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出发 “行”以致远
——“马山行”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22-11-28 08:53张丽名
好家长 2022年11期
关键词:马山幼儿园幼儿

文 张丽名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多走路、少坐车,自己上下楼梯、自己背书包;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好奇心与探究欲;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等。”由此可见,行走课程的研究对幼儿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太湖情,马山行。”马山原是太湖中的一个孤岛,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现已成为无锡旅游的靓丽名片。近年来,我园依托优美的风景、清幽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开展“马山行”课程研究。本文是我园在这方面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一、制约“马山行”课程建设现实问题的分析研判

我园结合课程游戏化项目研究,依托周边资源,开展“马山行”课程研究,至今已经三年。然而,由于多种因素,“马山行”课程研究进展缓慢。

(一)课程建设中“人”的问题

本地教师的流失影响研究进程。课程建设执行者是教师,教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随着近几年人员的退休、调动,专任教师中以本地教师为主的局面正被打破。目前,我园专任教师岗位上的本地教师仅1人。教师对马山的地域特点、传统习俗、人文历史、区域规划缺乏认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马山行”课程建设的推进。

(二)课程建设中“物”的问题

课程建设中资源的匮乏影响研究进程。2019 年,由于原址重建,我园借地办学。所借幼儿园周边环境与原址周边环境差异较大,加上搬迁时教玩具未被搬入或报废,再加上防控的需要,使课程研究雪上加霜。

(三)课程建设中“理论”问题

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需要教师剥开一切表象,寻找一般性规律。幼儿园教师和课程管理人员,对教育理论研究浅显,是造成课程研究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推进“马山行”课程建设的理性思考

幼儿园课程建设是动态的过程,需要坚定信念,一以贯之,不断创新。“马山行”课程建设立足本土文化,结合国家级地方课程目标,围绕自然生态、人文历史、传统民俗等,构建有层次、系统化、指向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一)“马山行”课程概念的再思考

“马山行”课程在蓝本课程的基础上,渗透地域独有的自然生态、历史民俗、传统习惯等内容,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开展多种形态的行走活动,探索创新组织模式,增加幼儿的生活体验和文化认知。为此,我园进一步拓展对“行”的认知与解读。一是行走,即行路、走动,指向活动中主要外显的活动状态;二是行动,指向为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三是一行,即同行的一群人,指向课程中组织模式的多样性;四是真行,指向课程中幼儿的情感体验。

(二)“马山行”课程目标的再思考

课程目标是始也是终,是课程实施把控方向的关键环节。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要体现幼儿园的课程理念和发展愿景,紧扣国家和地方课程总目标的核心思想。马山四季分明,山清水秀,植被茂密,物产丰富,有上千余种动植物,是开展生物多样性教育的天然博物馆。我园在认真考量目标的可执行性后,在“马山行”课程目标中增加“认识马山动植物、尊重每种生命状态、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等内容,拓展课程外延、丰富课程内涵。

三、基于现实问题的“马山行”课程的实践探究

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前行,是我园课程实践中秉承的态度。我园主张融合马山山水文化、行走游历、感悟生活、实践体验,按照幼儿园实际情况,稳步推进课程建设,让幼儿在课程活动中感受马山的美,萌发爱马山的情感。

(一)以新园建设为契机,创设“新”天地

《0~8 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中指出:“儿童需要适当的空间,空间是游戏的前提,它提供了足够的内容,背景和意义。”我园清醒地认识到,新园建设事关幼儿园发展。在原址建设,幼儿园原有户外游戏场的优势将消失殆尽。为此,我园在各方关心下,积极推进幼儿园西侧荒地的开发、利用。

幼儿园游戏场的合理规划是开展课程研究的基础。我园邀请专家来园出谋划策,完成户外场地基础建设。如今,幼儿园户外游戏场有沙坑、水池、山坡,种植区、养殖区、阳光房、野战区、骑行区、综合运动区、四季花径及留白区域等,利用多种道路模式串联所有功能区。我园根据植物的特点,合理规划栽种位置。例如,香樟树靠墙种植,后期可规划设计树屋;种植银杏、枫杨、栾树等,引导幼儿观察树叶四季变化;种植樱花、桂花树、蜡梅等,让幼儿在园四季有花可赏;种植醉李树、梨树、柿子树、枣树、桑树等,为幼儿采摘果实做准备;在围墙周边栽种金银花、牵牛花、五角星花等藤本植物,形成立体绿化墙体。此外,教师在创设游戏场时还充分考虑马山地域特色和传统民俗,建造了马山民间常使用的土灶,开辟了茶园、橘园、杨梅园,把常见的马山资源搬进幼儿园,建设了富有野趣和挑战的游戏天地,为幼儿创造了学习机会。

(二)以走访调查为渠道,感受“好”生活

针对专任教师中本地教师数量少的问题,我园积极组建课程建设项目组。项目组每月定期组织阅读《马山志》《马迹山导游》《马山民歌民谣》《马山地区方言土话》等资料,引导教师从资料中全方位了解马山的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名人轶事、马山方言等。项目组走访周边社区,了解各社区布局、周边环境特征、商店民宿、非遗文化、居民生活习惯等信息,从中寻找适合幼儿园开展课程建设的相关资源。调查汇总人们对马山独特的记忆,引导马山本地人共同回顾,记忆最深刻的马山美食、美景、民俗传统。教师只有熟悉贴近马山的生活,才能在生活信息与课程资源之间架起桥梁,有效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三)以山水人文为基调,梳理“丰”资源

幼儿园课程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贴近幼儿的兴趣,贴近幼儿的需要。幼儿日常生活中能接触的一切都是幼儿园课程的来源之一。马山依山傍水,物产丰富,可利用的资源多。我园从山、水、人文三个维度出发,梳理、收集课程资源,完成新一轮资源地图制作,丰富幼儿园园本课程资源库,如古竹老街、马山全域、菜场、拈花湾等。

(四)以行走体验为模式,开展“真”活动

“马山行”活动频次为每周一次,园内行走与园外行走相结合,主要在幼儿园方圆一公里范围内开展活动,全力保障幼儿安全。

行走活动根据年龄层次与国家、地方课程目标相连接,指向行走活动的有效性、针对性。小班以发展幼儿体能、提高身体素质的行走活动为主,活动范围主要在幼儿园园内,关注园内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在行走活动中,教师关注行走方式,记录行走步数,观察幼儿的身体状态在行走过程中的变化;教师将中班幼儿的行走范围控制在幼儿园方圆200 米范围内,如“糕团大搜罗”“芋见美食”“田园探秘”等活动,帮助幼儿了解马山美食的制作工艺;大班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制定行走目标与计划,带着任务走向街区,用绘画方式记录发现,从细节到整体,从个体到区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街区的特征与变化。

从“新”出发,“行”以致远。我园立足于前期研究基础、可用资源、师资条件等,认真分析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保教质量提升为发展目标,坚守方向、砥砺前行,高质量推进“马山行”课程建设。

猜你喜欢
马山幼儿园幼儿
苟征戈 马山作品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苟征戈 罗一 马山作品
我爱幼儿园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欢乐的幼儿园
乡村振兴的藏马山样本
爱“上”幼儿园
青海湖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