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 娟
【人类学与民族学】
清至民国时期黔东南的油茶种植与利用探析
班 娟
(贵州大学 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清至民国时期黔东南地区的茶油产出与销售在全国占比靠前,用途多样,蕴含丰富的社会经济价值。通过现存的清水江文书及地方志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黔东南油茶的记载,进而可以梳理出该地区油茶的种植源流、种植规模、种植培育和管理概况,分析出茶油、茶饼、茶壳、茶花与茶树在民众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情况。作为清至民国时期黔东南民众种植的主要经济林木之一,通过探讨油茶种植与功用可以窥探到其在当时黔东南民众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黔东南; 油茶; 种植与利用
黔东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杉木之乡”,适宜的气候、土壤以及成熟的种植技术,为林业成材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在杉木未长大砍伐发卖之前,黔东南民众需靠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以弥补家用,油茶树栽种的便捷和蕴含的经济价值使其成为首选。随着林业贸易的兴起,茶油也沿着清水江走向全国。清代时期,清水江流域民众就已经成规模地人工种植油茶,茶油出口成为黔东南地区人们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种植历史延续和规模的扩大,油茶与苗、侗少数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油茶除了经济功用之外,在民众的社会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大量清水江文书不断被整理出来,其中关于油茶树的文书有着部分占比,可以看到油茶的种植与买卖在当时的频繁,在清至民国时期黔东南民众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学术界关于油茶的研究成果颇丰。有学者对油茶规模及种植方法进行研究[1],有的则研究与油茶相关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2],有的学者对于油茶种植过程中的纠纷解决进行了研究[3]。本文通过整理文书与地方志等文献资料,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梳理出清至民国时期黔东南地区油茶种植的原因、范围以及种植方式,探讨油茶在民众生活中之功用。
油茶又名山茶、茶油树、茶子树,属山茶科,喜温暖,怕寒冷,是我国四大食用木本油料树种之一。油茶花呈白色,其籽可榨油,因而被称为“绿色油库”。黔东南地区种植油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500余年栽培历史。[4]至清代,伴随着改土归流和皇木采办,中央政府势力不断深入,黔东南优越的林木资源被挖掘开发,大量商客涌入,黔东南林木成为当时贵州的大宗商品之一。“况黎郡尺土皆山,可耕之地少,其层峦迭嶂,虽产杉木茶油,足以招致商贾,然必近河之地方,可达之楚粤。”[5]油茶树依托于此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使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民国时期“20世纪20~30年代,县内油茶籽畅销湖广,以油茶、油桐、棕片等换回生活所需的大米、食盐、百货、布匹等物”[6],油茶亦作为重要的交易货物,通过油茶买卖可满足民众的一些日常生活需求。在清水江文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关于油茶地和油茶林的交易买卖,说明油茶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重要的经济作物。
获取经济利益是油茶种植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重要的经济林之一,在“家下缺银无用”时,通过买卖油茶树和茶油地,可以换取钱币以缓解家中急用。在已经整理出的大量清水江文书中,有大量油茶买卖的例子。乾隆四十六年黎平县五湖村的杨起德与補现林因为缺少银用,断卖二人名下之茶油树以获取银两,文书如下:
立断卖田与茶油地约人杨起德、補现林二人为因家下缺少银用无出,自愿将土名高岑踵田一坵,约禾六把,又土名仁柳茶油樹一块,请中出卖与本寨杨含明名下承买为业,当日凭中三面议定断价银陆两伍钱整,亲手收回應用外,其田茶油樹自卖之后,恁従买主耕种管业,卖主日后不得异言翻悔,如有别人争论,拘在卖主一面承当,一卖百了,父卖子休,今恐人信难凭,立此断约永远存照。
凭中 石国安、杨龍章
代书 杨秀桂
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十五日 立[7]7
根据买卖双方的需要和协调情况,买卖的形式除了钱币外,还有谷物。黎平县五湖村的石聲珮断卖其名下茶油地,获得了谷子四十二斤整,以维持生计,文书如下:
立断卖茶油地字约人拱背寨石聲珮为因缺少用费无出,自愿将土名寡养茶油地壹半块与公陈所共,今请中出断与伍湖寨杨正彬名下承买为业,当日凭中议定断价谷子肆拾弍斤整,入手领收應用,其茶油自断之后,恁従买主修理管业,卖主不得异言,倘有不清,俱在卖主一力承当,今欲有凭,立此断字为据。
凭中 姜茂宗
同治九年七月十九日 亲筆 立[7]246
此外,油茶由于蕴含经济价值大,成为人们抵押典当的最好实物选择之一,“村民借粮食,首先是土地作为抵押物,其次是经济作物(茶油树)和牲畜(猪、牛)”。[8]黎平县五湖村的杨正瑸就通过抵押茶园以缓解急用,文书如下:
立典茶园字约人五湖寨杨正瑸为因缺少用费无出,自愿将土名现迫茶园一块,作二股均分,名下所占一股出典与本寨徐顕顺名下承买为业,当日凭中三面议定典价铜钱一百文,入手收回應用,其茶园自典之后,恁従典主修理管业,不拘远近价到为赎,不得异言,今欲有凭,立此典字为据。
凭中 杨正修
同治元年七月初二日 亲筆 立[7]210
我们可以从文书中看到当时的黔东南地区油茶种植与买卖成为当地百姓重要经济社会活动之一,当时黔东南油茶树在民众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油茶未结果可以在土地上进行交易,其茶籽作为茶油制作的主要原材料,也是交易的大宗。黎平府油茶种植广泛,其茶籽茶油收获颇丰,由此还衍生了两条交易路线。道光《黎平府志》载:“黎山多木,木之有利于民者不一,唯茶与杉最良,黎郡之油茶,百花红果,枝叶常绿,满山际野,乡民采其果,榨其油,产自东北路者,由洪江发卖,产自西南路者,由粤河发卖”。[4]6黔东南地区位于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的过渡地带,因而山多田少,不适宜发展平地经济作物,茶油树是最好的种植选择之一。而黔东南温暖湿润的气候和便捷的交通则使油茶经济利益得以实现。茶籽成熟加工之后,贯穿黔东南地区的清水江为茶油的商品化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可以依托水运经湖南常德,销往全国各地。
贵州茶油产量位居全国第七,是南方十四省重要的油茶原产地之一。[9]而贵州茶油的主产区大部分在黔东南地区,锦屏、黎平、天柱成为贵州茶油生产的主要地区,黎平还被称为“油壶”。此外,黔东南其他地区亦有种植,榕江县“早年从广西引进软枝油茶栽培,至咸丰年间(1851—1861),全县有茶油林50万株”。[10]2441937年《关于贵州林业的调查报告》记载:“油茶在清水江流域,以锦屏境内栽培最盛,天柱次之,发育颇佳”[11]。可以看出,锦屏、天柱、黎平一带,依托着优良的交通优势和地理优势,油茶种植广泛普及。
《黔南识略》和《黔南职方纪略》对黔东南各州县的油茶种植亦有所记载,在黔东南下属的各州县中,茶油树种植普遍,范围分布较广。具体见表1:
表1 黔东南各州县油茶分布情况①
油茶属茶类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经冬不谢,生长周期长,七八年方成林,有“一年粮食三年桐,七年茶子满山红”之说,需合理地进行蓄禁管理。油茶对于山头阴阳朝向有一定的要求,侗族就有谚语道“阴山栽杉生长快,阳山油茶产量高”“高山栽松低山杉,阴山桐树阳山茶”,油茶喜阳,光合作用下的油茶树生长得更好更快。因此在种植茶油树的时候,要选择适宜的山坡阴阳朝向。
在培育方面,油茶树繁衍方式有很多,其中之一便是用油茶籽栽种,所以要对茶籽进行仔细地筛查和挑选,以保证茶油树的存活率,苗侗谚曰“早采种子一包浆,晚采种子已分扬。到了‘寒露’‘霜降’节,背起箩筐上山岗”,到寒露霜降时节,茶籽已经完全成熟,色泽光亮,粒大饱满。油茶籽采摘之后置干燥避光处风干后,经过挑选便可成为很好的树种。除此之外,黔东南地区的民众还“利用树木的树皮、树根、树枝等器官进行育苗造林”,[12]茶油树的根系十分发达,用锄头挖断其根,整理地皮用粪掩盖,茶油树便可再生。其根系达到一定气温时便开始活动[13]。民国《麻江县志》亦记载:“土为黑沙疏松,而深根易蔓延,便吸肥料,村人视为特产,竭力经营,春初锄其根土尺许,铲附近土皮和人粪壅之,仍将原土掩其,上计岁所产约数万斤”。[14]27通过根部再生辅以农人的细心照料,茶油树可长大成林。
油茶树作为清至民国时期黔东南主要的人工营林之一,常与杉木、梨树等混种,形成混交林,这样能够提高种植效率和增加收入。杉木与油茶生长周期不同,黔东南民众利用二者生长成林的时间差混种,使得种植效益最大化。混种可节约油茶种植的空间,杉木掉落的树叶也可成为油茶树的肥料来源。在清水江文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油茶和其他树种混合种植的情况,笔者收集了黎平文书中一些油茶、杉木混种的文书,见表2。
油茶、杉木混种不仅“提高森林生态系统之物种多样性”,“保证当地林农的经济收入”,还可以“提高对病虫害的预防”。[1]95清代兵燹之后,油茶种植一度衰落,地方官员大力扶植引进,促使种植技术不断成熟,《古州厅志》对此有所记载:“自经兵燹后,林木砍伐怠尽,砍后不知蓄禁,以致山穷地瘠,民力愈见艰难……再田思维,惟有桐、油两项,入土较易。桐子二、三年即可有成。卑职随即捐资,专人分往三脚、浪泡、黎平等处购来桐子二千斤、茶子二千斤,遍传各寨苗民领取,按寨之大小每寨三、五觔不等。登记印册存案,教以锄种分秧之法,广为种植……并令蓄禁松、杉、果木,以期山无旷土”。[10]380通过地方官员和老百姓的努力,恢复油茶种植,提高本土种植技术能力,使得因战乱被破坏的油茶得到恢复。而茶油树种植由衰到兴都依仗技术提高才使得油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清水江繁忙的茶油交易提供了充足的储备,油茶收益得以提高。在长期种植油茶的过程中,黔东南民众探索和发现适宜当地油茶培育的种植方法,油茶种植利益能够达到最大化。
表2 黔东南地区油茶杉木混合间植文书举例
苗侗谚曰:“三分种,七分管”。油茶种植之后,除了定期施肥、薅除杂草,还要加强保护,这是油茶成林的重要一环。黔东南地区苗侗人民对于树木有深厚的崇敬之心,种植树木也敬重树木,因此在很多地方乡规民约条款中,我们都能够看见与油茶林的管理保护相关的内容。如,在《道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杨和秀等断卖山场杉木茶油地风水约》[15]中就有文书载:
立断卖山场杉木茶油地风水约人居住寨麻杨和秀母子三人,为因缺少费用无出,自愿将先年得买地名归我油地乙冲,今请中出断卖与杨秀炳名下承买为业, 当日凭中议定授过价银叁两二钱整,入手收回应用,其山场杉木油地风水自卖之后,任凭买主管业,卖主不得异言,如有外人异言,俱在卖主乙面承当,恐口无凭,立此断字永远存照。
外批 卖主出阴地前后二官(棺)
凭中 杨包三
代笔 赵文枝
道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油茶除作为经济作物外,其种植之地也可被看作“阴地”,不得随意进入,在《八瓢封禁碑》中就把油山加以保护管理,碑文内容如下:
为封禁地方阴地,靖地方事。缘我处对门山有油山一块,系我处阴山。若有内外人等进葬,必惊地方。是以三村人等公同合议,永远封禁,不许进葬。为此,立碑以垂不朽。[16]
除此之外,黔东南民众也会为了种植的油茶经济林不被破坏而立碑警示乡民,锦屏县彦洞就有《清代严禁盗砍焚烧践踏木植碑》,内容如下:
自示之后,如有该地方栽蓄杉、桐(油桐)、油(油茶)、蜡等树,无得任意妄行盗砍及放火焚烧、牧放牛马践踏情事。倘敢不遵,仍蹈故辙,准该乡团等指名具禀。定即提案重罚,决不姑息宽容。[17]
油茶树作为重要的经济林之一,为使其在成林过程免遭他人的随意砍伐,避免外人的非分之想,把乡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结合起来,更具威信和管理力度。茶籽成熟之后,也不可随意采摘,避免引发矛盾,造成损失,“不得进入别人的茶山、桐山收拣茶籽、桐籽,只有在大家收拣结束后,统一放假‘开捞’期间,才能进入别人的茶山、桐山寻拣剩余的茶籽、桐籽”。[18]茶籽采摘难免会有遗留,被疏忽和遗留的茶籽待茶山开放之后便可收取,光绪《黎平府志》对此也有记载:“九十月检子,始无遗藏,然亦有不能尽检者,十一月任人寻觅,名曰捞茶子,亦遗秉滞穗之意也”。[19]129黔东南当地的青年女性还可以通过“捞茶子”获得自己的一点私房钱和体己钱。茶籽是油茶树重要的收成,前面提到的种种乡规民约都是为避免在茶籽收成时引发矛盾,可以看出黔东南民众在国家参与和地方自治中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方式。
通过栽种、施肥、育木、采摘各个环节的管理,形成了一套适用于黔东南本土油茶的种植模式,使得当地茶油产量提高,为清至民国时期黔东南地区大量茶油外销提供了充足的来源。
不同加工方式,油茶树发挥其不同功用。黔东南民众种植油茶历史悠久,对于茶油的加工和食用也是丰富多样。在清至民国黔东南各县志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油茶的记载和分类,根据茶油所呈现的功用,大致可以划分为木属、花属和杂货等三类。具体见表3。
茶油是油茶树最主要的农副产品,黔东南侗族有句民间谚语说“吃油记得茶油树,吃饭记得牛功劳”,茶油是侗族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用油的重要来源。茶籽采摘之后晒干,可压榨出油,“所收茶子俱暴干俟,榨油之日研末,蒸熟用稻草包之如鼓样,置榨闲上下夹木版以木撞撞,取油每茶子三觔可得油一觔”[19]129。茶籽三斤可出油一斤,由此看见茶油出油率很高,能满足民众的日常生活需求。民国时期陈国均进入苗侗地区,看到百姓仍用茶籽榨油,“生苗的山上茶油树很多,这是他们唯一的‘油’的供给,家家都有栽种,都会榨油,榨油机是由椭圆形的木块,如石磨,将木料放在木块中央使之斜立,再加木屑用力猛槌”[20]。在动物油无法长期获取的情况下,茶油成为重要的食用油之一,因而苗侗人民种植油茶和食用茶油的历史是很悠久的。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茶油被归为杂货一类,杂货是可以进行交易买卖的物品。黔东南地区茶油产量大,除了少量用于自足外,外销是茶油最主要的出路。通过出售茶油,民众交换获取生活物资,维持生计,“古州场集,在昔各以其地所出桐茶油……之类,交易而退生计”。[21]通过清水江运出,集中于湖南,而后运往全国,“凡输出外洋及运销内地各省之茶油,均以汉口为市场,如长沙、常德所云集茶油”,[22]茶油销往全国各地,“可达之楚粤”。
茶油除食用外,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茶油能抵抗紫外线,缓解皮肤衰老,美容美发,因此在“中药配方中常以茶油调制各种药膏、药丸”。[23]黔东南民众“在清代以来民间就培育油茶林,茶油可供人食用,苗族侗族妇女还作发式用油”[24]。民国《麻江县志》记载“作妇女膏沐”[14]25。初加工为食用油,深加工为护肤品。此外,茶油还可作为工业用品,能防锈,还可作燃料,茶油成为普通百姓灯油选择之一。民国《岑巩县志》载有“又供灯烛及防锈擦发”,[25]34“仁黄可榨油,供防锈、食用、燃料”,[26]12“或供防锈食用油料”。[14]25可以看出,茶油在民众生活中除了食用和买卖外,还可用于润肤护发,灯油防锈,有诸多用处。
表3 清至民国时期黔东南地区油茶分类表②
茶饼也叫茶枯,是压榨茶油之后剩下的渣滓。这些渣滓可肥田,可烧火,光绪《黎平府志》中记载:“其油巴可以肥田,可以作薪烧后,亦可作炭,皆农家之利”。[19]129茶饼是农人眼中优等的有机肥。旧时没有肥料,民众提升农田肥力的方法只有把草木灰撒入土中。茶饼作为茶油加工之后的渣滓,里面含有的有机肥和微生物便是最好的肥料,但由于茶饼分解速度较慢,只能用作基肥,追肥功效不大。
除了可以作为燃料和肥料来使用外,茶枯还可以去除污垢,洗涤衣物,“亦有其渣,可以浣衣去垢,故闺阁中以此油加香料蒸熟泽发,则发黑而不腻脂”。[27]茶籽榨油后剩下的渣滓含皂素,黔东南民众很早就发现茶枯该功用,用茶枯洗头能使头发又黑又顺,减少损伤。地方志中也有关于茶枯的记载,民国《八寨县志稿》中有“糟粕供洗濯或粪料”[26]12,《麻江县志》记载“槽柏曰茶枯供洗濯”[14]25。茶枯粉较强的清洁能力使其在黔东南民众生活中作用不可忽略。直至今天,由于洗发素中蕴含的大量化学物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还保存着用茶枯清洗衣物和头发的传统。此外茶枯中蕴含碱性成份,可以用做毒药。将茶枯和石灰水混合一起,毒性明显,因此农人可用此来杀虫防害。茶枯对鱼有巨大的杀伤力,因而“可投河中以毒鱼”。[25]34
茶壳是活性炭的主要来源,“茶油果壳是制造活性炭的原料”,[28]“果壳可提制单宁、烧碱和生产活性炭”。[29]35活性炭在工业上用途很广,可净水、净化空气、除异味等,是去除甲醛的最佳选择。
茶油树又名山茶,茶花花蕊饱满,油茶花花色一般为白色,而变种之后的山茶花呈红色,颜色艳丽,多姿多彩,成为最佳的观赏美景。“变种者色鲜红大,如盂如盌,不实只供园林庭盆之赏玩”,[26]12“花红者,惟植玩赏”,[14]25因而油茶除了可制成茶油食用之外,还可作为盆景进行观赏,使人愉悦。
此外茶油树树干质地坚韧,纹理紧密,成为木材加工的原料之一。其木质优良,成为扁担和雕刻原料的最佳选择,“(油茶)木材坚硬,结构致密,宜作器具柄、家具及雕刻工艺品”,[29]35“木质坚致用制扁担及一切重器佳”。[25]34扁担是黔东南民众运输重物的重要工具,如果承受不住两端的重物便会断裂,因此对于材料选择十分严苛。此外黔东南地区有一民族体育活动,名为“打格螺”,用木材削成圆锥形然后用鞭子抽打,使其快速旋转,因此“格螺”用料选择能经受住鞭打者。因此,“格螺的制作,取茶油树、青岗、金鸡木等硬质树”。[30]油茶木在黔东南民众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历史悠久的油茶种植对当地民众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影响,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丰富了黔东南地区民众的饮食文化结构。在重大节日或者场合时,打油茶成为欢迎客人的重要表达方式。当有重要客人到来之时,一定要喝上三碗油茶,俗称“三道茶”,这是侗族人民表示欢迎的一种方式,谚语曰“三碗不见外”,三碗油茶之后,你就被侗族人民所接纳认可了。油茶制作需要将茶油烧热,然后放入晒干的糯米粒炸成“米花”,浇上油茶汤便制作完成。此外在苗乡侗寨的婚俗中有“一碗油茶定亲疏”之说法,男方父母说亲时,女方油茶的冷热代表了女方父母的态度,热油茶代表了好事将近,冷油茶则暗示着女方父母对男方不满意,因此油茶也蕴含了某种信息的传达,这便是侗族人民独特的油茶文化习俗。
此外,油茶树也与当地男女青年约会定情紧密相关。侗族男女都喜欢唱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青年男女在以歌定情时,油茶充当了乐器的功用,“上山吃茶苞是青年男女一种社交活动方式。玩山时,小伙子喜欢吹茶油树叶子伴歌,吹技熟练者能在伴奏中吹出三四部自然和声”,[31]男青年用油茶叶向自己心爱的姑娘吹出独特的求爱曲。有情歌唱道:“高山木叶堆摞堆,哥妹采来细细吹;小小木叶通情意,吹响木叶不请媒”,[32]用茶叶吹奏情歌成为侗族青年男女之间沟通的特殊方式。
黔东南油茶种植成为当地的招牌之一,不仅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保护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油茶树为常绿植物,根系发达,在黔东南地区适宜范围广,既能够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又能绿化荒山,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一体的优良树种。“人工混交林支持了多种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保持林地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增加了地表草木覆盖率,从而降低直接降水对地表的冲刷,不至于造成人为的生态灾变,使当地生态系统结构得以维持”。[3]49由于黔东南地区杉木蕴藏的丰厚经济价值,大量的砍伐导致生态遭到破坏,植被物种多样性减少,油茶种植与保护技术提高为恢复生态系统的多样化提供了支撑。
在油茶的人工种植过程中,黔东南地区民众找到了与当地相适应的本土种植方法,保证了茶油的供给。清至民国时期,茶油的进出口贸易对黔东南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在生产过程中,不同加工方式之下的茶油产物各有其用处,对黔东南民众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这对茶油的当代价值开发有重要启示作用。黔东南作为重要的油茶原产地之一,其油茶种植技术与方法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清至民国时期黔东南地区油茶生产技术的改良,为当地百姓种植油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今天同样适用,对当今的黔东南油茶种植、油茶老化和油茶管理等问题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① 本表根据杜文铎《黔南识略·黔南职方纪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整理而成。
② 本表主要根据《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巴蜀书社2006年版)整理而成。
[1]马国君.清至民国沅江流域油桐业拓展与本土知识关联性研究[J].中国农史,2019(5).
[2]张明泽,吴良茹,姚玉仙.油茶在少数民族婚俗中的传承——以贵州黎平侗族油茶文化为例[J].农业考古,2019(5).
[3] 徐晓光.油茶的家族种植与相关诉讼研究——清水江林业契约文书的侧面解读[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3).
[4] 赵维臣.中国土特名产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56.
[5] 黎平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黎平府志:下[M].点校本.北京:方志出版社,2013:1356.
[6] 从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从江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226.
[7] 贵州省档案馆,黔东南州档案馆,黎平县档案馆.清水江文书:黎平卷第三辑第14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9.
[8]严奇岩.贵州民族史论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97.
[9] 马成广.中国土特产大全:下[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1022.
[10] 贵州省榕江县林业志编纂组.榕江县林业志(1662-2010)[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
[11]徐晓光.清水江流域传统林业规则的生态人类学解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80.
[12] 马国君.清水江流域人工营林育苗法类型及其影响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2.
[13]贺桂先,等.油茶的生长特性及其功能价值[J].江西林业科技,2007(4):40.
[14]熊继飞,等.麻江县志[M].1937年铅印本.
[15] 贵州省档案馆,黔东南州档案馆,黎平县档案馆.清水江文书:黎平卷第三辑第12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9:21.
[16] 王宗勋,杨秀庭.锦屏林业碑文选辑[M].锦屏地方志办公室(内部印刷),2005:10.
[17] 安成祥.石上历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有限公司,2015:44.
[18] 天柱县政协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编纂委员会.天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18.
[19] 俞渭,陈瑜.黎平府志[M].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20]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民国贵州文献大系:第1辑下[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110.
[21] 余泽春,余嵩庆.古州厅志[M].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18.
[22] 陈嵘.造林学各论[M].1933:454.
[23] 锦屏县启蒙镇志编纂委员会.启蒙镇志[M].2013:78.
[24]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188.
[25] 蔡仁辉.岑巩县志:物产志[M].贵州省图书馆复制油印本,1966.
[26] 王世鑫,等.八寨县志稿:物产[M].1932年铅印本.
[27] 王士雄.潜斋医话[M].1933:96.
[28] 《贵州森林》编辑委员会.贵州森林[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506.
[29] 黎平县林业局.黎平县林业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30] 茅坪镇志编纂委员会.茅坪镇志[M].2012:297.
[31]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中华文化通志第3典民族文化:侗、水、毛南、仫佬、黎族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0.
[32] 刘柯.贵州少数民族风情[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446.
The Cultivation and Function of Camellia Oleifera in Southeast Guizhou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BAN Juan
( School of History and Ethnic Cultur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0, Guizhou, China )
In the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output and sales of camellia oil in southeast Guizhou accounted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in China. Camellia oil has a variety of uses and contains rich economic value. Through the existing Qingshuijiang documents and local Chronicles, we can review a lot of records about camellia oil, which can sort out the reasons and scale of camellia oil planting in southeast Guizhou at that time. Camellia oleifera is one of the main economic trees planted by people in southeast Guizhou from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By discussing the planting and function of camellia oleifera, we can find out the importance of camellia oleifera in the social life of people in southeast Guizhou at that time.
southeast Guizhou, camellia, cultivation and function
K289
A
1673-9639 (2022) 05-0094-08
2022-05-25
班 娟(1997-),女,布依族,贵州长顺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社会史。
(责任编辑 车越川)(责任校对 黎 帅)(英文编辑 田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