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大别山
——信阳民歌传承人李鸣凤口述史

2022-11-22 01:51刘金定
黄河之声 2022年3期
关键词:鸣凤信阳民歌

刘金定

引 言

李鸣凤,女,汉族,信阳民歌传承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商城县音乐家协会主席,信阳民歌演唱家。李鸣凤一直致力于信阳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始终坚持信阳民歌的演唱和创作,为信阳民歌不断培养新生代力量,先后参加县、市、省、国家级演出活动百余场,多次荣获奖项和表彰,为信阳民歌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童年:听广播学唱歌的女孩

1968年,李鸣凤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双铺镇闵楼村,家中有姥爷、姥姥、父亲、母亲和4个姊妹,祖祖辈辈都是朴实的农民,靠种地来维持艰难的生活。尽管日子清苦,但家人们都十分乐观,热爱唱歌,不管是在田间地头干农活,还是休息娱乐,都能即兴哼唱出几句山歌、小调。正是因为受到家人的影响和熏陶,鸣凤天生就热爱音乐,并且极具音乐天赋。“我天生就爱唱民歌,从小就是在家人的歌声中长大的,尤其是我姥姥那一辈的老人,在我的印象里,她们总是在哼唱着小曲儿。因为我们的民歌,比方说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等等,都是老一辈在劳动生产、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活动中产生的。所以,即使我从来没有正式学过唱歌,但是环境影响了我,再加上我的模仿能力很强,那些民歌听多了,也就会唱了。”

那时的条件非常艰苦,懂事的鸣凤除了上学外,还要帮衬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减轻家庭负担,而唯一的乐趣就是跑到村头大树下听广播。《每周一歌》是鸣凤最爱的栏目,李谷一、董文华、彭丽媛、殷秀梅、蒋大为这些名家就是她的老师。“我喜欢唱歌,但是不会识谱,广播里放什么,我就跟着学什么,一般听三四遍就学会了,上世纪80年代的歌曲我基本上都会唱。不管是在谷场上、田野间、还是烧火做饭、上学路上,甚至躺在床上,我都还在唱。”或许是因为有这方面的天赋,又或许是老天爷赏饭吃,虽然根本不懂乐谱、气息、位置、共鸣等等音乐知识,但是模仿能力极强的她学谁像谁。那时,她的偶像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殷秀梅,她将自己的音色和演唱方式模仿的跟殷秀梅几乎一模一样。“小殷秀梅”的美誉无胫而行,不光村里村外,甚至连镇上的人都知晓李鸣凤的大名。

二、机遇:阴差阳错的学艺机会

因为家庭贫困,上到初中二年级就被迫辍学的鸣凤内心很是抑郁。那时只有十三四岁的她,白天干农活,夜晚躺在床上哼唱着民歌,以此来抒发内心的苦闷。

一次偶然的机会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那是1986年的五四青年节,十几名共青团员自发地在村里组织联欢,乡妇联主任周本荣恰巧带着录音机来到这里,当场就把鸣凤演唱的几首歌曲都录了下来。之后,为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周主任就让乡电影队在各村播放电影时,把鸣凤唱的歌在映前进行播放。说来也巧,商城县委宣传部部长洪作秘带领一行人下乡检查工作,大家都被广播喇叭里这好似殷秀梅的美妙歌声所吸引,一致想要面见歌手本人。在简单的了解后,洪部长当即通知鸣凤做好一个月后去县城参加“商城县首届农民歌手大奖赛”的准备。

在启程前,母亲把家里仅有的五角钱塞给鸣凤,那时五角钱能买三四斤大米,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是从来没有坐车去过县城的母亲怎会知道单程车费就要三角钱?五角钱根本支付不起来回的车费。“我的父母都是步行几个小时去县城,从来没有坐过车。我那时才十几岁,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到双铺镇上去赶集。周本荣主任在得知这一切后,给了我五元钱的车旅费和五斤河南粮票,又因担心我年龄太小,还派人把我送去县城参加比赛。”

生平第一次登上县城的大舞台,第一次站在明亮的聚光灯下,第一次用电声乐队伴奏,第一次面对台下众多的评委和观众……种种的第一次,紧张的情绪可想而知,鸣凤几乎乱了方寸,只能不断告诫自己要保持镇定。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顺利地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她出色的表现被原商城县歌舞剧团团长刘宏奎一眼相中,比赛结束后,刘团长主动找到她,并向其伸出了橄榄枝。“说来也不怕你笑话,我当时唱了一首《我爱你,塞北的雪》。彩排的时候,乐队老师问我唱什么调,我从来没有正式学过唱歌,哪里知道唱歌还要分调呢?我想了想,就随便蒙着说了个‘原调’,老师就按降B调弹起来,没想到还蒙对了。当时能进县歌舞团,对我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儿饼,所以我毅然决然的跟县剧团签约了,从此便正式开启了学习民歌表演的道路。”

三、成长:恩师前辈的悉心教导

学艺的道路并非那么简单,其中的艰辛只有李鸣凤自己清楚。来到县剧团后,面对第一个月的试用期,李鸣凤深知自己跟其他歌手之间的差距,为了留下来变成正式团员,她只能拼命好好学。“我之前只是会唱歌,不知道在舞台上还有这么多讲究:在台上怎么迈步、大概走到什么位置、目光看向哪里、手要指向哪里、话筒抬到什么高度……为了学习,我就站在台下或者侧台,模仿着舞台上的前辈们的一举一动,有不懂的地方就大胆的去问。因为如果我没有通过试用期,就只能再回到农村,那时候的农村还没有开始流行打工潮,没文化就只能种地。所以,那时候我能走出双铺镇闵楼村,村里人都十分羡慕。”

在李鸣凤的学艺生涯中,共有3名恩师。他们分别是时任县歌舞剧团副团长张德光、市群众文化艺术馆黄崇德和时任县歌舞剧团团长刘宏奎。

张德光老师是商城县著名的民歌演唱家,被誉为“民歌大王”。他教会了鸣凤演唱很多信阳传统民歌,比如:《打青稞》、《十恨》、《十二月花名》等等,为鸣凤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民歌的演唱基础。“我当时年纪小,积累的也少,学的歌都是从广播里听来的,对什么是民歌也没有任何概念,老师让唱啥,我就学唱啥,是张老师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信阳民歌。”

跟黄崇德老师之间的渊源就不得不提起1987年的“信阳市第三届映山红艺术节”。刚入团一年左右的李鸣凤被剧团推荐去参赛,因为经验不足,年少的她只获得了“优秀歌手奖”。但是在这场比赛中,她结识了很多来自各县区优秀的前辈,向他们讨教了丰富的知识,其中对鸣凤影响最深的就是黄崇德老师。“黄老师之前是新疆歌舞剧团的优秀演员,在我印象中她始终是一位温和、善良、细心的老太太。每次我向她请教,她都会毫不吝啬的教我,从如何吐字、如何管理表情、如何伸展肢体,到如何用心去唱歌、如何唱出其中的情感……方方面面讲得都很细致。”黄老师的谆谆教诲,让鸣凤在学习与模仿中飞速成长,逐步形成了嗓音甜美、韵味深厚的演唱风格。在1989年的“信阳市第四届映山红艺术节”上一举夺得第一名;1990年参加“信阳市首届十佳歌手大赛”,成功入选“信阳十佳歌手”;同年分别参加了河南电视台《巍巍大别山》、《情满大别山》的拍摄并演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要问阳雀为啥乐》在中央电视台2套播出。

而刘宏奎老师更多的则是在精神上、品德上、为人处事上给鸣凤树起了榜样。提起跟刘老师学习的日子,鸣凤对每件事情都感觉记忆犹新。“刘老师是从部队复员回来的,身上的军人作风很浓,平时要求十分严格,在剧团里,大家对他又爱又怕。进团时我还不满18岁,平时在家散漫惯了,学习唱歌也是听到什么就唱什么,具体的细节方面很少去关注。但是刘团长不一样,无论什么时候都认真的听我唱,逐字逐句的纠正我的错误,看着刘团长严厉又关心的模样,我还经常哭,边哭边唱。如果没有刘团长,我可能这辈子都在农村干农活,也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刘团长一直都是我人生的榜样,他经常对我说:艺术来不得半点虚假,从艺先学好做人。文艺工作者就得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一定要做一个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为社会多作贡献。这些话一直印刻在我的脑海中,不停地在鞭策我。”

四、传承:让信阳民歌发扬光大

作为信阳民歌的传承人,李鸣凤不仅从恩师们那里学到了民歌知识,更是接过了信阳民歌传承的接力棒。“人来世上一趟很不容易,很短暂,总要多做些事情,留下些人生印痕。信阳民歌是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我要继续传播下去,让一枝独秀的豫南民歌发扬光大。”

(一)收徒传艺

时光总是悄悄溜走,但信阳民歌薪火相传的“火种”已经留下。在三位恩师的教导下,李鸣凤不仅学会了演唱信阳民歌,更是潜心致力于信阳民歌传承的这项事业。“我非常感谢我的恩师们,是他们给了我很好的教导,如今我也成为了老师,我不仅要把信阳民歌传承下去,还要把老师教给我的优秀品质继续传递下去。”如今,鸣凤也收下了很多徒弟,大部分都已经走上了与民歌相关的工作岗位。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次比赛中,担任评委的她发现一名叫张静琪的女孩演唱的非常出色,但小静琪自身患有先天性眼疾,家境贫寒,是一名留守儿童,却非常喜欢唱民歌。鸣凤被小静琪乐观开朗的性格和对民歌的无比热爱所打动,从2018年起,每周无偿为小静琪上课。类似小静琪这样热爱民歌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信阳民歌也正是需要在一代代年轻人的传承与创新中发展壮大。

(二)发行专辑

为了将信阳民歌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信阳民歌,李鸣凤萌发出发行个人专辑的念头。制作专辑要花费大约18万,这对于当时月收入不到一千的李鸣凤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但是在家人的支持下,她义无反顾地拿出了十几年来辛辛苦苦开小吃店、歌厅所攒下的全部积蓄。但这笔钱相较于总体花费所差甚远,尽管如此,李鸣凤也没有被困难吓退。在制作专辑的伴奏、录音、录像因没有资金维系即将夭折的吃紧关头,她积极作为,寻求帮助,在商城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老师和同仁的无私帮助下,最终顺利发行了《大别山民歌——李鸣凤演唱专辑》。“发行专辑可以说是我人生的一次冒险,感谢县委李绍文书记为我的专辑作序,刘宏奎主席多次专程往返于信阳和商城两地为我策划、导演,并帮助我解决整个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信阳民歌演唱家金旭功老师也多次辗转于信阳和商城两地配合我演唱、拍摄,省委宣传部处长胡昌国在郑州为我联系出版发行……虽然花光了十几年来辛辛苦苦攒下的所有积蓄,但是出版专辑也是在推动信阳民歌的传播,我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三)与时俱进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在电脑、电视、手机等现代媒体网络的冲击下,年轻人对信阳民歌的关注明显少了以前的热火劲儿。面对时代发展带来的冲击,李鸣凤敢于勇立潮头,结合新时代特性,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先后首唱反映信阳人民生活新气象的《汤泉池之歌》、《农家如今好风流》、《昂首阔步新长征》等歌曲,并创作了音舞快板《平凡岗位写华章》、女子鼓书《打好扶贫攻坚战》、表演唱《幸福商城美如画》、水鼓说唱《八项规定扬清风》、火绫子《请到商城来看看》、山歌剧《精准扶贫进茶乡》等作品,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她还积极推动“信阳民歌进校园”活动,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能看到她的身影。“非遗进校园这项活动可以让更多年轻的孩子们认识、喜爱民歌,愿意学习信阳民歌,如此我们的民歌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另外,我发现有些对信阳民歌感兴趣的爱好者不知道在哪可以学到传统的信阳民歌,目前我打算将我自己和金旭功老师唱的近百首民歌录制下来,无偿地为想要学习信阳民歌的爱好者提供帮助,这样不管你身在何处,都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来学习。”

(四)美好心愿

在李鸣凤的世界里,将信阳民歌发扬光大就是她最大的心愿。“虽然我已经退休了,但是传承信阳民歌,我们有推卸不了的责任。总要有一批人去做,否则这笔财富就永远流失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更不了解信阳民歌,堂堂一个歌舞之乡岂不成为了笑话?希望我们的信阳民歌能够借助更多的平台向外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信阳民歌。并且真诚的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我们当地学习传统的信阳民歌,我也愿意到任何一个需要我的地方讲授信阳民歌。”信阳民歌的未来离不开传承人的用心哺育,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社会力量的注入。身为传承人的李鸣凤期盼信阳民歌能得到保护、传承、发展,也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信阳民歌,为信阳民歌的发展搭建平台。

结 语

信阳民歌,这伊始于大别山麓,淮河水畔的信阳先民的优美歌声,在信阳大地上愉悦荡漾了数千年。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有声的历史,它是生活的载体,它用兼容并包的豫风楚韵,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新时期定将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

猜你喜欢
鸣凤信阳民歌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战“疫”大考中的信阳答卷
信阳诗群
向死而生
不同乎?相同也!
鸣凤之死
悲剧婢女形象对比
赤子心 信阳情
信阳茶魂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