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幼儿园的自然角开展教学,是丰富幼儿感性经验、拓展幼儿形象思维、发展幼儿逻辑能力的重要方式,能够为其他区域的教学打好基础。自然角内的景色不仅是大自然的缩影,而且是幼儿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将其融入幼儿教学当中,能够为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基于此,本文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探讨了在自然角内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相关策略,希望为广大同业者提供一些经验参考。
【关键词】自然角;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策略
作者简介:黄铁敏(1982—),女,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滨海幼儿园。
自然角一般创设在幼儿园的教室内或活动室的一角,是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幼儿认识和探索世界的窗口,对提升幼儿的观察、动手及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自然角内可以饲养动物、栽培植物、陈列各类物品等。现阶段,部分幼儿园的自然角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形式上存在单一化的问题,在区域规划上存在空间范围狭小的问题,在管理上存在不到位的问题。因此,幼儿园和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重视对自然角的合理创设,以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为依据来开展相关的探究性活动,让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一、创设探究型的自然角学习环境
环境可谓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要想在自然角内开展的教学中提升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需要对环境的创设多加关注,以探究型的环境为前提,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虽然部分幼儿园的自然角环境具有较高的美观度和较强的观赏性,但是这种“高大上”的自然角环境如果缺乏一定的趣味性,未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就很难引发幼儿过多的关注,激发幼儿参与相关活动的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1]。
一般而言,自然角的面积容易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教师需要做好各类资源的合理化配置,让自然角发挥出展示大自然的多样性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在自然角内设置绿植种植和小动物饲养的区域比较常见,此种环境的创设可以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认识不同的生命现象,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科学内涵,养成善于观察、动手的习惯。
由于幼儿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整体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出发,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兴趣,以体现自然角的探究性特征。
首先,要从幼儿的主体性出发,遵循幼儿本位的原则,让幼儿成为自然角的小主人,可以自主地选择与操作。例如,教师组织幼儿开展了关于“在自然角内种什么植物”的讨论活动。幼儿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如有的幼儿想种玫瑰花,有的幼儿想种土豆,还有一些幼儿想种草莓。之后,教师引导幼儿以投票的方式来决定最终种植的植物。教师在让幼儿自主选择种植的植物的过程中,需要依据他们讨论的情况给予一定的支持,以确保幼儿的探究活动有序开展。
其次,要对幼儿的主动性进行关注,帮助幼儿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在挑选完种植的植物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幼儿思考“怎样种”的问题,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主动探究与学习。比如种植植物时需要选择哪种沙土和哪些工具,种植完之后要将植物放置在哪种温度的环境当中,在植物发芽之后是否需要施肥,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之后,幼儿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发现其中的问题和难点,并且在交流和讨论当中体验到种植活动的乐趣,从中初步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趣味性,这在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方面可以发挥出重要的价值。
二、投放支持性的自然角探究材料
部分幼儿园在自然角内投放的材料不仅数量和种类比较少,而且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难以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真正地发挥出自然角的教育性功能[2]。比如,一些幼儿园将多肉植物作为主要的材料。此种绿植虽然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且容易成活,但是在生长的过程中不会随着四季的更替出现明显的变化。幼儿如果以此为材料开展探究活动,就容易出现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探索的欲望得不到有效激发的情况。对于幼儿在自然角内的学习而言,材料是他们开展探究活动的主要媒介之一,材料的合理投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以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为依据,选用并投放支持性材料,引导幼儿更好地投入自然角活动中,积极地探索与发现。
首先,可以利用一些常见的废旧物品,让幼儿参与到个性化的自然角材料的制作当中,以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比如,教师可以依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引导幼儿组成各种小分队,然后进行材料的制作。如有的小分队负责利用自然角的空白墻面,通过涂鸦的方式营造出良好的自然角环境;有的小分队负责对自然角内的废旧物品进行改造,如将水果篮、油桶、塑料瓶等物品,改造成某些植物或者小动物的“家”。教师采用此种废物改造的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幼儿之间的互动,还可以让幼儿亲身参与到自然角材料的制作当中,从而更好地满足幼儿的需求。
其次,需要依据幼儿的特点,为幼儿提供有针对性的材料。比如,因为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会用到多种土壤,所以教师可以为不同的幼儿提供不同种类的土壤,如沙土、营养土等,引导幼儿对不同土壤条件下的植物生长规律进行探究,并提供合适的工具来配合他们的观察和记录,帮助他们了解某些科学现象,掌握相关的科学探究方法。如幼儿在观察土豆的生长情况时发现,与暴露在空气中的土豆种子相比,埋在沙土中的土豆种子更容易且能更快发芽。
最后,需要依据幼儿的需求定期投放不同的自然角材料,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比如,幼儿在走廊的某一区域内种植了大蒜,并对其生长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观察与记录。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幼儿提出疑问:“老师,天气变得越来越冷了,大蒜会不会觉得冷呢?如果它们觉得冷,我们该怎么帮它们保暖呢?”教师听完这名幼儿的疑问之后,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让幼儿展开讨论、进行猜想,引导幼儿自主探究。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之后,“搭建暖棚”的想法被提了出来。教师依据幼儿的想法,提供了需要用到的材料,如塑料薄膜、木条、黏合剂、绳子等,并与幼儿一起查阅相关资料,通过师幼的合作,最终搭建起了简易的暖棚,以帮助大蒜度过寒冷的冬天。采用这种依据实际需求增加材料投入的方式,能够保证幼儿的探究活动持续进行,避免因材料的限制而出现探究活动中断的现象,否则容易对幼儿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
三、开展互动化的自然角探究活动
借助自然角是对幼儿开展生命教育并且有利于幼儿积累各种经验的重要方式,能够帮助幼儿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观察到某些生命从起始到结束的全过程,同时对树立幼儿正确的“三观”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幼儿对于新鲜事物大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一特征是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基础。不过,幼儿的身心特征决定了他们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观察能力和经验总结的能力较差等,这要求教师在开展自然角活动时应进行多维度的引导,以互动的方式让幼儿经历探究与合作的过程,让幼儿的探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首先,要采用问题导向的方式来促进幼儿自主探究。在自然角内种植了新的植物、饲养了新的动物或组织了新的活动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幼儿进行合理的猜测,以此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比如,幼儿在观察自然角内的动植物时,经常会采用多种方式对它们的生长、变化情况进行记录,也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在亲历饲养或种植的过程中的问题,如“种子在何种温度下会发芽?”“给小金鱼换水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等等,一般会引发幼儿的自主性探究。教师利用问题与幼儿进行互动和讨论,或通过制作“问号卡”等趣味性的方式,可以激发幼儿思考和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参与到探究的过程当中。
其次,要以任务型驱动的方式来帮助幼儿积累探究的经验。在开展自然角活动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注重在每个环节引导幼儿开展探究性学习,以此帮助幼儿梳理探究过程,做好探究经验的总结。在开展任务型驱动的探究活动时,教师需要结合自然角内的实际情况,与STEM教育的模式融合在一起,实现相关活动的有效开展[3]。如,在开展“我们的花园”活动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对花园进行合理规划与自主设计,通过师幼交流与分享的方式,了解幼儿所规划和设计的内容,以及所使用的材料,同时为幼儿开展探究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
最后,要通过组织讲述的方式来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幼儿对语言的组织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整理和表达的过程,借助讲述活动,能够让幼儿厘清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实现对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幼儿在参与自然角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种有趣的内容,是激发他们探索欲望的关键。教师可以将幼儿的成长需求作为主要的依据,通过讲述的方式来活跃幼儿的思维。如,在开展“玉米发芽”活动时,教师可引导幼儿组织语言,以组内分享或师幼分享的方式,分享自己探究出的科学知识,从而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拓展趣味感的自然角学习空间
对于自然角内的学习,处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或者关注点不同,因此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开展不同的自然角活动,以实现幼儿学习空间的有效拓展。在开展自然角活动的过程中,不少幼儿可能会产生超出教师预设的兴趣,并且会自发地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对于上述情况,教师需要适时地介入幼儿的探究性活动当中,在满足幼儿需求和解决幼儿疑问的同时,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从而实现探究主题的延伸,提升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例如,在对大班幼儿开展“饲养蚕宝宝”的活动时,不少幼儿缺乏相关的饲养经验,在看到一只蚕宝宝保持抬头且一动不动的姿势之后,就产生了好奇心。对于蚕宝宝的这个姿势,有的幼儿说:“这是蚕宝宝爬累了,在打盹儿。”有的幼兒说:“这是蚕宝宝吃太多了,这样抬着头有助于消化,能让自己舒服一点儿。”还有幼儿说:“这是不是蚕宝宝害怕我们会伤害它的一种表现啊?”幼儿虽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却没有做进一步探究。此时,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如可以提问:“大家经过讨论,知道蚕宝宝的这个姿势表示它在干什么了吗?”于是,幼儿讨论的兴趣又被重新激发出来了。很多幼儿都注意到这只保持同一姿势的蚕宝宝已经很久没有动过了,便开始怀疑它是不是还活着。这时,有一名幼儿指出:“这只特殊的蚕宝宝好像与其他蚕宝宝不同,它的颜色更黄一点。”幼儿听完,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并且更加细致地进行观察。蚕宝宝的这个姿势作为幼儿的一个兴趣点,引发了幼儿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教师后续帮助幼儿查找有关资料,找到了最终的答案:这只蚕宝宝准备蜕皮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不少幼儿在饲养盒里找到了蚕宝宝蜕掉的皮。
又如,在对中班幼儿开展“种植黄豆”的活动时,教师发现一名幼儿将刚发芽的黄豆重新按回土里。刚开始,教师感到比较震惊,但是在看到这名幼儿的神情之后,觉得他应该不是在恶作剧。于是,教师利用这一行为进一步拓展学习的空间。教师引导全班幼儿依据黄豆发芽的情况讨论“黄豆刚发芽时是什么样子的?”“黄豆发芽之后会如何生长?”等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幼儿们明显对观察产生了兴趣,探究的欲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在详细的观察之后,那名将发芽的黄豆按回土里的幼儿真正地认识了“发芽”这一植物生长过程,没有再出现此种行为。教师通过一名幼儿的行为,找到幼儿在观察中的好奇点和兴趣点,将其作为依据来实施具体的教学,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而且可以拓展幼儿的自然角学习空间,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在种植、饲养等体验性的活动当中,可以对周围事物产生极大的兴趣,并积极地参与这些活动,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自然角是幼儿体验性活动实施的重要场所,教师在开展各类自然角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将自然角的环境创设、材料投放、互动探究与学习空间拓展等方面的内容看作重点,为幼儿进行探究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与探究经验,有效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孙莉.自然角活动中激发幼儿探究兴趣的策略[J].早期教育,2021(13):21-22,36.
[2]冯雅静.自然角:幼儿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1(27):23-24.
[3]沈慧琴.在自然角活动中发展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J].福建教育,2020(20):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