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广西桂剧的起源发展

2019-07-12 08:40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530022
大众文艺 2019年11期
关键词:艺人广西艺术

(广西艺术学院 影视与传媒学院 530022)

一、广西桂剧的起源与演化

(一)广西桂剧的起源

桂剧作为广西著名本土戏曲,同时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广西人民的喜爱,但桂剧并不是直接从广西本土发展起来的,在其漫长历史当中,经历了数次演变和更新,最终共同形成了当前桂剧的主要形态。

最早的桂剧是由祁剧演变而来的。在清乾隆年间,大量的祁剧戏班在广西地区进行表演,逐渐演变形成桂剧,其中主要有地理、历史以及文化三方面因素。首先从地理因素而言,祁剧诞生于永州,永州与广西相邻,分处两地的漓江与湘江之间水路便通,再加上灵渠水运渠道的存在,直接促进祁剧向广西地区流传。其次从历史方面而言,永州与广西在西汉到明朝期间属于同一个行政区域,两地人民之间关系融洽,祁剧进入广西地区后便开始在地化演变,再此后的二十年间,祁剧逐渐吸收广西本土文化。最后从文化元素而言,永州人与桂北人在文化上存在着共通性。尤其是在语言方面,永州地区与广西地区的语法和发音区别较小,尤其祁剧在表演过程中并没有使用祁阳的方言,而是采用本土官话进行表达,使得广西群众更易接受。两地在风俗喜好上也有共通点,当时广西人与永州人都喜欢歌舞和弦歌,在本土的花鼓、渔鼓以及其他各风俗中都有所体现。因此,在这种文化习俗共通的基础下,祁剧快速的被广西人所接受,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地方戏种。

(二)广西桂剧的演化

广西桂剧的演化主要经历祁化和桂化。桂剧祁化是桂剧的起始阶段,也是桂剧基础形成的阶段。在桂剧祁化的演变过程中经历两次变革,第一个是桂剧艺人私下拜师学艺;对于桂剧形成而言,表演的艺人是必不可缺的。但是从祁剧艺人的角度而言,这种传授给其它地域人民手艺是不被允许的。因此,桂剧艺人都是私下与祁剧艺人建立师徒关系,从而学习祁剧的表演方式。根据史料记载,在清道光年间开始出现第一批桂剧班社,当时的桂剧内容都是直接来自于祁剧。例如桂剧中《观音》《西游记》以及《目莲传》等,都不是桂剧的原生剧目,而带有浓厚的祁剧色彩。在当时桂剧并非纯粹的剧种,在表演形式上大多借鉴祁剧。此外从剧种占据的比例而言,祁剧的剧目比远大于桂剧。第二阶段是桂剧艺人大规模学习祁剧的阶段。随着桂剧的祁化发展,公开的设立科班进行教学是必不可缺的。例如在清光绪年间创建的“缨络小社”就是桂剧公开设立科班教学的典范。缨络小社从教学的模式上来看,是一种公开化的祁剧教学。因此,这使得桂剧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出现祁化,逐渐使得桂剧与祁剧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祁剧的桂化标志着桂剧开始走上一条独立的发展道路。对于这一时期的桂剧而言,桂剧自身的艺术特色与表演方式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祁剧逐渐转换为辅助的存在。桂剧的桂化主要存在着三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桂林春社的出现。对于一个剧种而言,只有出现属于自己独有的艺术作品时,才能够称之为独立的存在。而桂林春社撰写桂剧的第一个独立剧目《看棋亭杂剧》,标志着桂剧开始真正的走上独立的道路。桂林春社的创始人是唐景崧尤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以后,唐景崧退出官场,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桂剧的开发之中。他招募大量的祁剧艺人进行表演,并通过这些艺人来培养桂剧艺人。经过唐景崧对于桂剧的经营,桂剧的剧目数量和艺人数目不断增多,桂剧也逐渐拥有自己的表演方式与特点。第二个转折点是桂剧戏院的出现。独立的桂剧戏院出现标志着桂剧从探索阶段过渡到发展阶段。除去庙会、祁剧院场,桂剧在此之前是没有固定的表演地点。大多是零散不固定的表演地点影响桂剧的传播,直到清光绪二十八年间,景福戏院的出现标志着桂剧第一个固定表演地点的成立,此时的桂剧正式进入发展阶段。第三个转折点是桂剧出现女科班和女演员。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桂剧的演员体系逐渐完善。从祁剧和之前的桂剧而言,只用男演员的规矩限制了剧种本身的发展。因为从演员的表演效果而言,男演员与女演员具有不同风格的表现形式,“原本桂剧种只有男演员的表演方式过于阳刚,即使有反串表演方式的存在也是无法弥补。福珍园女科班为桂剧提供第一批女科班演员,进一步弥补桂剧表演中阴柔之力不足的缺陷。”1

总之,桂剧的发展是经过祁化和桂化这两个演变过程。演变过程中祁化与桂化的划分依据就是桂剧是否处于主体地位。桂剧的诞生就是祁剧艺术向桂剧艺术的过度,最终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二、广西桂剧的发展和繁荣

广西桂剧经过自我演变最终成为一个独特并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地方剧种。随着桂剧的发展,桂剧剧目也更加繁多、表演体系更加完善,拥有更多的专属剧场。桂剧从依靠祁剧产生转而成为全国十大剧中之一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官方的发展基础

广西桂剧的鼻祖是当时在朝廷中身居要职的唐景崧,借由唐个人的影响力,桂剧得到了官府的支持,加之时任时广西提督陆荣延对于桂剧也有极大的兴趣,使得桂剧在诞生之际就持续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支持。在当时官方的力量推动下,桂剧吸引大量的著名艺人进行表演和教学,为随后的发展和繁荣建立坚实基础。直到民国时期,桂剧依然是官方重点支持的文化项目。随着桂剧的越发成熟,主政广西的官员都养成了观赏桂剧的习惯,例如时任广西省的省长马君武对于桂剧十分喜爱,帮助组织相应的桂剧剧团,主导建立广西剧场,巩固了桂剧的地位。在这种官方力量的基础上,桂剧有更高的平台和发展前景。

(二)艺术名家的指导改进

对于桂剧而言,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准才能够在中国戏曲界占据一席之地。在桂剧的发展历史中,其艺术成就受助于各个艺术名家提供的指导和帮助,“经历欧阳予倩和焦菊隐两位艺术大师的指导与改进,这才致使桂剧有深厚的艺术基础。欧阳予倩不仅对桂剧起到指导与改进的作用,而且重视培训桂剧演员和改造桂剧。”2为改进和发展桂剧,欧阳予倩在马先武的邀请支持下先后建立桂剧实验团以及戏剧学院,从而更好地针对桂剧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例如欧阳予倩在其《关于旧剧改革》等文章等中,充分阐明了桂剧近现代的改革策略。对于桂剧的改革而言,欧阳予倩不仅仅起到理论层面的指导,更进行了实践尝试。例如《桃花扇》、《人面桃花》以及《黛玉葬花》等,都是欧阳予倩在桂剧的改革时期的创作。为能够更好的规范桂剧的表演和安排,欧阳予倩专门为桂剧的导演排练制作系统的流程方案,推动桂剧的发展与繁荣。其次另一位欧阳予倩齐名的桂剧大家焦菊隐,在改造桂剧方面与欧阳予倩起到相同重要的作用。但与前者相比,由于焦菊隐在国外学习过较长时间的戏剧理念,更加注重将桂剧与世界戏剧的结合,在桂剧的改革中往往会把桂剧放到世界戏剧的理论体系之中进行研究分析,这些理论在《雁门关》、《四进士》等戏剧中都有所体现。

(三)历史变迁下的机遇

至于桂剧真正成为全国性的剧种,历史时代的变迁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导致国内文化和经济的变迁。从国内战争的状况来看,桂林位于我国战争的大后方,从而吸引来大批量的有才之人,文化与经济的转移让桂林的文化氛围剧烈增加。虽然桂剧在发展过程十分曲折,在后期也融合了其他多种艺术,但是主体仍然是祁剧。这种祁剧的主体地位一直持续到了民国的抗战时期才发生重大变化。

抗日战争所引起的文化转移就为桂剧的艺术积累创造了直接的环境。这种文化的变迁不仅仅是涉及到戏剧方面,更是囊括了文学、书法、美术界等,由于各大名家也纷纷在这一时期聚集到桂林,加深了桂剧发展的文化气氛,甚至彻底的改变桂剧艺术的根基。在这段时期之中,各大名家都对于桂剧的发展献策建言,从而让桂剧在发展过程中有更多的可能性。尤其在各种艺术之间的互通和借鉴方面,做出了诸多重要的实践和尝试。桂剧在肥沃的艺术土壤之中,逐渐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迎来了空前的繁荣。

注释:

1.王湘莲.谈民族声乐教学方法在桂剧旦角演唱中“声音”的处理[J].艺术评鉴,2018年04期.

2.朱江勇.中国传统戏曲现代化的尝试——以欧阳予倩桂剧改革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猜你喜欢
艺人广西艺术
广西贵港
《广西戏曲》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纸的艺术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花灯艺人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猴子杀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