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之困与探索
——《云南少数民族经典作品英译文库》评介

2019-07-12 08:40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650224
大众文艺 2019年11期
关键词:典籍经典作品史诗

(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650224)

一、云南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现状

云南作为我国世居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典籍资源十分丰富。英雄史诗、创始史诗和神话传说等典籍是云南少数民族作品的优秀代表,在叙事空间上,它们承载了傣族独特文化传统和文学地理景观,堪称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据不完全统计,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古籍蕴藏量达10余万册(卷),口传古籍4万余种,而这些承载着少数民族人民宝贵的历史精神和文化传统的经书典籍等亟待挖掘、整理和翻译。建国以来,以《阿诗玛》《梅葛》《召树屯》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典籍以其特有的民族文化承载量、少数民族女性形象建构和文学艺术表达形式等,在域外接受中成为了一个代表典型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的文化符号。1957年,翻译家戴乃迭对《阿诗玛》进行了英译,为扩大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掀开了帷幕。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南等多民族地区陆续启动了少数民族诗歌典籍的研究与翻译活动,开启了少数民族典籍阐释、研究和对外传播新时期。2014年,彝族创世史诗《梅葛》由韩国罗相珍教授翻译后,在韩国民俗苑在韩国出版,为韩国学者及域外读者能较深入地了解彝族的宗教民俗、吟唱文化等提供了丰富的文字和影像资料。

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典籍的多元文化特色,译介活动也日益增多。云南作为多民族地区也陆续启动了少数民族文字翻译整理项目,一些经书典籍被采用少数民族文字、国际音标注音、汉语直译、意译等多语对照方式进行出版。然而,云南地区研究和译介规模较其他民族聚集区还有很大差距,与其在民族文学史上的地位还不相称,在对外传播中也一直处于失语和边缘化的困境。2018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云南少数民族经典作品英译文库》系列图书,对云南丰富的少数民族典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传承。这些少数民族典籍的发掘、整理、翻译和研究为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传播中国文化、文学和文明的过程当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云南少数民族经典作品英译文库》概览

将云南经典的少数民族古籍珍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译介给西方世界,对弘扬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促进中西方文化以平等的文化身份参与对话和交流具有重要价值。《云南少数民族经典作品英译文库》是针对当前少数民族典籍在对外传播中边缘化的现状,跨越文化距离,讲好民族故事,探寻少数民族典籍对外传播的一个有效途径。这套译丛由云南师范大学李昌银教授主编,美国外教包琼(Joan Joan Boulerice)译校,第一批选译了10部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中的传世之作,包括白族神话《白国因由》、傣族叙事长诗《召树屯》、苗族叙事长诗《金笛》、纳西族祭祀经诗《古歌》、彝族说唱史诗《梅葛》、彝族创世史诗《查姆》、普米族创世史诗《帕米查哩》、哈尼族创世史诗《十二奴局》、普米族英雄古歌《支萨·甲布》和景颇族创世史诗《目瑙斋瓦》等。此外,少数民族经典作品英译文库(第二批)也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将对阿昌族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傣族英雄史诗《厘俸》、傣族叙事爱情诗《娥并与桑洛》、德昂族的古歌《达古达楞格莱标》、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以及纳西族的英雄史诗《黑白之战》等另外7部具有很高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典籍进行英译。

三、云南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功能

《云南少数民族经典作品英译文库》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了解云南少数民族发展史和民族风情的一面镜子。这部译丛获得了国家民文和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对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人文地理和民族风情进行了集中展现,构成了研究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词汇的一个宝贵的双语语料库,对少数民族典籍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以及民族典籍翻译教材研发和人才培养都起到了一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这套译丛更重视民族典籍翻译理论在实践上的适用性,对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叙事诗、史诗和神话传说等典籍进行了符合时代语境的翻译,对民族典籍翻译理论体系建设也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补充。民族典籍翻译专家李正栓教授在序言中说道:“这部文库依托了云南丰富的少数民族典籍资源,首次将云南少数民族经典作品成系列对外进行了译介”。尽管《召树屯》等现存简译本已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受众,但其最具影响力的叙事诗版还未有单行译本,而这套译丛的出版则掀开了云南翻译史的新篇章。

在文化功能上,这套译丛融合了佛经、谚语、赞哈音乐、民族服饰、婚俗典章等文化表征,传递了云南少数民族人民“亲仁善邻、爱好和平”的民族形象,在更广阔的话语体系中提升了中国少数民族的形象和认同。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之间的互动,如何让存在于一种文化中的诗歌典籍以“鲜活”的形态存在于另一种文化,是译者面对的首要问题。李昌银等译者重视非文字因素的影响,注重文本结构在各个语义层面的还原,把翻译的文化适应和受众的意义空间等作为翻译研究的重心,最大限度展现了民族典籍互文和隐喻的符际特征,让目的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相近的阅读体验,对提升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在文体风格上,自由体、歌谣体、散文体等直观地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诗歌简洁的语言特点和基本文体结构,读者也能从类型的先在理解上对译作产生期待,感受民族诗歌语言和叙事的美感。其次,文外加注是补充民族典籍的民族志信息,使译作形神兼备的有效手段。最后,浓重民族色彩的“插画”具有极强的叙述性。插画的融入能够降低翻译中的文化损失,帮助转换和保存了文化元素,渲染云南少数民族诗歌等典籍的原生态形式和美感,以不同模态“翻译”典籍中的语言文字信息。

四、新媒体语境下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探索

在跨媒介传播和跨文化流传过程中,云南少数民族典籍如《召树屯》等衍生出了动画、舞剧和电影等多元的符码形式,在改编过程中形成了文化的沟通与交融,共同塑造了以“孔雀符号”等为代表的云南少数民族价值观念体系,延续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的生命力。翻译作为一种对源文本的再创造和再阐释,应在各种因素制约下能动地解读其张力,在文学观念、文本形态与媒介载体方面与读者进行不断对话。这部译丛制定了与新媒体文学语境下读者阅读倾向相匹配的翻译策略,将云南少数民族诗歌典籍中特有的韵文、格言、修辞手法等感性内容和艺术因素进行了多模态的还原,“汉-英”双语对照的翻译和出版模式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赢得更多的受众,为推动云南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和科技典籍国际传播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让世界共享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的开放和保护,提升了少数民族典籍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民族形象和民族自信。

猜你喜欢
典籍经典作品史诗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评《中国古代音乐典籍精诠》
大地史诗——大运河
累计收金超900亿!“史诗级土拍”落幕!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試述梵高经典作品
为什么读经典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2013史诗之战
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