜你喜欢
双师校企院校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