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礼
《赶圩归来啊哩哩》,是古笛、黄有异在80年代联合创作出具有浓郁的广西特色,表现彝族姑娘赶圩归来喜悦、欢快的心情的歌曲。这首歌曲推动了中国合唱事业的发展。但是笔者看了很多这样的合唱队表演的视频,发现一些表演的效果极其的不好。甚至有的连音准问题都有不准的地方,指挥者的指挥的姿势手法也是没有根据曲目的感情色彩,速度的变换而有变化,大多数都是机械的挥拍子。也是因为他们缺乏专业的知识导致的。正因如此,如果我们可以将这些问题解决掉,我国的合唱事业也将提高许多。
《赶圩归来啊哩哩》混声合唱是一首彝族民歌,其调式调性为属于羽调式,从它的旋律特征上可以知道它是一首欢快的歌曲,展示出彝族民歌旋律风格特殊、节奏自由和旋律朗朗上口,动听易记的特点,同时也展示出彝族民歌中很多旋律都是以自由欢快的旋律为主线的特点。总体来看,《赶圩归来啊哩哩》引子部分的旋律主题是模仿骑驴的铃铛声,旋律跳进为主代入感极强。到了主体部分,2小节一个乐节4个为一句且乐句长短相同所以极其的平稳,没有紧张感。所以在作曲家在改编时在和弦上的使用大多数使用七和弦作为伴奏织体增强乐曲的推进感。
作品《赶圩归来啊哩哩》中,每一个句子后面都要加一个“啊哩哩”,这是彝语中表达“好”的意思,这些拟声词时彝族人民用来传达信息以及抒发感情的独特方式。这样一来,歌声就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让人觉得歌唱有一种活泼而独特的情趣,而这首象声词更能展现彝族独特的歌唱技巧。彝族民歌还有“时而抒情、时而欢快”的特征。历史的变迁和发展过程中,彝族的语言在汉族语言的影响下产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常使用母语和汉语混合的方式,所以在语言中常喜欢运用大量的语气助词,用来加重语气程度,故有“衬词衬字运用多种多样”的特征。又因彝族人喜欢将生活中的口语音调融合在歌唱中,将方言的律动和音乐中的旋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形成“说中有唱、唱中有说”的特征。《赶圩归来阿哩哩》这首彝族民族歌曲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从总体上来说,歌词分为三段,每一段歌词长短相同韵脚四言句来表达也相同所以同样极具有稳定性。其中还运用了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体现出对生活美好的赞誉和对家乡美景的喜爱,增强音乐的艺术性。所以《赶圩归来阿哩哩》是一旋律自由欢快,朗朗上口,歌词民俗化,带有一定的舞蹈性质的曲目。
此首作品为单一部曲式结构。引子有两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1-10)小节和第二部分(11-17小节),间奏一小节第18小节引入旋律。A段(19-36小节)由a(19-25小节)+a1(26-32小节)+b(33-36小节)三个乐句组成的对比乐段,调性为f羽民族五声调式。
A1段(37-59小节)有a2(37-43小节)+a3(44-52小节)+b1(53-59小节)反复一次的三个乐句组成的对比乐段。其调性先从主调的下属方向c羽五声调式,然后转入g羽五声调式,最后进入主调结束全曲。非常符合西方传统古典音乐作品中的转调规律主调-下属调-属调-主调的规律。是全曲统一中有对比,对比中有统一,使音乐在相同的音乐材料中,通过调性的变化给人带来新鲜感,不易引起审美疲劳。
由于是合唱曲改编其中有些部分为拟声词无法单独形成乐句,虽然材料上是对置的关系却是与a句有内在联系,达到一种有说有唱的效果,拟声词具有衬托作用。
引子部分的第一部分(1-10小节);由钢琴以一个纯五度fa-do的音符跳进先进入为曲子奠定了欢快轻松的基调,第4小节男生的加入与钢琴织体同步都是以和弦的根音和五音形成纯五度组成一个两个八分音符的节奏为动机其和声进行为t-t-s-s。模仿彝族少男少女骑着驴子一摇一摆地在路上行走,使系在驴上的铃铛发出声音的音乐意象。直到第6小节以一个4拍的长音女生进入,声部加厚。好像是阿妹对阿哥的吆唤又像是阿哥对阿妹分离了一天能马上见面的满怀期待。钢琴织体也出现了变化加入了一个和弦的三音增加了音响厚度。第二部分(11-17小节);从第11小节开始钢琴织体上柱式和弦的厚度整体增加,使变奏音量更亮更厚实。旋律上使用了新的材料,更加密集的音符和节奏型,第二个引子在主要动机上用了加花变奏的手法装饰旋律并且逆行了动机变成了fa do。引申发展出旋律呈拱形形状。力度上从原来的P到mf再到f的力度,和声上也时变得比引子的第一部分丰富,多了属功能组和弦D。引子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对比体现了作曲家的意象精妙设计描绘了本来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去赶集的情景随着时间的流动遇到的人越来越多,欢声笑语也越来越多。在引子的(14-17小节)时钢琴织体节奏变化从都以二八的节奏型平稳地前进变为在三个二八节奏后出现一个四分的节奏型,与织体的变化同步,带有停顿感。两个引子的共同点在于都使用了一样的音乐材料主要是fa do两个音形成的二八节奏型为主要动机。
A段(18-34小节)歌词为,日落西山啊哩哩,散了圩(啰)啊哩哩,欢欢喜喜啊哩哩,回家去(啰)啊哩哩。银项链(啰)啊哩哩,金戒指(啰)啊哩哩,打扮姑娘啊哩哩,更美丽(啰)啊哩哩。歌词表达了彝族姑娘们赶圩之后有了新的首饰打扮自己。回家时的喜悦之情。每一句韵脚平稳,字数相同,及其具有稳定性。伴奏织体上,以八十六二八二八四的节奏为主中间稍有变化,和弦上却都是使用了七和弦来进行伴奏。体现的作用是:第一,七和弦增加了织体的厚度。第二,歌曲的词曲都非常地具有稳定性,如果其伴奏织体继续使用非常和谐平稳的三和弦那么歌曲就显得非常的缺乏动力,七和弦造成的紧张度可以弥补这一点。到了b句钢琴织体为了体现动静对比在旋律演唱长时间的音符是使用快速的琶音进行填充。材料逻辑发展规律:a句(19-24);旋律材料上体现了起承转合的原则,主题材料使用了迭奏和塑形的手法,重复四次主题,一个极为动听易记的活泼性质的主题,可让人印象深刻。和声上前四小节分别是S-T-S-D-T-S-T的和声进行并且在每个小节的后两拍都使用其七和弦来增强和声色彩以及紧张度。后两小节是拟声词有补充作用我将它归为a句中,其目的是增强气氛。a1句(25-32)材料发展规律与a句相同,但是声部上a句是女声声部的主旋律齐唱没有男生声部的出现而a1句是男生的主旋律女声声部点缀,形成声部上的对比。加了四个小节的拟声词的补充,就像是说了个笑话然后哈哈大笑。b句(33-36小节)材料出新,但是旋律性格上保持着统一性,一样也是用相同的五度性质音程,只是节奏上变化很大,因此归为新的材料。
A1段(37-59小节)歌词为,鸟儿声声啊哩哩,伴歌唱(啰)啊哩哩,晚霞朵朵啊哩哩,跟着飞(啰)啊哩哩。啊哩哩,啊哩哩,赶圩归来啊哩哩,啊哩哩,啊哩哩,赶圩归来啊哩哩。这是描写赶圩后回家路边的美丽景色。织体伴奏上发生了小的变化由于旋律部分使用了卡农模仿,声部听起来比较丰富所以在伴奏织体上就要简单一些二八节奏的持续律动没有什么变化一直到a3句结束。到b1句时也是达到了全曲的高潮点伴奏织体结构为两小节一组的结构柱式的七和弦极其厚重明亮,到了后半部分由于乐曲加快织体变得单薄一些。其织体变化材料逻辑发展规律:是对A段的变奏,通过调性以及声部改变形成对比a2句(34-38小节)在作曲技法上改编者运用了二声部的卡农式的模仿,调性上转入主调的下属方向调c羽五声民族调式。a3句(40-49小节)与a2句的歌词相同在作曲手法上仍然使用卡农模仿,但是,比a2句多了一个声部为三声部的卡农模仿并且转入了主调G羽五声调式,调性回归。b1句(53-59小节)材料是b句和a句的综合但是又像是裁截b句的动机一和动机二分别进行重复一次。
根据前面的音乐分析得知这首歌曲的音乐风格可以用欢快活泼来形容,这对指挥者正确理解曲子具有重要作用。这个曲子虽然是4/4拍但是用2/4的拍子图示进行指挥更好。
在指挥这首曲子的引子部分是第一个注意的是起拍的速度以及情感把握。第3小节男低音的进入,指挥者右手为主左手为辅。由于谱子上明显标注了p的标记,所以动作不宜过大,要打小拍子同时也要保持一种摇摆的感觉,注意拍点的明确,以符合引子的意象。在第七小节时女声长音的进入左手给起拍保持住但是男生还在底下所以右手还要保持摇摆的感觉不变。到了第11小节力度改变为mf的力度指挥时根据结构阿哩哩阿哩哩赶圩归来阿哩哩两小节为一个结构第一小节可以平均分开用2/4的拍子手势划拍子在14小节力度f应该注意处理。在15小节时附点节奏呀给暗示拍,重音标记的地方拍点要稍重。
A段的指挥注意起拍,用2/4的拍子指挥到了a1句时女声的点缀以及拟声词在后面一定要把重的拍点体现在后面拟声词上让合唱队员知道这个音符需要突出。到了b句也是一样需要预示附点。在35小节时4个音符都加了重音符号可以一拍一个音打分拍。
A1段使用了卡农模仿的手法,指挥时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声部的起拍一定要明确这里也是整个曲子指挥最难的地方需要练习。速度上每一乐句都有加速,其速度的改变是要符合一定的逻辑的,并不是随意加速,破坏曲子的完整性。建议每一乐句在前一乐句的基础上增加5-10的速度保持与前面部脱节。由于速度的加快指挥者的拍子应该越来越小,有拍点即可,否则动作太大会非常费力,以及不美观,特别是到了b1句是全曲的高潮也是最为出彩的地方。在最后的两个小节时有突慢的标记所以在指挥时需要注意,最后三个音要打分拍子,最后强收结束。
此首作品是单一部曲式结构,其主调为F羽民族五声调式,作者通过各种作曲技法(模进,迭奏,卡农式模仿等)不断发展单一主题材料,增加附属部分(引子)以及在乐曲力度速度上的频繁变化对比。体现了改编者在作曲技术的高超。调性上主调-属调-下属调-主调的布局,使整首作品,色彩丰富,妙趣横生。对于一个指挥者注意曲目整体的把握,抓住在速度上的对比,每一个速度变换的地方要与前面做对比,千万不要与前面的音乐速度脱离联系。不过在最后小节的突慢可以以自己的速度去打分拍子,只要符合曲目风格即可。此曲是一首欢快的歌曲,速度较快,因此每一拍的拍点应明确轻巧。切勿把拍子打的过大,这样会让自己指挥的过于劳累,也不美观,甚至破坏音乐的感觉,给合唱队员传递不好的情绪。一些拟声词的音头的突出要把拍点打的更加实,带有附点的节奏一定要有预示的拍子。总而言之,音乐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作为一个指挥者需要在排练之前曲理性地做案头工作,在排练时向合唱队员表达曲目的感性,在表演时就更加需要投入自己的所有感情。希望这个论文可以帮助那些需要去演出这首曲目的合唱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