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群众艺术馆 050000) (衡水市群众艺术馆 053000)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三省市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有天然的合作优势。加快京津冀三地公共文化的融合与沟通,促进三地公共文化服务的协同发展成为京津冀文化一体化的必要条件。公共文化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为目标,承担“培根铸魂”的使命。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承载着,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当前的京津冀文化馆联动服务存在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缺少针对性的顶层设计以及政策制度的支持。因此强化融合理念,创新路径方法,加强京津冀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用制度机制激发创新性和主观能动性,是不断提升三地区域公共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文化馆(市级以上称为群艺馆,文中统称为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承载者和政府主导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职能机构,是人民群众接受文化艺术教育和开展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组织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的责任与使命,履行对公益性群众文化设施、文化人才、文化队伍、文艺作品、文化活动、文化培训等文化资源组织、指导和管理的职能,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源整合,通过整合产生合力、升华品质、创造精品,实现资源价值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201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颁布实施,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行业职能通过法律形式得到进一步明确,适时提炼并形成各级文化馆广泛认同和共同遵守的管理和服务规范,有利于推动文化馆先进管理模式的普及应用;随着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深入,围绕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法人治理结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等重点改革任务的落实,需要通过加强标准规范建设予以制度保障;当前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提速,进一步推动了数字文化馆建设,实现各类数字文化馆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交互访问、数字资源的协同共建和合作共享,急需开展配套标准规范的研究与应用。加快京津冀三地文化馆系统的合作与交流是实现京津冀公共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2019年3月4日,习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京津冀文化馆联动是指京津冀三地文化馆打破区域界限,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拓宽合作服务模式,使三地公共文化服务有机融合而又各具特色,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有益做法。探索文化馆联动服务模式,是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一次大胆尝试,建立健全相关配套体制机制,有利于实现文化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有利于保障三地各级群众共享文化权益与满足文化需求的均等化与多样性;有利于充分挖掘三地公共文化机构的工作潜力、提升服务效率;有利于统筹三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发展、逐步均衡各级间文化硬件建设;有利于促进三地人员培训与资源交流、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与工作效率,从而实现公共文化事业的跨越发展。
京津冀地缘关系密切、语言风俗相近、人缘关系相亲,文化脉络相通,文化协同发展的合作空间非常可观,京津冀文化馆的协调联动有着得天独厚的合作优势。一是区位交通优势。京津冀三地地域相连,交通便利,雄安新区的创建势必将三地的联系变得更急紧密;二是文化资源优势。京津冀三地文化脉络是相通的,文化资源是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比较完善的。据了解,北京市四级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98%,市、区县两级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并基本达到街道、乡镇设有文化站,部分社区居委会设有小型综合性文体室。天津市拥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9座,文化站240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近5000个。河北省群艺馆、文化馆182个,其中省级群艺馆1个,地市级文化馆13个(含定州、辛集),区县级文化馆168个,乡镇文化站1970个。为了规范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北京市先后出台了《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试行)、《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试行),启动实施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评价机制,推动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
但就当前情况而言,京津冀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协调联动水平较低,三地协同发展效应未能充分彰显,三地文化馆发展合力有待形成。具体而言:一是京津冀三地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不均衡。2016年全国第四次文化馆评估定级结束后,《文化部关于命名一、二、三级文化馆的决定》中,北京市15个上等级文化馆,达标率100%,其中一级馆13个,二级馆1个,三级馆1个;天津市15个上等级文化馆,达标率79%,其中一级馆13个,二级馆2个;河北省114个上等级文化馆,达标率62.6%,其中一级馆50个,二级馆23个,三级馆41个。二是京津冀三地文化馆协同联动程度不高。2014年,北京、天津市、河北省文化厅文化主管部门联合签署了《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但这也仅是一种宏观的原则性框架,在实践执行层面存在短板。当前急需以整合优势文化资源、完善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顶层设计为重点,以构建跨区域文化战略合作机制为抓手,以促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突破口,推进京津冀三地文化馆交流与合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
为促进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2015年“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正式成立。联盟自成立以来,通过举办第六届京津冀河北梆子票友邀请赛、京津冀三地少儿书画展、“运河故事”暨京津冀摄影展、“大美湿地”京津冀摄影联展、“京津冀晋鲁豫六省市优秀歌曲展演”、第三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暨第十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实现了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发挥了公共文化示范区的辐射作用,放大示范效应,推动形成集中连片的公共文化示范区域,促进了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多元共享、繁荣发展。
2018年天津市河西区召开“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工作会议。2018年6月13日下午,天津市河西区主办的“新时代新阅读新未来”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论坛,出版了《“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创建成果册》。2018年11月,由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天津市群众艺术馆、河北省群众艺术馆主办的“融合创新共享——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论坛”在京举行。来自三地的专家学者为新时期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并就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的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通过举办和参与丰富多样的京津冀联动文化活动,促进了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衔接、成果共享,为推进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扩大文化影响力打下夯实的基础。不仅实现三地文化资源共享、促进京津冀文化深度融合,大力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在提升群众对公共文化参与度和满意度的同时,也充分展示了京津冀三地的独特魅力与丰厚底蕴。
强化融合理念,创新路径方法,加强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顶层设计,是不断提升区域公共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三地文化馆虽然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正式成立后,也取得了一些列的文化成果,但由于受固有属地观念、惯性工作思维的禁锢,加之管理体制、沟通机制制约,三地文化馆对联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缺乏创新性和主管能动性。
虽然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已经展开,三地也逐渐认同外部借力、区域协作的重要性,但是制度、体制、惯性思维的阻碍短期内难以摈除,且协作实践经验尚浅。究其根源,主要是协同观念匮乏、顶层设计缺陷所致。究其原因,京津冀三地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各自的文化政策、管理方式、业绩考核等方面都相对独立,在协同发展问题上很难达到思想自觉和行动统一。要解决此问题,必须构建京津冀区域公共文化服务联动机制。
文化馆体系化建设是一种集约化的运行模式,首先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桎梏,根据地域特色统筹规划和合理共享公共文化资源,需要加强三地各级群艺馆、文化馆协调配合,取长补短,互增有无,从而形成三地资源联动、区域合理共建、工作运转有序、服务高效便捷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1.加快整合公共文化设施资源
完善的文化设施是群众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的物质保障。现代化文化设施的发展必须从传统的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根据群众的文化喜好和地域特点以及历史流传,就近、就便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同时要打破地域分割的格局,积极加强京津冀文化馆的的沟通协调运行,建立三地的区域统筹和设施资源利用新格局,使三地文化设施从“小、散、杂”的低效利用向“大整合、大利用”转变,适时配套出台京津冀三地资源调配管理办法,达到三地文化设施资源的合理顺畅流动。另外要加强群众文化设施的综合性、专业化建设,使文化设施资源更好的为群众所用。
2.要加快整合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资源的合理调配能够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高效便捷。首先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资料信息库。主要指群众文艺精品信息库。收录各艺术门类的文艺精品资料以及各地舞美设计资料,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优秀文艺精品进行数字化整合,并进行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其次,采用数字化手段建立信息联通网络。,安排专人负责信息联络、沟通。通过微信、qq群等信息网络软件,畅通沟通渠道,促进三地的群众文化工作沟通便捷高效,从而提升联动工作的质量,拓宽联动范围。
京津冀协同发展和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决策,特别是雄安新区建设这一千年大计的提出,对于培育全国创新发展引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雄安位于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同时国家对雄安新区建设支持力度空前,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主要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因此京津冀文化馆应选取雄安作为三地联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试点和重点,对接雄安新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搭建合作平台,培育活动品牌,推动公共文化项目的深度合作。
1.在硬件建设方面进行合作支持
由于雄安地处京津冀心脏部位,兼容三地文化精华和风土人情,因此在文化场馆建设方面应当考虑三地文化特色的融合,既要启用国家顶尖设计师进行设计规划,同时也要成立京津冀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专家委员会,组织京津冀三地公共文化专家进行研讨,对场馆、功能的设置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评估。
2.开展公共文化资源共享项目
基于雄安新区的文化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需要开发的领域很广阔,因此可以雄安新区为试点,开展京津冀深层次合作的项目,使京津的优质文化资源向雄安地区源源不断的输送。如建立京津冀公共文化支持“云平台”,通过平台不但联通雄安新区城市、农村、设区的文化资源,同时也吸收了京津冀文化资源的精华,实现了三地文化资源的互联互通。
3.建立健全京津冀雄安新区项目合作的体制机制
从顶层设计、发展规划等方面完善雄安新区项目合作的政策支持。开展文艺演出项目、艺术辅导项目、精品创作项目、文化品牌项目、理论研讨项目、非遗创城项目等各门类公共文化项目的合作支持。摈弃随机性和走马观花,建立长效的机制,把各个项目做深做实。
1.建立京津冀文化人才互动机制,健全相对完备的人才支撑与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京津冀文艺人才资源库。储备文化人才资广泛收录京津冀具有专业特长的群众文艺表演、创作人员信息,形成京津冀文艺人才资源数据库,并及时更新。实现各艺术门类跨区域、跨层级的合理流动、优势互补,保障艺术人才队伍的资源共享。
二是实施京津冀“人才互动”工程。建立群艺馆、文化馆人才轮训机制,京津冀三地文化馆组织开展各种馆干部人才互派学习锻炼活动。实现三地文化馆间人才流动,达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目的。业务骨干、创作人员之间就文艺精品创作、文艺活动的运作、文艺辅导培训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起到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作用,在返回本职岗位时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服务当地群众。各地市级文化馆之间也可打破地域藩篱,缔结友好合作协议。例如:2018年4月26日,天津市河东区文化馆与河北省衡水市群众艺术馆举行建设友好合作馆签约仪式,双方协议约定:建立馆际联系机制;启动专业技术干部培训交流工程;建立开展活动联动机制。此举将极大加强我市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探索新模式。此后,双方就数字文化馆建设、非遗展厅规划、品牌文化活动等展开多次考察学习,取得良好效果。
三是完善群众文化志愿者服务工作。文化馆开展全民艺术普及要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广泛发动广大文化志愿者的力量。让基层热爱文艺事业,并有一技之长的业余文艺骨干,在辅导、培训当地群众,组织开展中小型文化活动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文化馆一方面加大对文化志愿的公益艺术培训辅导力度,提升起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一方面要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有效的激励,激发广大文化志愿者参与的热情,使他们由参与者转变为组织者、由组织者变为推动者,进而达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2.建立大型活动的科学运行机制
群众文化活动是展现群众精神状态,推动文化工作的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品牌文化活动是具有创新性、影响力和推广度的群众文化活动。要充分利用三地省(市)级文化馆的引领示范作用,挖掘特色资源,了解群众需求、找准活动主题,培植一批兼具三地文化特色,影响力大,创新性强,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例如:作为2017年京津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之一,2017年9月由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河北省文化厅主办,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天津市群众艺术馆、河北省群众艺术馆共同承办的第六届京津冀河北梆子票友邀请赛活动,三地票友齐聚一堂,各展才艺。这些大型品牌活动的成功举办,传承了经典、发现了人才,增进了业务交流。密切了三省市文化馆之间的工作关系,深入人心的特色品牌群众节庆文化活动会带动当地的民间资源的开发,不仅会成功地塑造和推广地区形象,还会带动地区旅游和投资的大幅增长。
3.建立文艺精品共研共创机制,实现人才共享,精品同创
成功的文艺作品涵盖了多个艺术门类,凝聚着一个创作团队的心血。以歌曲为例,涵盖了歌词、编曲、表演、配乐,midi的制作等门类。因此单凭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完成的,我们要打造精品,必须集各方优势,加强三地优势资源的合作。如河北创作的剧本,可以邀请京津的专家来座谈、研讨,在导、演、舞美、音乐制作等方面也可强强联合,以此来提升作品的竞争力。如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决赛上河北梆子小戏《好山好水》、评剧小戏《月缺月圆》表现不俗。这除了河北省群艺馆苦心孤诣,精益求精,做了大量的工作之外,还得益于省内外各门类专家的指导,可以说这也是馆际合作结出的硕果。除此之外,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组织开展京津冀巡演联展等活动,以增进交流,扩大影响。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姓文化需求的重心从线下向线上转移。数字文化馆的上线,发挥“互联网+文化”的优势,力求提供优质资源,补足线上公共文化服务短板,最大限度满足百姓艺术追求,让文化艺术融入生活,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文化部文化馆评估办法》中也把远程培训列入了文化馆评估定级的重要项目。目前,我国很多文化馆开设了自己的网站,因此可开辟网络平台,利用网络进行数字化远程服务,拓展服务内涵,提升服务水平,节省了人力物力。各级文化馆也可通过网络平台交流培训经验、互通培训心得。网络辅导、远程培训已成为今后发展的一大趋势。例如:北京数字文化馆2019年2月1日正式上线运营。北京数字文化馆由PC端、H5端、APP、微信公众号四大端口组成,设置有文化动态、线上课程、等九个功能模块,向上对接国家公共文化云,向下延伸服务触角至全市各区文化馆数字平台,对接基层、对接百姓,为市民提供了全开放、不打烊、高品质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京津冀三地文化馆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方面要在资源共享,协调联动方面综合考虑,做足文章,让数字文化馆的作用最大化。
综上,京津冀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协作关系的建立需要跳出固有思维模式,树立联动发展新理念,从单一的联动开展文艺活动到全方位工作的交流互动,协同发展,以文化馆体系建设促进三地资源共享;以文化馆联动机制建设促队伍共建、精品共创、活动联动;以文化馆大数据平台建设促三地公共文化服务的快速、深入、全方位的信息化合作,集三地文化优势于一体,同时加强三地文化馆联动工作中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合作以及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而使公共文化资源发挥最大社会效益,更好地保障三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