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生发问课堂的研究与实践

2022-11-24 13:12魏元元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2150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19期
关键词:阿长教者语文课

魏元元(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 215000)

一、课堂发问的现状

学生发问主要指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表达出来,它是学生内在动机的反应,也是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起点。纵观目前语文课堂,依旧以教师提问为主,教师不断研究“问”的艺术,却忽视了学生的“问”。学生的课堂行为缺乏自觉发问的主动性,一贯扮演回答问题的角色,学生不敢问、不知怎么问、没有机会问,问题意识较为薄弱等,这都是语文课的常态。有的学生一节课甚至数节课都不参与课堂,只是作为旁观者,这样的语文课并未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也没有真正发生。

随着教者对语文常态课堂的研究,学生发问的现状受到一定的关注,教者也在观察、探索、实践。基于此,文章通过对学生发问的现状及意义的探析,从预习、备课、课堂教学三个环节提出如何培养学生发问的策略。

二、学生发问的价值

1.对学生——内在动机的需要

发问的主体是学生,发问重视“发”,学生有发现问题的意识,能在思考中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然后“问”。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也是学习的开端,让学生发现问题,让他们真正深入文本,达到和文本的深度对话。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可以通过发问,表达出对学习的认识和理解,如果仅是被动地接受,主体性也就无法实现。主动发问可以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生成,实现内在的自我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学生主动发问是主动发现需要,带着兴趣学习,也恰恰是语文课最需要的。

2.对教师——一手备课资料

教师备课环节中,有“备学情”的设计,究竟怎样“备学情”呢?是不是将班级的语文学习情况写下来,每次都千篇一律,这样并不能真正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不能达到“备学情”的效果。在预习环节,教者让学生写感悟、提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者逐一批阅、思考、整合后作为备课环节中“备学情”的一手材料。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围绕学生的问题设计的,由此可见,教师利用学生的发问,可以生成丰富的备课资源。

3.对课堂——源源不断的活水

课堂上教师作为提问主体,学生缺乏参与度和热情,有的问题学生早就懂了,没有回答的欲望,在语文课堂常出现这样的情景,“老师讲老师的,学生没有反应”。但是学生带着自身的问题上课,他们的问题得到关注、探讨,他们想知道问题的结果,这样的课堂犹如源源不断的活水,打破了唯书唯师论,在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积极析疑中,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学生在互动中解决了困惑,这样的语文课是学习真正发生的阵地。

三、语文课激发学生发问的策略

1.预习环节——以问促思

教者以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只要求学生读课文,查生字词,久而久之,学生不把预习当学习,预习也流于形式。现在,布置预习任务时,除了读课文,还让学生写下预习中的困惑并上交。在预习《藤野先生》时,学生这样发问:“为什么第一节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发髻?为什么藤野先生对来自弱国的鲁迅那么关心?”在预习《记承天寺夜游》时问:“苏轼在文中到底想表达什么情感?我读出了喜悦,又感到一丝凄凉。”在预习《秋天的怀念》时,学生抓住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想象母亲到底说了什么。

学生在预习时,不再流于形式,而是边读边思考,并能将读书后的感受和困惑表达出来,渴望在课堂上寻觅答案。每个学生的问题都不尽相同,如果自身的问题得到教师或者其他同学的关注,学生自身思维的火花就会被点燃,他们会带着好奇心和热情投入课堂中。作为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思考、勤于思考、勇于思考,只有在思考中才能发现问题,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达到真正的预习效果。

2.教学设计——以生为本

在备课时,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对将要教授的文章进行阅读与思考,教学设计应该是围绕学生进行的。在设计《阿长与〈山海经〉》这节课的教学时,围绕学生提出的“阿长为什么要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这个问题,教者查阅了关于阿长所讲故事的历史资料,又研读文本解读的材料,最终发现这个故事是阿长自己虚构出来的,那阿长为什么把不存在的故事给“我”讲得如此生动而又逼真呢?教者在备课时又联系下文,抓住关键词句,最后才明白这是阿长在吹牛,目的在于让年幼的鲁迅佩服自己,这背后隐藏着的是阿长卑微的身份地位,这些新发现是教者在之前的教学设计中从未涉及的,也正是学生的发问让教师的思考更为深入。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师进行文本解读,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文本解读,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在反复研读学生的问题后,教者认为简单地把阿长定义为粗俗、愚昧、迷信、善良的形象,未免太形式化了,教者又带着同学们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阿长的人物形象,正是学生的发问引领教师将文本解读向更深处漫溯。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发问意识,还要让学生的发问为自身的教学设计提供素材和养料,让教师的教学真正实现为学生而教。

3.互动课堂——以疑促思

在教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其中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课堂上有学生直接问为什么不把愁心寄托给太阳而是寄托给月亮,面对学生的发问,教者请学生回忆了从小到大学过的古诗中带有“月亮”这一意象的诗句,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让学生明白“月亮”作为古诗中常用的意象,是诗人用以寄托思乡怀人情感的,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诗人内心的情感也容易被触动。在讲授《社戏》时,有学生认为六一公公是个反面人物,认为他小气、自私,围绕学生课堂上的疑惑,教者组织了小组辩论,让他们从文本中找出自己的观点和证据,最终解决了困惑,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参与热情。

四、结语

学生有了主动发问的意识,带着思考提出问题,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课堂主体地位也将得到彰显,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也将得到提升。对教师而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意识,引导学生生疑、质疑、析疑,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还可以促进教师本人的业务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最终使课堂教学“活”起来,让语文课真正变成学生学习的一片乐土。

猜你喜欢
阿长教者语文课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阿长最看重的是“福”
阿长与沙县小吃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阿长买《山海经》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阿长买《山海经》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