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玲
(安徽省阜阳市文峰中心校莲池小学,安徽阜阳 236000)
一直以来,我国学生在应试的压力下都背负着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压力。繁重的课后作业、课外培训班使得中小学生身心疲惫,几乎没有娱乐和放松的时间,严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成长。在这一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保证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我国提出了“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减轻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同时,“双减”政策的提出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阅读教学历来是重中之重。新形势下,唯有指向“双减”的内涵,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灵活、高效地开展阅读教学,才能真正满足新课程、双减的要求。
“双减”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然而,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教师依然以考试为导向,设计知识型的教学目标,将重点集中在阅读题目中,以学生做题的正确率衡量阅读学习效果,忽略了学生的阅读情感和兴趣,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对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分析,不注重文本的整体结构和主旨思想,不能够发挥阅读的育人价值。学生的思维被束缚在以解题为目标的阅读模式中,致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佳,难以真正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效果。
双减背景下,教师唯有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灵活开展课堂教学,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才能契合双减政策,减少学生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增趣励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教师依然束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固守旧制,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方法,致使小学语文阅读课变成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记忆的模式。即便是部分教师进行了课堂交流与对话,但教师依然是主导,学生被动回答和接受,很少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活动。可以说,当前小学语文阅读课呈现出一定的单一性、滞后性、被动性,难以真正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
鉴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文本的内涵,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主旨、情感和作者意图,还应树立新型的教材观,以教材上的内容为主,并适当拓展和延伸,如此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但在教学实践中,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常常将重点集中在语文课本中,对生字、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割裂了文本的整体性,同时也不注重文本背景的融入。学生阅读局限于字词句的解释中,不能够对文本的情感、意图以及结构等进行整体、深入的解读,降低了学生的阅读效果。另外,很多教师不注重学生课外阅读的拓展,缺乏正确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存在随意性,甚至出现了喜欢的内容就可以一口气读完,不喜欢的就翻一翻,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1]。
“双减”视域下,为了真正实现阅读价值,教师应引入先进的阅读理念和方法,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重新规划阅读目标。
第一,转变教师角色,体现学生主体。面对新的阅读教学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树立与其相契合的教学观念,将自己从课堂“主体”角色中解放出来,不再向学生灌输知识,并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以知识引导者、课堂组织者的身份,将阅读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预留探究的机会和空间。同时,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师还应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对新课程标准、新教学方法的研究,结合阅读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开展阅读教学,真正实现小学语文的高效率阅读。
第二,科学设计阅读目标。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阅读教学工作开展的指南,也是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重要参考。鉴于传统阅读目标与双减政策不相符的情况,教师要因地制宜,对传统的阅读目标进行改进和优化。首先,聚焦语文核心素养设计阅读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将课程目标置于首要位置,还要厘清各个单元的阅读目标,并结合具体的阅读内容设计出具体的、针对性的目标,使得学生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高效完成阅读学习,并在阅读学习中发展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其次,还应考虑学情。在制定阅读教学目标中,如果抛开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很难完成的,无法成为“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设计阅读目标之前,必须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兴趣和态度,所设计的目标要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吻合,让学生能够通过思考、分析和探索获得知识,到达既定目标,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最后,阅读目标要契合阅读内容。教师还应关注阅读文本的文体,结合不同的文体设计不同的阅读目标。通常,诗歌类的阅读目标应侧重于文本中的意蕴和情感;散文的阅读目标应侧重于作者的情感;小说类阅读目标应侧重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等[2]。
一直以来,小学生深受应试阅读教学模式的束缚,致使其在阅读学习中存在极强的被动性、依赖性。鉴于此,面对“双减”下的要求,如何唤醒学生的阅读动机是开展高效阅读的关键。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就可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情境,利用悠扬动听、精彩绝伦的音频、视频元素,带领学生走进阅读情境中。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借助信息技术创设阅读情境能够最大限度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其在特定的情境体验中对文本内容进行独特的解读,结合学生的情感实现文本的深入理解。
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阅读中,鉴于小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就借助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了西方列强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同时又将圆明园被烧前后的照片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此,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的阅读情境,唤醒了学生的多个感官,使其对文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驱动他们主动阅读和探索。同时,借助阅读情境直击学生的心灵、触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真正实现了高效阅读。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不同的文本体裁和内容,教师也应该顺应学生的需求,选择与文本体裁和内容相一致的阅读教学方法。通常,针对诗歌类型的文本,在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朗读法是最佳的选择,也可指导学生通过默读、分角色朗读、教师指读等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诵中,感悟诗歌的节奏、韵律,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等。针对寓言故事类的文本,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其在角色演绎中还原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深奥晦涩的内容,感悟人物性格等。
例如,在《将相和》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改编,指导学生分别扮演蔺相如、廉颇、赵王,将文章中的三个片段进行演绎。如此一来,学生在角色演绎的过程中,将事件冲突的矛盾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深入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体会鲜明的人物性格,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本的中心思想[3]。
双减背景下,教师要与学生对话交流,转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释放学生的天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对话,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阅读交流途径,使其在对话和交流中获得更好的体验,交流知识与经验,实现高效阅读。教师可按照小组学习的模式,以5 人一组的标准,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使得每一个小组内学生的知识、能力、性格等形成互补,小组之间都处于实力均衡的状态,以便于学习小组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同时,教师应结合阅读教学内容,设计具备探究性的阅读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为载体,围绕其展开思考、交流,在深度对话和思维碰撞中体验文本的情感和内涵。
例如,在《伯牙鼓琴》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采用了对话交流的阅读模式,有效探究了文本的内涵。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结合文章内容,结合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实际学情,给学生设计了几个问题:解读“绝弦”“善”“志”等含义,感悟文章中“鼓”的内涵。在文章阅读中,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他们两个人是知音呢?他们有什么样的特点?你是如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子期不在之后,伯牙为什么要绝弦?接着,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作为载体,结合阅读中自己的感悟、观点进行对话交流,最终经过思维碰撞,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知识能力有限,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其引导者的价值,带领学生攻克阅读学习中面临的困难[4]。
双减背景下,如果教师教学仅限于教材上的阅读内容,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的主动性,与双减背道而驰。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阅读内容,鼓励学生依据自身情况进行课外阅读。一方面,教师既要提倡课外阅读,保证阅读效果,也要避免给学生带来阅读负担。因此,教师必须要积极干预,为小学生作出针对性的筛选,推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能够促进其未来发展的图书,让其实现个性化阅读。另一方面,教师还应结合阅读教学内容,以此为中心,推荐与其相关的阅读书目。例如,在《草船借箭》的阅读教学中,就可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在讲《景阳冈》的时候,就给学生推荐《水浒传》等。同时,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借助群文阅读的模式,进行文本资料的补充,弥补教材文本的不足,实现学生阅读的立体化。以教材《愚公移山》文本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的特点引入《夸父逐日》《女娲造人》等课外阅读材料,以便于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
无论是在“双减”还是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都需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小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结合其语文阅读水平,设计出差异化的阅读目标,制定出针对性的阅读教学方法,促使所有层次的学生均可在针对性阅读的引导下,在自己的发展区内实现螺旋式上升,真正实现所有学生的进步。
以《黄山奇石》阅读教学为例,鉴于本课文的内容和特点,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之前,就借助课前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习。同时,又结合小学生的语文学情、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几个层次,设计针对性的阅读教学方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再次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将比较简单的问题、文章中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留给成绩一般的学生,而将难度大的问题则留给成绩优秀的学生。如此,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阅读学习中,并在教师针对性的引导下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教学评价指向阅读教学目标,围绕既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尤其是在双减视域下,对阅读评价的要求也随之提升。鉴于传统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诸多不利因素,教师应基于语文新课程、“双减”的要求,构建一套与其相契合的教学评价模式。一方面,从阅读评价标准上来说,教师在关注阅读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评价,包括阅读态度、思维发展、参与情况等,使得阅读评价能够将学生的阅读情况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来。另一方面,教师还应从传统批评式的评价中解脱出来,重视激励性评价,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以此作为评价切入点,使得学生在肯定和鼓励中受到鼓舞和启发,最终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提出也为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阅读教学历来是重难点。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唯有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念,科学设计阅读教学目标,灵活开展阅读教学,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才能真正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真正满足“双减”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