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不宜迟 争做时间小主人
——大班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

2022-11-24 10:20宁馨瑜
幸福家庭 2022年10期
关键词:来园分针作息

■文/宁馨瑜

时间管理是幼儿自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幼小衔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儿时间管理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一日环节中渗透引导,也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耐心的陪伴和鼓励,更需要幼儿自身的参与和体会。本文主要从“认识时间:做时间的良友”“体验时间:做时间的体验官”“规划时间:做时间的规划师”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培养幼儿自主规划和时间管理的能力。

一、培养大班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方式

(一)认识时间:做时间的良友

1.从环境中认识时间。大班幼儿对于时间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昨天、今天、明天”的概念,但是他们还没有形成时间观念。因此,认识时间是培养大班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第一步。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于是,笔者在科学区投放了一个电子时钟,在区域游戏时,许多幼儿都对这个新投放的电子时钟充满了好奇。有些幼儿试图开机,但是却找不到按钮开关。浩浩说:“我哥哥有一个差不多的,我知道在哪里开。”他在侧边找到了一个突出的按钮,按了一下,屏幕开始闪烁起来,其他幼儿也兴奋地围了上去,只见屏幕上赫然出现了“09”“42”等数字。幼儿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这个是表示现在的时间吗?”“那这个时间是多少呢?”“这是九分四十二秒吗?”

2.从集体教学中认识时间。教师可以以集体教学的形式引导幼儿认识时间。在前期的调查和区域游戏中,笔者发现幼儿时间观念不强,于是通过开展专门的教学活动引导幼儿认识时钟和时间。笔者发现时钟有“电子时钟”和“石英时钟”两种,它们的区别在于“电子时钟”是用数字和时间间隔符来表示时间的;而“石英时钟”涉及“时针、分针、秒针”。这对于没有经验的幼儿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笔者开展了“认识时针、分针、秒针”的活动,让幼儿知道指针有粗细、长短之分,进而知道最长、走得最快的是“秒针”;中等长度、走得不快不慢的是“分针”;长度最短、走得最慢的是“时针”。为了加深幼儿的理解,笔者准备了一个石英时钟,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感知指针转动的快慢差异,同时认识“时针、分针、秒针”转动的关系。笔者后续还开展了“整点半点”的活动,让幼儿对特殊的两个时间节点也有了初步的感知。

3.从一日生活中认识时间。笔者也可以在一日活动中渗透有关时间的教育教学。每到点心时间、午餐时间、散步时间等活动节点,笔者可提醒幼儿时间,如“我们要吃午饭啦,现在是十一点十分。大家看看电子时钟是怎么显示的?时针和分针又在哪里呢?”渐渐地,有一些幼儿学会了看电子时钟,出去散步的时候会和好朋友说“现在是九点五十一分,我们一起出去散步啦。”“今天我是八点十二分来的学校,你是几点来的?”“我们是十二点十五分午睡铃响起,要一起睡午觉啦。”幼儿熟悉了自己一日活动中的一些关键时间点,建立了时间与自身活动的联系,并萌发了比较时间节点的意识,如“今天我是七点五十五分来的学校,比昨天早。”“我九点五十一分就收好玩具了,比你快。”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体验了时间的早晚和快慢,也从自身出发探索,认识了时间。

4.从区域活动中认识时间

为了增强幼儿的时间观念,笔者开展了“小管家”的活动。在区域活动中,萌萌无意之间发现了闹铃的功能,她说:“看!我调到了九点十三分,再按这个按钮,等一会闹钟走到九点十三分它就会响起来。”有的幼儿说:“九点十三分不是我们进行区域活动的时间吗?我们可以一直设置这个时间,等铃声响起我们就知道要区域活动啦。”还有很多幼儿提出要设置散步提醒、吃饭提醒的闹钟。看到幼儿高涨的情绪,笔者开展了“小管家”活动,让“小管家”设置一个活动节点的时间,等铃声响起,由“小管家”负责提醒其他幼儿开展相应的活动。

(二)体验时间:做时间的体验官

自从初步认识时间和时钟之后,幼儿在做事情的时候也会更加关注时间。“看!我今天去给花浇水,秒针走了三圈呢!”“今天我吃饭可快了,只花了十几分钟。”“我去上了个厕所,花了一分钟。”由此可见,幼儿对于“分钟”的使用频率往往多于“秒和小时”。于是,笔者开展了“一分钟”的相关活动,让幼儿能更清晰地认知时间的长短、快慢。

1.认识“一分钟”。首先,教师要引导幼儿认识“一分钟”,了解“一分钟”有多长,“一分钟”可以做什么事情。幼儿对于“一分钟”都有自己的见解,有的幼儿说:“我知道一分钟就是六十秒,六十秒就是我们数六十下。”也有的幼儿说:“一分钟很短,我走了一会儿,就已经一分钟了。”

2.体验“一分钟”。其次,为了加深幼儿对于“一分钟”的切身体验,笔者开展了“一分钟的体验”活动。笔者选取了不同的场景,比如在“我们学做木头人”的活动中,幼儿就感觉“一分钟”过得还是挺慢的;在“制作我的乐高小机器人”的活动中,幼儿就感到“一分钟”是很快的。由于场景、幼儿兴趣、幼儿专注度的不同,他们对于“一分钟”的体验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幼儿对于“一分钟”只具有初步的认识,没有产生清晰的认知,所以笔者选择利用具体的活动让幼儿感知“一分钟”。

3.挑战“一分钟跳绳”。最后,基于幼儿对“一分钟”的初步感知和体验,笔者开展了“一分钟跳绳”的活动。这是为了让幼儿在同一个场景中,对“一分钟”形成量化的体验,用“一分钟跳了多少次绳”来量化出“自己的一分钟到底有多长”。此外,幼儿也可以通过跳绳的次数直观感受“一分钟”的长短,明白“一分钟”内可以做多少事情是取决于自己的速度和能力的,从而提高做事情的效率。

(三)规划时间:做时间的规划师

1.“今天我不迟到”。在前期活动中,幼儿对时间也慢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于是,笔者在区域中设置了一块“签到墙”。幼儿早上来园后,通过看桌上摆放的电子闹钟,将时间记录在便签纸上,并贴到对应的“名字”和“星期几”的格子里。渐渐地,幼儿的便签越贴越多。幼儿贴完之后,也会对今天的来园情况做一个小小的统计,发现有的同伴“七点三十八分”就来了,但有的同伴却“八点三十四分”才来,他们会说:“他来得好晚呀。”有些幼儿知道迟到的概念,就会说:“可能他迟到了。”也有一些幼儿不理解迟到的含义,萌萌说:“迟到就是来晚了。”有幼儿提问:“那到底怎么才算来晚呢?”笔者说:“我们现在是大班的哥哥姐姐啦,每天早上八点十分就要下去做晨间活动啦,要准时来园,给弟弟妹妹做榜样哦。”有的幼儿就说道:“那是不是比八点十分晚来就是迟到啦,那我以后一定要早点来。”通过“签到墙”,幼儿能更加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来园时间。

2.尝试规划自己的一日生活作息表。在一日生活中,幼儿对每个活动时间段的时间节点有了初步的感知,他们也想尝试规划一下自己在幼儿园内的一日生活作息表。幼儿尝试规划自己在幼儿园里一天的生活,并在画面空白的部分写上时间,记录了自己在这个时间要做的事情。

二、培养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益处

(一)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1.增强自律意识。在“规划时间”的环节中,幼儿能初步规划自己的一日生活作息,知道自己一天所要做的事情。有些幼儿还能列出一张清单与同伴分享,将要做的事情和相应的时间对应起来。这提高了幼儿规划一日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幼儿的自律意识。

2.纠正拖延的习惯。在“体验时间”的环节中,幼儿对于“一分钟”有了初步的感知与体验,知道了每个人在“一分钟”里可以做许多不同的事,但是由于速度、能力等影响因素,“一分钟”里可以做的事情也有所不同。由此,幼儿懂得了“做事不能拖拉,要加快速度,利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有效的事情”。

(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

在“做时间的规划师”中,笔者通过“今天我不迟到”这个活动,以签到的形式培养了幼儿按时来园的好习惯和良好的时间观念,这能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今后的生活。在之后的幼小衔接教育中,笔者会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幼儿直观地体验小学的“课堂40分钟”,并引导幼儿讨论对于“课堂40分钟”的感受,进一步巩固幼儿的时间观念。

(三)建立家园共育的桥梁

笔者会请家长以记录表的形式记录幼儿每日的生活作息情况,让幼儿直观地感受自己一日生活的作息时间,从而更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一日作息。在制定好一日作息规划表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带领幼儿了解多种计时工具,如日晷、沙漏、秒表等,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此外,教师也可以倡导家长带领幼儿阅读绘本《巨人的时间》《时钟国王》《分针大冒险》,让幼儿了解更多有关时间的趣事。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幼儿开始认识时间、体验时间、规划管理时间,他们开始意识到时间的长短和快慢是相对的。幼儿时间管理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在一日生活的教育中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在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会不断增强自身的时间管理意识,从而真正成为时间的小主人。

猜你喜欢
来园分针作息
不 顺
爱心健康作息表
如何挖掘“来园、离园接待工作”中的教育价值
迎来送往,妙趣横生
小签到 大作用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生活组织探析
超级秀场 作息规律
画分针
联合多元作息的激光雷达点云多核分类方法研究
计算钟表角度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