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情境及其有效创设

2022-11-24 12:16张玉彩
新课程 2022年12期
关键词:长方体三角形创设

张玉彩

(靖远县三滩教管中心,甘肃 白银)

情境教学法最初是由英国应用语言学家提出的,主要是指教师有目的性地创设具有丰富情绪色彩的形象化的生动且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的场景,能够有效地带动学生的态度,有效激发学生情感和思想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且这种情境教学方法可以适用于课内,也可以适用于课外教学。对于新时期的小学生来说,能够更好地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并且也充分地满足各个层级小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当前小学数学课本上有很多知识点有待发掘,教师必须借助创设多种情境教学的机会来带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活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有效激发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以下将对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以及具体开展路径进行分析。

一、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明确指出:“营造教学情境是实施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平台和环境,如何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对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来说是一次空前的挑战。”通过创设有效情境来改变枯燥、单调的课堂,运用情境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之充满兴趣,全程投入,而且能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中提高学习效率。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渗透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对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公式定理,还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来源以及应用,使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能够得到优化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能够更好地满足小学生对新学知识点的好奇心,并且能够在对问题深度思考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这样能够让学生的解题效率更高,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学情境是教师处理的微观教学环境,它可以为学生通过展示材料获取书本知识提供一个平台,培养学生敏锐感知的能力,深化和发展经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它可以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情境信息进行探究和合作。

二、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路径

(一)创设游戏情境

相比于初高中生,小学生的思维更加简单,不容易接受和理解知识,更加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也会影响以后对数学的看法。所以,应该在基础时期就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数学游戏是具有娱乐性的,将数学概念和数学游戏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学生可以在数学游戏中领悟数学思想,掌握解题技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数学概念和数学游戏结合进行讲授,将课堂分组化,采用加分制奖励,并且将小组得分情况公开,让学生之间产生竞争力。教师可以利用数学游戏创设教学情境,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例如,在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混合运算”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障碍跑的游戏,在赛道中,分别设立几处障碍点,障碍点中有计算的题目,可以是一百以内的加减法,也可以是简单的乘除法,在教师的组织下,让学生从起点出发,每当经过一个障碍点时,必须计算其中的计算题,先到终点并回答正确率高的学生获胜。小学时期的学生好胜心都比较强,一定会在游戏中努力计算题目,久而久之,自然会提高运算效率。

(二)创设生活情境

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对数学产生兴趣,学生会主动求知、探索,愉快地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由此可见兴趣的重要性。若想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一定要细致地培养学生个人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同时综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确保其完全覆盖学生的心理特征,将情境创设同生活实际进行紧密相连。利用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将数学知识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引导学生走进情境,在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求知欲,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以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为例,在学习乘法时,创设超市购物情境,并进行角色扮演,由学生扮演顾客,按照购物清单购买商品,一个笔记本是5元,买4本需要付多少钱?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没有乘法基础的学生会列出算式“5+5+5+5”,鼓励学生改变自己的算法,得到“4乘以5”,学习有关乘法的知识,在生活中感受数学,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创设多媒体情境

信息技术展示出来的内容尤其形象、具体,可以或动或静,也能有声有色。适时地使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解决教师难讲透、学生难听懂的知识点,使用信息技术一目了然,高效直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五年级下册“长、正方体的拼搭问题”拓展课教学时,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去观察发现拼接前后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在教学中,我们研究两个相同的小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课堂上,教师会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小长方体按要求进行拼摆,从而去发现表面积的变化规律。然而,在拼摆的过程中,一定会有部分学生目的不明确、感知不清晰、观察不到位、抓不住重点,致使操作活动以失败告终。通过信息技术演示进行总结和提升,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多媒体课件中,我将长方体的大、中、小面分别涂上三种不同的颜色,这样学生观察物体时目标就更明确了,表达问题时也更简单了。在动态演示过程中,两个面的重合过程(小面重合、大面重合、中面重合)一目了然。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的重合过程也会很容易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不管怎样拼,体积都不变;无论是哪两个面重合,都会减少相应的两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是不一样的,重叠的面越大,减少的面积就越大,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小。利用多媒体,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清晰地、直观地去观察,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感悟力。这样,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动态演示功能,生动、形象、具体地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学生很快理解并很容易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同时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创设实践操作情境

在图形与几何课堂教学中,概念教学比较抽象,既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挑战,又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验。借助数学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对观察的图形进行抽象、概括,从而理解几何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教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关系”内容时,我提前安排每个实验小组准备好四组不同长度的纸条,分别是:(1)6、7、8;(2)4、5、9;(3)3、6、10;(4)8、11、11。然后出示小组实验要求:(1)动手摆一摆每组的三张纸条,观察是否能组成三角形。(2)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学案表格中。(3)观察能组成三角形的三张纸条长度,你发现三角形三边长度存在什么关系时能组成三角形?(4)观察不能组成三角形的三张纸条长度,你发现三角形三边长度存在什么关系时不能组成三角形?最后经过学生一起分享实验结果,再总结、概括得出: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能组成三角形;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时,不能组成三角形。像这样学生亲历操作过程,能深入感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而将感知进行内化。又如在“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中,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小时,有时通过肉眼观察即能得出结论,有时两个长方形面积比较接近不能准确进行判断。这时,有的学生会想到选用一种图形作单位来测量,这时,教师会提出以下小组实验要求:(1)小组商定一种恰当的图形作单位。(2)用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测量学案上两个长方形的面积。(3)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小组汇报后,思考哪种图形作单位最方便,学生会发现是小正方形。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在动手摆一摆、画一画中,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面积大小,在对比、交流中,发现了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最适合作单位图形,几何概念的本质深入内心。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带有趣味性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数学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对应的学习技巧,就需要在再次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注重对学习技巧的有效应用。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情况,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的生活场景,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逐步养成思考的习惯,在数学学习方面善于应用相关技巧。教学情境的创设主要是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利用模型解答实际的数学问题,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本文主要从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必要性着手提出游戏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创设、多媒体情境创设以及实践操作情境创设路径,以期引导小学生能够从抽象的知识内容中深化整体的理解和提高应用能力。

猜你喜欢
长方体三角形创设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三角形,不扭腰
抓不变量巧解题
三角形表演秀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如果没有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