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活动设计的策略探讨
——以中班体育活动“小小救护员”为例

2022-11-28 08:53
好家长 2022年11期
关键词:布条伤员对折

文 孙 静

幼儿园活动设计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必须与特定的对象、目标、内容、情境相适应。幼儿喜欢观看战争题材的录像,经常三五成群、手舞足蹈地模仿其中的人物。我及时捕捉这一教育契机,生成相关活动。本文以中班体育活动“小小救护员”为例,通过两次案例的呈现和分析,探讨幼儿园活动设计的策略。

一、第一次活动实录和分析

(一)活动目的

1.在体育活动中锻炼身体。

2.通过活动产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培养幼儿救死扶伤的精神。

(二)活动准备

竹竿12 根、绳子若干条、收音机、录音磁带。

(三)活动过程

1.问答式讨论,直接导入主题

教师导语:前几天,我们看了一段录像。战争带给人们怎样的灾难?许多人受伤了,该怎么办?

2.小组分工,制作担架

教师提出制作担架的要求。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担架,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导语:今天,我们制作在战场上用来救助伤员的担架。老师为每组提供两根竹竿和一些绳子。我们先把绳子对折套在一根竹竿上(示范),然后将两头系在另一根竹竿上,缠绕的长度要相同。

3.师幼共同游戏

教师导语:你们的小手真能干,已经做好担架了。大家先站在线后,以小组为单位,听到爆炸的声音后,一部分幼儿抬担架,另一部分保护伤员。大家一定要把伤员送到安全的地方,不能让伤员摔下担架。

教师将幼儿分成两组,师幼共同游戏。

4.放松活动

教师总结游戏情况,表扬能将伤员送到安全地点的幼儿。

(四)活动分析

本次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选择主题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表现的方式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但是,在分析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和活动情境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

在第一环节中,多数幼儿已经忘掉前几天观看的战争录像,对教师的提问反应冷淡。教师未注意对幼儿经验的调动,也没有对过去经验回顾,致使幼儿弄不清教师的意图。另外,中班幼儿的思维特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教师采取的“问答式讨论”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幼儿的兴趣。

在第二环节中,重点就是“打结”。教师一开始设想用布条缠绕,后改成用绳子先对折、再缠绕、最后打结的方法。在讲解演示时,我鼓励幼儿创造、尝试一些新的方法,但效果不理想,显得顾此失彼。

在第三环节中,我将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将问题抛给幼儿。可是从现场的情况来看,教师“过早”退位,没有起到达成教学目标的作用。活动中,救护队员对伤员的照顾不够细心、周到,未达成活动的情感目标。

二、第二次活动实录和分析

针对第一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我对该活动进行了调整。

(一)活动目的

1.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身体协调、负重、奔跑等能力,锻炼幼儿的体质。

2.通过观看战争题材的录像片和模拟战争场景,培养幼儿救死扶伤的精神。

3.在制作担架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协调动作和分工合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收音机、摄像机、电视机、录音磁带。

2.竹竿6 根,布条若干根。

3.场景布置:爱心医院,小床3 张。

(三)活动过程

1.师幼共同观看录像

观看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录像中说了一件什么事?战争带给人们怎样的灾难?在战场上有许多人受伤了,该怎么办?

2.小组分工,共同制作担架

教师导语:我们要制作在战场上救助伤员的担架,我为每个小组提供两根竹竿和一些布条。我们把布条的两头对折,套在其中的一根竹竿上,然后将布条在另一根上缠绕一圈后打结,长度要相同。

幼儿尝试对折、缠绕、打结,讨论其他方法。

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担架。教师巡回指导,协助幼儿分工,帮助幼儿调整绳子间距。

3.师幼共同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提出游戏要求。

教师导语:我们的小手真能干,担架已经做好了。大家先站在线后,以小组为单位,听到爆炸的声音后,一部分幼儿抬担架,另一部分保护伤员。大家一定要把伤员送到安全的地方,不能让伤员摔下担架。

教师将幼儿分组,师幼共同游戏。

教师导语:小组讨论抬担架和保护伤员的分工。

(1)设置障碍,增加挑战,进一步激发热情

教师导语:战争越来越激烈,在护送的路上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你们会怎样做呢?

(2)交换角色,平衡运动量,丰富游戏情节

教师导语:现在可以交换角色。遇到困难要合作,勇敢地越过障碍物,把伤员送到安全的地方。

(3)变换情境,增加难度,锻炼意志力

教师导语:战争很激烈了,这次在护送的路上可能会遇到炮弹的袭击,你们会怎样做?

(4)总结游戏情况

教师导语:你们刚才遇到了什么困难?你们想怎样克服的?

4.放松活动

总结游戏情况,教师表扬能将伤员送到爱心医院的幼儿。

(四)活动分析

从两次活动的目标对比上,第二次活动目标更具体,可操作性更强。

第二次活动在导入部分,增加了观看录像的环节。幼儿一边观看录像,一边有感而发,其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这一教学手段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还调动了幼儿的经验。

在讨论中,幼儿会自然想到了担架。第一次活动使用的绳子打结方法,存在两点不足:一是绳子太细,间距大,伤员容易从空隙间掉下来;二是如果只固定绳子的一头,绳子的另一头就会移动。因此,在第二次活动中,我探讨了新的方法:我将打结的细绳换成较宽的布条,将布条对折,缠绕在一根竹竿后,再在另一根竹竿上缠绕一圈布条,然后打结、固定。四个小组都在15 分钟内做好了担架。

在第二次活动中,我先运用讲解演示法介绍打结步骤,然后运用模仿法让幼儿学会对折、缠绕、打结的方法。在幼儿掌握这一技能后,我再次组织幼儿讨论、尝试一些新的方法。针对幼儿在活动中情感体验不足的问题,我运用情感陶冶法,在场地一角设立“爱心医院”这一场景,再放上几张小床,让幼儿体验了救助受伤的人是一件快乐的事。

在第一次活动中,面对同时出现的障碍和炮弹,幼儿显得有些手足无措,难以招架,现场出现了不顾伤员、只顾炮弹的情况。在第二次活动中,我相继运用氛围暗示法、分层讲解法、移情体验法,更好地达成了活动目标。

猜你喜欢
布条伤员对折
伤员转运
——担架介绍及简易担架制作与使用
好玩的纸
水泥窑协同处置布条类有机工业固废污染物排放特性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指尖陀螺
平移、对折和旋转,一网打尽
实验帮我发现规律
旧衣变杯垫
彩带花瓶
蓝色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