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学习视角下老年开放教育育儿课程设计探索
——以孙辈艺术启蒙为例

2022-11-29 13:53郭高鑫杨晓琴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祖辈代际父辈

郭高鑫,杨晓琴

(太原开放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随着“三胎”政策的颁布以及城市高速运转的生活节奏,代际育儿已成为当今社会教养的新常态。所谓代际育儿即由祖辈和父辈共同承担育儿任务。“经验育儿法”和“现代育儿法”[1]产生的矛盾冲突引发了我们对代际学习的思考。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提出了人类社会的三种文化学习类型:前喻文化即晚辈向长辈学习、后喻文化即长辈向晚辈学习、并喻文化即晚辈和长辈向同辈人学习,并认为后喻文化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类型[2]。老年人需要向后辈学习各类知识以应对急剧变化的社会发展进程,引申到育儿方式中,可以得出祖辈和父辈只有通过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才能更好地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3]。为积极老龄化作出突出贡献的老年开放教育通过开展代际育儿课程可以解决老年人对于科学育儿知识的迫切需求,推动终身学习。

一、开展孙辈艺术启蒙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一)教育养老,文化反哺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口占比32.2%,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4]。孙辈艺术启蒙课程的开展是教育养老的重要实践,符合十九大报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的要求。其课程内容虽然是向老年人普及针对孙辈的艺术知识,但同样会对老年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情操的同时培养了其审美意识。课程通过对老年人育儿知识的完善,是后喻文化得很好体现,并且通过文化反哺的方式重新实现了祖辈的社会价值,在帮助育儿的过程中会得到家庭成员的认同,发挥了老年人在家庭学习中的表率作用,推动了终身学习进程。

(二)助力科学育儿,促成孙辈完美人格

教育家塞德兹从说过一句话:“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黏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5]当代家庭代际育儿模式中,父辈往往充当引导孩子学习玩耍的角色,社会性抚育工作比重大;而祖辈则照料孩子的日常饮食起居,生理性抚育工作比重大。孙辈艺术启蒙课程的学习可以让祖辈更好地融入孙辈的社会性抚育工作中去,科学育儿知识的学习也会有助于化解代际育儿产生的冲突问题。并且,老年人通过孙辈艺术启蒙方法的学习,在今后的育儿过程中会对孩子左右脑的开发有帮助,培养其感性思维和抽象思维,丰富其想象力,锻炼孩子的模仿能力,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鉴于代际育儿现状下祖辈与孙辈长时间相处的情况,老年人接受艺术启蒙课程可以成为孩子的艺术伙伴,促进孙辈在幼儿时期打造良好的“雏形”,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艺术文化传承的作用,为社会储备了艺术人才。

(三)建设学习型家庭,完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

在家庭教育中,祖辈和父辈的代际学习往往可以通过对孙辈的教育来实现,孙辈艺术启蒙课程在课后实践过程中可以帮助祖辈父辈在育儿的情境中增强沟通与互动,分享各自的经验与意见,共同合作完成育儿任务。孩子的良好教育一定是家庭成员之间协同作用的结果,祖辈通过与父辈分享艺术启蒙课程可以深化与父辈之间的合作育儿,通过这种代际学习的手段,提升教养效果,建设学习型家庭。

目前,老年开放教育开设的课程非常丰富,但大多直接针对老年人自身,例如绘画、书法、诗词鉴赏课程等,并未深度分析老年人在家庭中所处的角色,尚未将育儿知识与老年教育相结合,形成系统的有特色的品牌课程[6]。孙辈艺术启蒙课程的开展创新了课程体系,可以满足社会及家庭的现实需求,让老年人在家庭育儿中充分发挥榜样作用、能动作用。

二、孙辈艺术启蒙课程设计原则

代际学习包含四个关键因素: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学习场景[7]。本课程面向的授课对象是正在承担育孙任务或者即将承担育孙任务的老年人,课程的核心内容主要围绕幼年的孙辈展开。学习的方式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学习场所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育儿过程中,父辈也会参与其中。所以在进行孙辈艺术启蒙课程模块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祖辈和孙辈的身心特点、社会属性。

(一)加强祖辈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限制,身体各方面机能可能会有所下降,例如:听力、视力、理解能力、反应速度等,我们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要选取通俗易懂的内容,在课件的制作中要选取较大的字号。授课教师要有亲和力,懂得照顾老年人情绪。由于部分学习者正在承担育孙任务,所以在课程时间安排上可以考虑父辈休息在家的周六日。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向老年人传递终身学习的思想,鼓励其发挥“活到老,学到老”的模范作用,增强老年人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要让父辈了解到祖辈的学习需求,转变有些家庭成员认为“老而无用”的陈旧观念。设置代际学习课堂,鼓励祖辈父辈共同学习,在线上课程中让父辈做主导,引导老年人融入信息化社会。

(二)对孙辈有的放矢,增强内容实用性。

在进行内容设计前,我们必须掌握孙辈各个年龄段的身心发育特点,有针对性地为祖辈提供有实用价值、操作性强的艺术启蒙手段。

由于孙辈在迈入小学之后开始系统学习文化知识,在校时间变长,祖辈可能会退居家庭教育二线,所以我们重点分析0—6周岁孩子的特点。孩子出生0—3个月是看不到彩色的事物的,他们的眼睛还不能对焦,眼球转动不灵活,不能准确对焦,只能感知周围光线的明暗,看到模糊不清的灰白空间;6个月—3周岁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经常捏着一根头发,或者拣取地上的小石子,他们对周围的细微事物越来越感兴趣,这个时期的宝宝就进入了手的敏感期;3—4周岁是孩子绘画的涂鸦期,纸上、墙上凌乱的线条就是他们无明确目的涂鸦的结果;4周岁—5周岁依然是幼儿的绘画涂鸦期,但是这个时期的孩子能比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手部动作了,而且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可以逐步把自己脑海中的形象表达出来,是孙辈绘画活动的关键时期;5—6周岁的孩子懂得了用心去欣赏和感受自己身边的环境,他们可以用概括的形象符号去表达看到的事物[8]。

孙辈艺术启蒙课程可以看作是多学科交叉作用的课程,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对课程内容的选取具有指导作用,例如在孩子0—3个月的阶段,如果我们给祖辈安排让宝宝追视彩色卡片的课程显然是不合理的。

三、孙辈艺术启蒙课程模块构架

学习班级分为初级班和高级班,祖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加入班级。如果孙辈年龄小于5周岁则可以选择初级班,如果孙辈年龄大于等于5周岁,则可以选择高级班,初级班课程完成后也可以继续跟读高级班。

(一)“2+2+1”的模式设计

“2+2+1”指两个阶段、两个方向、一个预备。

由于孙辈的年龄差异,我们将孙辈艺术启蒙课程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初级阶段主要讲授如何去引导孙辈形成艺术认知,高级阶段主要培养孙辈的艺术思维。

每个阶段的授课方向我们又分为理论部分和创作实践部分。理论知识通过点、线、面、色彩等的表达手法介绍,让老人们熟悉基本的艺术表现方式,在家庭教育中有目的地去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将这些事物用简单的符号语言表达。创作实践部分结合具体的案例,让老人们了解综合材料的运用手法,将理论部分的内容做进一步扩展,针对每课时的重点内容做一些艺术创作。当老人们与孙辈在一起的时候就可以有步骤有技巧引导其进行一些艺术创作,培养其艺术表现力、观察力和专注力。

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向老年人讲解孙辈各个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这一部分知识是艺术启蒙课程的预备知识,也是必备知识。只有让祖辈了解了孩子所处的发育阶段,才能帮助他们灵活地选择合适的启蒙方法。

(二)循序渐进的内容设置

根据孙辈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规律,需要向老年人设置循序渐进的启蒙课程。

0—3个月阶段,祖辈可以让新生儿追视黑白卡片,以增强宝宝对物体大小、边界、形状的感知,每次时长不超过30秒。3—6个月就可以让宝宝看一些彩色卡片了,可以促进其视觉发育。6个月到3周岁祖辈可以让孩子去翻阅一些洞洞书、机关书和绘本,引导孩子用手去探索感知,为其建立立体空间意识,训练其手部精细化动作。这个阶段的课程中可以向老年人推荐合适的绘本,并且讲解绘本的讲述方法。

针对3周岁之后的课程我们围绕点、线、面来展开。这是因为在艺术设计中,点的有序排列会在视觉上形成线条的感觉,而线的排列又会组成形状各异的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一些艺术作品往往都是由点、线、面三种基本元素组成的,这三种基本的艺术语言也非常容易被老年人和小孩所接受。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为老年人示范具体的引导过程:首先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导入,然后分析其由哪种符号构成,再对其进行一定的拓展,最后鼓励孙辈去进行一副简单的点线面艺术创作。例如当我们与孙辈玩机器人模型的时候,祖辈就可以向孩子提出问题:机器人的身体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通过孙辈的回答,我们可以拓宽他对图形的认知,让其认识更多的形状。并且让孩子运用今天学到的这些图形去设计一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机器人。这样的引导方法既激发了孙辈对生活的热爱,又培养了其逻辑思维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为了更好地激发孩子兴趣,我们还可以向老年人介绍更多的艺术趣味表现方法,比如黏土材料的运用、吹画、滴流、拓印技法的运用等。

针对5周岁之后的孙辈,我们向老年人开展艺术欣赏类课程的学习。这是因为5周岁之后,孩子注意力会比较集中,他们可以长时间的去注视一幅艺术作品,并且具有一定的类比能力,可以把抽象的图形和自己认知中的具象事物结合起来[9]。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依然缺乏对艺术作品整体性的欣赏能力,所以需要祖辈对其进行引导帮助。在艺术作品的选择上,我们要考虑作品的艺术性、知名度以及孩子的可接受程度。作品中呈现的内容要与孙辈的生活经验相关联。我们可以从中国画、外国画、民间艺术、建筑等领域选取题材,并且可以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做简单的介绍,让祖辈帮助孩子理解作者所处环境的风土人情以及作品深层次的情感内涵。同样的,教师需要向老年人示范如何通过眼前的艺术作品对孩子进行引导。比如带孩子外出游玩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孩子观察周围建筑的特点,回到家中之后就可以向其介绍我国著名山水画家吴冠中老先生的作品。他画笔下的徽派建筑非常有艺术欣赏价值。在构图方面进行了大面积的留白,用简单的点、线、面、色块就令温柔秀美的江南水乡跃然纸上。然后我们可以让孩子具体去观察画作中徽派建筑的特点:白的墙、青的瓦、带有雕刻装饰的门楼屋脊。之后可以讲解一些简单的透视知识,比如近大远小等。最后可以让孩子创作一幅当地特色的建筑绘画[10]。当然我们也可以介绍作者的创作经历,让孙辈体会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从以上内容设计我们可以看出课程的侧重点经历了由最初的艺术元素认知到艺术思维培养的过程。我们要提醒老年人不要急于求成,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老年人的学习,让他们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在此过程中也让我们的老年学员发现美、欣赏美。

四、孙辈艺术启蒙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一)提供代际互动平台

老年开放教育在向祖辈开展育儿课程的过程中也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调动家庭教育中祖辈和父辈的积极性,组织一些混龄化学习活动,增强代际互动,从而加强协同育儿的实际效果。例如,可以发挥学校在师资力量方面的优势,举办一些公益讲座,鼓励老年人发动父辈共同参与学习。举办一些家庭艺术创作活动,让祖辈父辈共同去完成一个作品。这些举措有利于转换学习成果,促进祖辈与父辈的“育儿合作共同体”的形成。

(二)开发教学空间资源

孙辈艺术启蒙发展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授不仅可以在教室中进行,还可以在教室之外的空间进行。我们可以开展老年游学活动,让老人在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公园、广场等空间开展学习交流,引导老年人带领孩子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同时让老年学员在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愉悦身心。

除了线下教学空间,我们还可以建立线上学习资源。可以在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空间发布相关的课程内容,建立艺术启蒙课件资源库,让老年学员通过资源库中的课件资源选择更适合孩子的启蒙内容,补充课上学习的缺漏。这种混合教学模式更有利于老年人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

(三)提供定制化服务

不论是老年人还是婴幼儿,他们都是需要被特殊关注的群体。普适化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每个家庭的需求,为了保证课程质量,我们可以为老年学员提供定制化服务,针对家庭中孩子的年龄、性别、性格等特征,帮助老年学员选择合适的艺术启蒙课程,定制个性化的艺术启蒙方法。另外要定期收集老年学员的课程评价反馈,及时调整完善课程内容。跟进老年学员在家庭教育中完成的育儿实践,可以根据孩子的艺术创作作品从专业的角度提供指导帮助。

五、结语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科学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才的第一步。老人是家庭的根、社会的宝贵财富,老年开放教育肩负着教育养老、推动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使命。“经验育儿法”有其合理的部分不可全部抛弃,“现代育儿法”是随人类医学、行为学、社会进步等发展而顺应产生的,二者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才是正确的道路,所以将育儿课程融入老年教育课程是代际学习、家庭合作育儿的需要。孙辈艺术启蒙教育是现代育儿法之一,使其确实运用于学龄前儿童教育定会为家庭教育取得不菲成果,相信老年人也会在有艺术陪伴的育孙活动中感受到满足感与幸福感。

猜你喜欢
祖辈代际父辈
新世纪以来的“代际之分”与“代际之争”
——论代际批评的“有效”“有限”及其意义
父辈们
My Country, My Parents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调查
助教带动“夕阳”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