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非遗”模式下广西戏曲音乐展陈探析

2022-11-22 01:51
黄河之声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戏曲广西

高 娅

引 言

截止目前,广西7大剧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壮剧、桂南采茶戏、桂剧、彩调、邕剧、侗戏、粤剧。这7大剧种虽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仍然面临着技艺失传、缺乏演出场所、资料散失等问题,对其保护传承依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7年召开的第21届国际博物馆协会(简称国际博协)代表大会将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以教育、研究、欣赏为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今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趋势表明,博物馆已从过去以收藏展示为主转变为了以活态传承和服务为主,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场所,即由原来的“藏品中心”转为“公众中心”。事实上,博物馆以“物”到“人”的转变,意味着博物馆的服务聚焦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与此同时,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以开展民族民间艺术研究、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相关展览活动为宗旨陆续挂牌成立。在国家对文博事业、非遗保护日益重视的环境背景下,博物馆为戏曲音乐的保护提供了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新时代博物馆功能的又一重要体现。如何做好广西戏曲音乐的展陈,将有形、静态的戏曲藏品呈现非遗无形、活态的“信息”,使其在保护与传承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是“博物馆+非遗”模式在当下的要求。

一、“博物馆+非遗”模式下广西戏曲音乐展陈现状

自博物馆将非遗保护纳入职能范围以来,相关学术研究和展览活动相继展开,研究者也陆续发文,涉及博物馆中戏曲的保护、传承、展演等方面。如周怀东、谢晓娟的《中国传统戏曲的别样保护之路——博物馆非遗活态展示中国传统戏曲的现状与发展未来》①;孙伊婷的《当代博物馆语境中的昆曲“非遗”宣教展演与社会服务浅论》②;唐可星的《传统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阐释与展示——以广西彩调剧为例》③等等。以上研究从宏观上为我们提供了有力参考,广西戏曲音乐的展陈依然可以深入探究。

目前,广西戏曲音乐的展示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文物式的静态展陈,此类主要是展陈与戏曲相关的人物、服饰、道具、戏本等等。其二,动静结合的展呈模式。此类展示在收集、展陈“物”的基础上,伴随着数字视频或音频等,随着博物馆、非遗中心的增加,传统的静态展陈逐渐过渡到活态展示。展陈广西戏曲音乐的博物馆主要有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南宁博物馆、桂林永福罗锦彩调非遗陈列馆等,广西各地非遗中心也有着部分展演与陈列,如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彩调、桂剧)、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荔浦群众艺术馆等等。

(一)文物式的静态展陈

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非遗中心在展陈时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将“无形”的特征转换为“有形”特征,静态展陈主要以文字、图片、物品展示为主。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静态展陈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展览的策划组构建的与戏曲相关的图文。主要包括桂剧、邕剧、壮剧、彩调、侗戏、桂南采茶戏等非遗剧种的图文简介,以领军人物尹曦老师为核心,设置桂剧的专栏。二是戏曲演出的实物,以服饰、头饰、道具、木偶等为主。主要包括桂剧传统经典曲目《打棍出箱》的道具;尹曦老师曾演出桂剧《拾玉镯》的服饰和道具。三是文献资料,主要包括戏曲的唱本、曲谱、黑胶唱片、碟、重要传承人的演出照片等等。如197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局戏剧研究室编印的《桂剧传统音乐资料》、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团《龙江颂》、1992年广西桂剧团印的《杏元和番》、广西戏曲学校教务科印的桂剧《贵妃醉酒》曲谱、《啼笑姻缘》曲谱、《彩调音乐》等。桂剧《杜鹃山》选段的唱片、桂剧《桃花装疯》《梨花斩子》《花田错》《八珍汤》等碟子。南宁博物馆展陈的戏曲以邕剧为主,共有84面邕剧脸谱,5套戏曲服饰等。

(二)动静结合的展呈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一种无形的运动着的存在,但人们要想接触和感知它,还必须通过它的介质或物化形式,这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依附性特征所决定的。这个介质可以是人、音频、视频、全息影像、3D数字展等等,“人”作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介质,通过肢体动作、语言将这些物化的载体呈现出来。现目前,广西戏曲有动态展呈的主要有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广西戏剧院等等。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展厅内复原表演场景,搭建戏台。但是,展厅内的戏台在平常较少使用,演出并未成为常态。该中心会出品较为有代表性的剧目,如桂剧《燕歌行》《马前泼水》《破阵曲》等等,在南宁剧场广西剧展亮相,同时也会外出演出。在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设有动静结合的展呈模式,除了展陈戏曲的器物、曲谱等,以视频、数字展厅的形式展现戏曲,其一,在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二楼,以视频的方式展示了桂剧著名唱段《拾玉镯》;在展柜上,贴有二维码,参观者可以扫描二维码获取戏曲简介、听到戏曲的演唱。其二,在四楼的数字展厅,数字音乐地图增加了戏曲部分;在黑胶唱片数据库,将唱片中的戏曲音频通过专人、专业操作录入数据库,便于参观者通过数据库音响了解戏曲。广西戏剧院定期的演出经典剧,如壮剧《百色起义》《苍梧之约》《黄文秀》《双媒妁》、彩调剧《刘三姐》《换子剧》《冯子材》、桂剧《罢宴》《访英台》《坐楼杀惜》《打棍出箱》《起解》《投江》《赤子丹心》等等,不仅有《打棍出箱》这样的传统剧目,也有依据现今时代背景所编的原创剧目《黄文秀》,上演频率较高。

从以上广西戏曲的展陈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展览已在试图改变传统的方式,逐渐呈现与数字化、科技相结合的动态展演。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的展览叙事结构和动态展演模式,仍在尝试阶段,展陈的这些实物并非是戏曲本身,因而缺乏对戏曲本身艺术特征的充分体现。戏剧院上演的戏剧剧目为体现出了戏曲本身的艺术特征,但由于其重心主要在展演方面,实物展陈,文献收集整理归纳等不占优势。戏曲音乐在传承的过程中不仅是“展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展”?将博物馆的展呈与非遗展演二者相结合,可以发挥出各自的优势,也是当今戏曲非遗传承的诉求。与此,笔者认为应构建戏曲专题博物馆展呈的有效叙事结构和形成体系的动态展演模式。

二、构建戏曲专题博物馆展呈的叙事结构

广西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彩调)传承基地相继建立,尚未建立专业戏曲博物馆。现今全国已有戏曲专题博物馆五十余座,广西拥有自己的专题戏曲博物馆指日可待,如何使戏曲专题博物馆有良好的展陈?构建良好叙事结构是重要方法。“叙述”本质上示一种文本策略,意为“讲故事”,是一种交流手段。“叙事结构”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框架结构,波特·阿伯特认为叙事是一个或一系列事件的再现,对事件的再现就离不开事件本身和对事件的表述。许婕在《叙事展览的结构与建构》一文中将展览中的叙事分为三种情况,一、用故事指代展览框架或内容。二、用展品来讲故事。三、将叙事作为展览的建构方式,即用故事来驱动展览④。周安翠在《博物馆主题展览叙事研究》中提出了线性—因果叙事、主题—并置叙事、分形叙事三种叙事结构⑤。博物馆的展呈在本质上示一种叙事结构的构建,尤其是戏曲展,展品、展览的内容、向观众传达的有限信息以及展品背后的故事都需要我们来构建,戏曲的特殊属性需要我们寻找一种高效率的信息传播。笔者从戏曲专题博物馆的特殊性出发,认为建立广西专题戏曲博物馆应构建展呈的线性—因果叙事结构、并置—主题叙事结构、区域—族群叙事结构。

线性—因果叙事结构,是一种戏剧性叙述的惯例,以时间线索为主导,事件的因果关系为故事的张力,进而安排展览结构以及叙事的进度,使参观者在游览时能够高效抓住事件信息,这与历时—共时性研究有一定相似,戏曲的发展史、剧种简介、剧种分布我们可以运用此类叙事结构。并置—主题叙事结构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上的叙事单元来表现主题,单元内部展品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单元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因果联系,各个单元通过从不同角度反映同一主题,通过各个单元之间的对话、接触和融合乃至于冲突,达到深化主题的作用⑥。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在“八桂音韵”戏曲展区即运用了并置—主题的叙事结构,在介绍广西不同剧种的基础上,展陈了桂剧的经典剧目、道具、服饰,同时介绍了桂剧的领军人物,不同剧种在一定关联性的基础上相对独立。区域—族群叙事结构主要以空间、群体为划分依据,对不同地区、不同种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戏曲曲种阐释,广西戏曲专题博物馆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展陈、研究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戏曲,根据不同民族的戏曲剧种,我们可以采用这一叙事结构。

以上述叙事结构为依据,结合广西本土戏曲,笔者拟定以下叙事结构图(如图1):

线性—因果叙事结构将戏曲的历时性很好的呈现;区域—族群叙事结构能根据广西本地的族群特点有效的划分;并置—主题叙事结构应用范围较广,能够较为全面的反应剧种的信息。博物馆的展览还有更多其他的叙事结构,将以上三种叙事结构结合并运用到广西戏曲的展陈能够反应出广西整个戏曲的全貌,不论是剧种信息还是戏曲传承,但对策划、演出的团队专业性要求较高,对戏曲资料的整理、分类要有较好的学术功底,策展团队需对空间设计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当然,展呈的设计者只是在一定的空间呈现出内容、提供自己的构建意义,并不直接给出答案,具体的价值判断将交给参观者自己,根据参观者自身的学术修养形成自身的认知。这只是笔者结合广西目前非遗剧种提出的构思,具体的实践操作还需我们进一步探索。

三、戏曲音乐非遗“活态”展的策略分析

“活”与静态展陈有一个本质区别: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展现的戏曲在活动中的状态,这需要我们借助人的行为或者某种高超、精湛的科技来展示。博物馆中的动态展演与文物式的静态展陈都具有“展”的属性,展览陈列、舞台演出、数字化媒介、表演项目在呈现形式上即可相对独立,二者一静一动,彼此交融,将展演推向“物”到“人”的转变,聚焦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构建有效叙事结构的前提下,以现有的戏曲文字、照片、实物等史料为依托,运用视频、数据库、光、电、AR增强现实、VR虚拟空间等高科技手段,演绎动态功能,是戏曲非遗“活态”展的延伸的主要任务。

(一)运用科技手段建立博物馆的交互体验

博物馆正在致力于和观众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良性互动,为满足观众对博物馆的深层文化需求,我们可以利用VR的传感器技术和AR身体虚拟临场体验技术,将戏曲演出场景再现,使观众能够直观的听到、看到戏曲演出,很大程度上弥补静态展陈的短板,从而构建广西戏曲博物馆的互动体验,实现展厅现场虚拟与现实的交互展示,营造出戏曲的多维角度。

VR是Virtual Reality的缩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是借助计算机及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的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模拟出三位空间的虚拟世界,能够使观众有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享受,不受场域限制。在室内设计、城市规划、医学模拟、航空、航海等领域已经相继投入使用。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将屏幕上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二者进行互动体验。2019年10月,“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借助科技力量,以VR虚拟现实技术视觉体验、CAVE“沉浸式”展览空间、3D动画复原技术、数字投影长卷的形式像观众展示了“山”“佛”“人”为一体的三维立体交互空间。中国戏曲博物馆数字馆将展品加入多媒体数字元素,将图形、文字、声音、动画有机结合,丰富展陈内涵。以上数字展是非遗与科技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为非遗离开原生环境进入博物馆场域展示提供了有力参照。

如何设计广西戏曲博物馆的三维互动体验呢?我们可以在构建戏曲专题博物馆展呈的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在计算机中建立虚拟的博物馆三维空间,将这个三维空间分为不同的单元,观众通过鼠标或者触屏360度全方位游览不同剧种、服饰、道具等,将不同区域栏继续深入,继续点击进而近距离欣赏不同剧种、不同剧目在不同场域的表演,同时查阅与之相关的史料典籍、戏曲简介、图片、传承人等,我们可以从网站上参观整个戏曲博物馆。在戏曲博物馆的现场,我们戴上AR眼镜即可“身临其境”的进入戏曲表演场域,不断刺激人的听觉、视觉,形成空间想象、视觉想象和联合知觉,使观众在心理层面产生联觉效应。这种运用科技手段建立的博物馆互动体验能有效激发心灵感应,虚拟现实和全息影像技术打造出交互式的感知空间,建立起了声音、场景和受众之间的同构关系。

(二)开设博物馆戏曲音乐影像志专栏

2019年,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第一届华语音乐影像志展映”,这也成了中国音乐影像志的诞生元年。用影像记录生活、文化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媒介,对于发扬、传承传统文化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动的影像将戏曲音乐的“依字行腔”“润腔特点”“表演范式”等重要韵味有力的呈现,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文字记录的短板。如广图纪录片中心致力于收藏、整理、展示、研究传统文化(隶属广州图书馆)就展映过粤剧的纪录片,《一代天骄——红线女》《粤韵芬芳》等。广西民族博物馆创办的“广西民族志影展”展陈国际民族志记录片的相关内容,但目前,尚未见到与广西戏曲相关的纪录片呈现。我们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开设广西戏曲影像志专栏,进行征稿,评选出优秀作品举办广西戏曲影像志展映。博物馆对于收集、挖掘戏曲音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包括收集到珍贵的历史影像,但一个时代会有一个时代的印记,过去的代表过去,对于当下广西戏曲的传承、保护、发展以及戏曲发展脉络我们都能用镜头记录,呈现出戏曲音乐自身形态,将戏曲影像志记录的影片运用在博物馆的交互体验中,使观众不仅以冰冷的文字了解广西戏曲,透过影像增强参观者的感官体验。

(三)“展—学—研”三位一体

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展陈以文物资料为载体,在文字的梳理、图片、实物的收集、展示、图文展板等工作使博物馆有了“物”的载体。“人”是活态展示的重要载体,可以在实物和剧种展陈的相应板块安排演出人员,简短向参观者展示。另外,在合适的展陈领域播放视频,利用数字平台做广西戏曲专题资源网站和平台,使读者能够自由的检索想了解的戏曲剧种。既然要展演,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展演场地,作为戏曲专题博物馆,馆内戏台的搭建是必不可少的,戏台作为演出特定场所,定于节假日进行表演,利用抖音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宣传、直播,如此一来,便有效发挥了戏曲音乐“展”的功能。如何做好“学”和“研”呢?此处的学主要是指“教学”,“研”主要指“研究”。黄虎在《音乐博物馆叙事与可持续发展》一文中倡导:高校博物馆要摸索出一套融合运营—维护—发展,教学—研究—交流,传承—保护—发展的多维度、内生性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是不同维度的教学、研究、服务任务更够更高校地在博物馆中实现⑦。当我们有了静态展陈、活态展演,结合区域发展优势和高校资源优势,开展戏曲学术专题讲座,邀请戏曲非遗传承人或者戏曲研究者,面向社会、面向学校开展戏曲专题讲座和工作坊,在高校中传承学习,同时服务与社会,普及戏曲知识,扩大影响力。高校教师是研究戏曲的主力军,专业人士深入研究戏曲,加大自身理论研究的力度,进而推进学术体系、拓宽学术的深度和广度,做好广西戏曲音乐非遗“活态”展的延伸。

结 语

博物馆、非遗中心等文化机构被赋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使命和专业功能,是观众获得戏曲专业知识的稳定、有效途径。戏曲传承的核心是展演,其韵味通过肢体语言与科技媒介实现,通过丰富多彩的动静态展现模式,以更好地达到传承其艺术真谛与内在精华。构建广西专题戏曲博物馆展呈的线性—因果、并置—主题、区域—族群叙事结构,在收藏、保存、展示之上研究、教育、服务,发挥专题博物馆的展—学—研三位一体的优势。博物馆从“戏曲非遗”的静态展示,到运用科技手段、数字化管理对进行场景再现、活态展示,以声音为媒、以科技为介,将戏曲博物馆打造成集音频、视频、展览、现场演出为一体的全新的传统文化交流和传承平台,建立博物馆的交互体验。让观众了解广西戏曲,普及戏曲知识,做好广西戏曲音乐非遗“活态”展的延伸,实现自我存续传承。虽然戏曲博物馆展呈手段在不断变革。但我们依然要遵循中国传统音乐“移步不换形”的客观规律,保护整体、活态、本真的原则。诚然,本文只是探讨了广西戏曲音乐在博物馆的展陈的一些基本问题,与此相关的诸多问题还需要我们探索挖掘。■

注释:

① 周怀东,谢晓娟.中国传统戏曲的别样保护之路——博物馆非遗活态展示中国传统戏曲的现状与发展未来[J].剧影月报,2019,(03):21-22.

② 孙伊婷.当代博物馆语境中的昆曲“非遗”宣教展演与社会服务浅论[J].艺术百家,2015,(S1): 280-282.

③ 唐可星.传统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阐释与展示——以广西彩调剧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4):70-76.

④ 许捷.叙事展览的结构与建构研究[D].浙江大学,2018:8.

⑤ 周安翠.博物馆主题展览叙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22-36.

⑥ 周安翠.博物馆主题展览叙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27.

⑦ 黄虎.音乐博物馆叙事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音乐,2021,(06):72.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戏曲广西
广西贵港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