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提
古诗是我国几千年来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中璀璨的明珠,并且自古以来,“诗”与“歌”总是共同出现,所谓“诗”言志,“歌”咏情,因此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以黄自等为代表的音乐家们开始尝试将音乐旋律与古诗相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一首歌曲体裁,并自此翻开了古诗词类艺术歌曲创作的篇章,通过悠扬的旋律与古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相结合起来的方式形成一种独具艺术魅力的歌曲风格。到上世纪80年代,黎英海先生选取了孟浩然的《春晓》、王焕之的《登鹳雀楼》和张继的《枫桥夜泊》创作成为了一套完整的古诗类艺术歌曲,并在2005年北京公演的时候以《唐诗三首》的方式登上舞台,歌曲演出之后,在业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其中《枫桥夜泊》更是受到广大歌迷们的热烈追捧,也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古诗词类艺术歌曲创作进程,这首歌曲也获得了1988年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比赛的金奖。[1]
“月落乌啼霜满天,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夜泊江上看到如雾一样的月光撒在静谧的江面上,夜已深,但晚秋的枫叶还在摇曳,江面上心心点点的渔火还没有进入睡眠,偶尔有几声乌鸦的啼叫为安静的夜空加入一点声色,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已经响起,余音远远的传到作者所乘坐的孤舟中,更是平添几分寂寥。整首诗通过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对作者夜泊江上的孤寂、清寥进行了生动的刻画。艺术歌曲《枫桥夜泊》就是在诗人张继古诗的基础上创作的,作曲家黎英海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和作曲家,在黎先生一生的创作过程中十分重视民族音乐的创作与研究,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许多民族调式和和声的应用。《枫桥夜泊》是在黎英海先生1982年结合诗韵,引入音乐旋律改编而成的古诗词类艺术歌曲,黎先生在这首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在调性的转化方面较为灵活,在旋律与音调的配合上结合古诗中的押韵使整首歌曲具有吟诵性的特点。并且这首艺术歌曲中黎先生结合五声调式和民族和声创作出新的题材形式,在结合著名歌唱家姜嘉锵精妙绝伦的演绎后成为了我国音乐史上的经典艺术作品之一,曾被誉为“新时期艺术歌曲”的代表作。
《枫桥夜泊》的歌词遵从古诗当中押韵、对仗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并且歌词当中通过“月色、江畔、乌啼、秋霜、渔火、钟声”等优美的夜色,既有月光的冷清,又有渔火的烟火气息,这种热闹与清冷的对比以及昏暗的江面与星星点点明亮而温暖的渔火的明暗结合衬托的作者更加孤寂,引发作者旅居他乡的思乡之情。在前期描述六种景象之后,作者又通过寒山寺的钟声将作者自己也将读者从无边惆怅的心情当中拉回现实。钟声悠远的荡漾,使整首诗达到情景交融、意蕴融合的最佳状态,可以看出不只歌词当中主要描绘是“愁”的心态,全篇更是通过营造一种朦胧的意境来含蓄的表达愁的情境,先是通过景物的描写让读者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愁景”,然后通过旷达的钟声带给人一种庄严而又丰厚的感觉,塑造更为空灵的“愁意”,将歌词当中优雅的艺术韵味体现的淋漓尽致。
《枫桥夜泊》在旋律上采取的是我国传统的五声调性和单二部曲式,通过歌词中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与传统的离调相结合。在旋律结构的安排方面,通过每句之间“鱼咬尾”的手法,使整首歌曲内部联系更加紧密,这种层层递进的旋律结构安排也推动歌曲逐渐走向高潮。并且五声调式的使用使得整首歌曲旋律与韵味更浓,每一句句末的下行音调在声音逐渐减弱的过程中为作品增添了更加悠长的韵味。此外,作者在伴奏旋律的选择上对钟声进行巧妙的设计,基于整体优雅而充满古韵的基调运用钟声来对歌词中的特定情景进行再现,使听众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场景,体会到张继当时内心的孤单与寂寥。
1、钟声:如前文所述,在《夜泊枫桥》的歌词创作中,最具艺术特色的就是从开头到结尾一直贯穿到悠扬的钟声。随着一声声钟声敲响,为整个歌曲奠定了一个哀愁的基调,听众也随着这一声声钟声来到姑苏的江边,看到江上的渔火。作曲家将钟声安排在极低的音区内,通过含主音的五度和低音程来体现,一方面充分的考虑到了钟声的泛音,营造出空灵的效果,另一方面巧妙的运用这一区间音色的特征模拟出钟声的沉稳音色。此外,整首歌曲中对含主音和五音的多次使用,能够使整首歌曲的调性更加稳定,钟声的一阵阵泛音也能够让听众更好的体会到当时作者看到当时的场景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的愁思。最后,整首歌曲中一声声钟声的运用,强弱程度不一能够很好的营造歌曲所需要的声场效果,同时也能够很好的模拟书江水动荡的感觉。从歌曲一开始的前奏部分,作曲家通过三个和声音程,缓缓的将音量逐渐加强,仿佛被听众展开了一幅古朴而又精致的画卷,用三声钟声把大家带入到洒满月光、宁静柔和的江面,偶尔的几声乌鸦叫,枫叶随着深秋的风轻轻摇曳,寺中钟声飘荡,河水缓缓流淌,让观众的心渐渐深入到歌词表达的意境中,之后在歌曲马上要结束的时候,钟声缓缓的淡去,只留下满江的静谧,深夜的月光与冷清的寺院与诗人满腔的惆怅。
2、河水:整首歌曲中作曲家除了运用了五度音程的关系来体现空灵和悠远的钟声之外,歌词中江面、流水的塑造也非常巧妙,作曲家通过运用上行快速音阶,来模仿时不时翻起波浪的江水,灵活变化的旋律使人联想到江水时而幽静、时而奔腾,如同诗人瞬息万变的万千思绪。并且作曲家在运用旋律塑造流水的过程中与歌词的内容相结合表现的尤为细腻。例如通过连续减弱的六连音进行同音重复,通过这种重复式的结构牢牢的抓住听众的心同时也配合歌词中工整对仗的形式,而这种连续减弱的连音也充分反映了作者从心绪波动到内心平复的心理活动过程。
3、乌啼:万籁俱寂的环境中,几声乌鸦的啼叫更显这份平静气氛下的孤独,作者在歌曲中对乌鸦的啼叫运用了画龙点睛的手法来呈现。[2]通过钢琴带有下行装饰音的音模仿乌鸦啼叫时,较为尖锐的声音,让整体较为低沉的歌曲氛围通过这一改变,更加有活力。
我国音乐创作史上有许多古诗改编的艺术歌曲,古诗词通过简短的语言表达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在演唱的过程中需要在情感表现上更加细腻,在演唱方式上要比民族艺术歌曲更加内敛,演唱者需要咬字、信息的控制、歌词意境的把握、情感的表达等多个方面合理把握。
许多古诗词类的一首歌曲由于其歌词具有文言文的性,在发音咬字方面不像现代歌词那样容易。并且古诗词类的艺术歌曲充满押韵的特征,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很高,饱含着极强的艺术性,如果咬字不清晰就会丧失歌曲的内涵与魅力。因此在演唱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咬字与发音,首先对歌词中每一个字音咬的不能太死,太过死板的发音会出现断断续续的情况,使整首歌曲不连贯,同时也破坏了音乐旋律与歌词内容的统一。在对每个字进行有字发音时要清楚的将汉字中的声母、韵母及声调表达出来,对于歌词中的“平长仄短”的对仗原则也要在演唱的过程中通过节奏的调整合理把控。[3]此外,古诗词类的歌曲字数一般都不多,但每一句中饱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蕴含着不同的风景、人物的心境,因此每一个字都是不可替代的,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字所要传达的含义在发音、咬字方面反复琢磨。在对艺术歌曲《枫桥夜泊》进行演唱的过程中,整个歌曲只有短短的28个字,演唱者要通过为数不多的字将歌曲中表达的哀愁传递给听众,因此对字头要咬准,快而轻的吐字,宇腹部分要饱满、松弛,字尾要配合旋律适当的延长。例如歌曲当中的“霜”和“到”这时作者内心的情感是比较激动的,对这两个字的咬字要相对坚定一些,而对于“眠”“寒”“船”等字展示的是孤单与忧愁的情景,在咬字时应该轻柔一些,将作者内心的惆怅充分的表达出来。
在古诗词类的艺术歌曲中,作曲家们常常通过强弱处理的方式来表达古诗词中的悠扬意境,由渐强到渐弱或者由渐弱到渐强都是充分展现诗词中细腻情感的方法。在对《枫桥夜泊》进行演唱的过程中,首先歌曲的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要在演唱的过程中做到声音上的由弱到强,在气息的把控上要逐渐的收紧。在“霜”这个字采取强后渐弱的处理,口腔要放松,自然的带出气息,一方面缓缓通过渐强的方法将歌词中所表达的情绪推向高潮,另一方面通过由强到弱的方法使歌曲更具动态感。对于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进行演唱时,要做到声线上的连贯且优美,声音尽量保持在一起F调高音上,尾音可以模仿古萧乐器的音色,体现出歌词中所表现的萧索意境。在最后一句的演唱过程中,对尾音部分可以适当拉长,让听众感受到意犹未尽的感觉,让听众透过悠长的音调展开无限的遐想。尤其要注意尾声部分的“到客船”是整个歌曲的结尾,对于听众来说,这也是整个梦境的收回,在演唱过程中音量要逐渐减弱,将听众带回到现实当中,也通过这种渐弱的处理塑造一种流连忘返之感。此外,在整首一首歌曲气息的控制上,演唱者要做到气息平稳并且流畅而均匀。由于《枫桥夜泊》整首歌曲诉说的是一种愁、忧郁、远在他乡的无奈之情,在环境的塑造方面以黑夜为基调,通过一望无际的江水与星星点点的渔火和孤舟塑造寂寥的感觉,歌曲整体的气息应该是较弱的。尤其最后一句歌词,“钟声”二字落在“g”音上,“到”落在“a”音上,演唱者们演唱的过程中要将气息存在丹田的位置,然后通过结尾部分的重复句逐渐放松口气,减弱气息,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作者丝丝缕缕的思乡之情。[4]
在艺术歌曲的演唱过程中,情感表达是十分重要的,而要想做到在演唱中向观众传递充沛的情感,就离不开对歌曲全面深入的了解。首先,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要充分将自己带入到作者当时的情景与角色当中,调动自己的情绪情感,充分投入到歌词所描写的情景当用,才能对歌曲的内涵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和把握。[5]其次,由于《枫桥夜泊》是一首古诗词类的歌曲,在简短的诗词之间紧紧依靠强弱关系的明显变化来凸显感情不太现实,可以通过一些古诗词的腔调、结构以及演唱者自己在声音上的变化来进行情感的传递。在演唱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肢体语言来进行情绪情感的辅助表达,将作者在歌词当中描绘的身处乱世、身处异乡担心国家兴亡,思念家乡亲友的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最后,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们对于曲谱当中的感情标记,应该准确的把握。这些记号充分代表了作曲家根据歌词内容在旋律当中蕴含的情感表达,演唱者要着重关注力度、速度、休止符与连线记号等,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二次创作的过程中更完美的向听众传达作品当中的意境和内涵。
综上所述,古诗词《枫桥夜泊》中,诗人通过诗词体现了他深夜泊舟于江上在深秋的凉夜当中满腔的惆怅。而这首艺术歌曲的作曲家在深入体会诗词当中表达的意境的基础之上,融合自身深厚的音乐创作素养,运用旋律对诗词作品进行升华。因此,在演唱者演唱的过程中,要对诗词的创作背景进行详细了解,对作曲者运用的旋律、节奏的安排昆曲唱腔的融入进行深入的理解,才能基于此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演唱技巧,在演唱的过程中带给听众听觉上的享受与情感上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