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吴海燕
建构区作为班级创造性游戏区,不仅能提升幼儿的建构技能,还能使幼儿在合作中发展多种能力。在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中,我园聚焦班级建构区,开展建构区环境创设与教师指导策略研究,有效推动了建构区游戏质量的提升。
为了让全园教师达成共识,我园组织进阶阅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阅读指导下实践。阅读书目主要有《0~8 岁学习环境创设》《幼儿园创造性游戏区域活动指导》《点燃孩子的创意火花》《和孩子一起建构积木》等。在进阶阅读中,我园采取行政骨干分章节导读,交流进阶阅读与实践任务—园项目小组阅读反思,讨论整改方案—班级实践观摩,分享交流的阅读提升模式,通过持续进阶阅读,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从而创设建构区环境。
班级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建构空间(如桌面、地面、走廊、门厅),让更多幼儿参与其中;当复杂的建构活动无法在较短时间内被完成时,教师需鼓励和激发幼儿进行连续建构的愿望。
在建构区投放的主要材料是清水积木,各年级根据主题提供了适当的情境性辅助材料。例如,大班幼儿在“金山宝塔”主题搭建中,发现找不到可以支撑“宝塔”的斜坡。教师引导幼儿找替代物解决问题,在后期又提供了各种立体小人、树木、小标识牌等材料,引发幼儿在搭建的基础上开展表演活动;中班教师在墙上张贴一些能够激发幼儿挑战欲的图片,并提供各种有一定难度的搭建作品,让幼儿模仿和挑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建构经验。
建构区搭建类型分为主题搭建、自由搭建、模拟搭建等。学期初,各班依据幼儿年龄特点,结合主题教材,预设了部分主题搭建内容。
1.完善建构细节
在“动植物王国”建构活动中,师幼经过主题审议,通过讨论,制定了游戏计划。“开心动物园”在镇江世业洲,多数幼儿去过此地。幼儿从家里带来了参观“开心动物园”的照片和各种动物玩具,制作了动物玩偶。准备就绪后,幼儿画出了计划图,分工合作,运用插接、排列、组合等技能搭建动物园。活动结束后,师幼进行分享与交流。凡凡说:“我发现我们搭的东西不像动物园。”到底哪里不像?教师在网上搜索了“开心动物园”游览图,幼儿通过观看游览图,发现动物园除了有动物住的地方,还有售票处、检票处、厕所、餐厅、马路、树。第二天,幼儿调整了建构内容,制作了售票处、检票处、厕所、餐厅等标志,“开心动物园”场景变得更加丰富。在主题情境的推动下,幼儿不断调动和积累经验,逐步提升建构水平。同时,幼儿不断运用和迁移新的建构经验。
2.关注计划过程
在大班建构区,幼儿的建构技能较强,但持续进行一个主题的建构或是能按照自己最初的想法建构的能力较弱。于是,教师在大班开展“计划性”培养主题建构活动。在“开心动物园”搭建活动中,随着搭建活动的深入,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和照片,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动物园内的特点。幼儿发现有些动物明显比围合的栅栏更高。于是,幼儿搭建“长颈鹿”的想法产生了。幼儿根据长颈鹿的造型,讨论如何运用材料并设计图纸,为后续的搭建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搭建过程中,幼儿不断完善、尝试,用架空、垒高、排列、组合、各式联结等方法搭建成“长颈鹿”。
3.创设问题情境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需要教师的陪伴和指导。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时介入,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幼儿将长颈鹿搭好后,尾巴造型出现了问题。由于受积木长度的影响,“尾巴”不够长,难以固定。这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固定住‘尾巴’? 是否可以尝试用别的材料替代?”凡凡想出了用积木搭建一个小高台,再用小圆柱固定“尾巴”的办法。
在研讨后,教师分别梳理出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幼儿的建构能力水平和关键经验,并列出关键点,作为日常评价的指标。
学期初,我园开展游戏观察主题培训,项目学习小组的组长定期组织成员观察记录交流。教师围绕“我发现了什么”“幼儿出现什么问题”“我提供了怎样的支持”“幼儿有什么行为表现”等问题互动交流。我园没有要求教师按照固定格式进行观察,而是鼓励他们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呈现观察的文本。
教师每学期会结合游戏、阅读或班级偶发事件等,生成班本项目微课程,呈现师幼围绕某个主题展开的探究活动。例如,大班幼儿参观金山公园后,萌发在建构区搭建“金山宝塔”的想法。当幼儿在搭建宝塔的飞檐上遇到困难时,教师通过启发式提问、示范性指导,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教师在持续陪伴和观察中,用课程故事的形式记录了游戏过程和师幼互动的方式。
聚焦建构区的教研实践,不断调整班级建构区的游戏氛围,提升了教师计划与创设游戏的能力。我园以建构区研究带动其他区域,形成幼儿园游戏区域研究的合力,促进游戏质量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