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教育研究30年流变——基于1992—2021年CNKI文献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2022-11-21 06:58罗燕娇
铜仁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图谱聚类劳动

罗燕娇

中国劳动教育研究30年流变——基于1992—2021年CNKI文献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罗燕娇

(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中1377篇劳动教育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以2018年为时间节点,我国劳动教育研究文献呈现爆发式增长;在研究领域内形成了较紧密的作者合作群体和突出的研究机构;结合劳动教育研究热点来看,30年来的研究趋势经历了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价值三个层面的流变,具体表现为“以人为本”的目的论转向;“分化独立”的方法论转向;“劳动即教育”的本体论转向。

劳动教育; CiteSpace; 本体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引领下,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劳动教育具有其独特的属性,即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教育本体属性[1]。我国劳动教育理论随着从雏形到体系建立,其关注倾向也在发生转变:从最初革命报国的政治倾向,逐渐演变为发展生产技术以富国的经济倾向,尔后,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开始彰显向教育本体价值的回归。近年来,劳动教育的研究热度直线攀升,国内学者的研究视角集中于劳动教育的目的、功能、演变历程与价值等方面。然而,该领域现状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特别是针对不同时期巨大的关注落差中的分析,缺乏深入的探讨。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CiteSpace作为文献可视化分析的工具,对近30年的国内劳动教育研究文献进行深度比较分析。在以时间为脉络的信息图谱中,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劳动教育文献量的变化以及作者和机构信息、分析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总结研究脉络与趋势,为我国劳动教育研究发展提供参考信息。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核心合集为检索平台,以“劳动教育”为主题搜索,或以“劳动素养”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将CNKI所有收录的劳动教育文献进行获取,可检索文献的时间范围为1992—2021年。由于CNKI文献质量参差不齐,为保证文献检索的学术质量和科研水平,将检索的文献类型勾选为北大核心和CSSCI两类,总计获得文献1499篇。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相关性,人工删除新闻、会议报告、随感、活动记录等无效文献,得到1379篇与主题相关文献。以Ref Works格式导出到CiteSpace分析软件中进行图谱分析,通过除重和数据转换,得到有效数据1377条,以最终的数据绘制出科学知识图谱。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CiteSpace 5.8R3分析工具进行文献量化分析。CiteSpace是一款基于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和共引分析理论(co-ciation)的信息可视化软件[2]。该软件的优势在于对文献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以厘清特定研究领域的演变路径和研究热点,并结合直观的知识图谱对学科演变的内在机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测。本研究以1377篇目标数据源为分析对象,以N为节点,对文献作者(Author)、发文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进行可视化分析,获得劳动教育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突变、聚类和时间线性图谱,探析其研究热点分布和变化趋势,形成对国内近三十年劳动教育研究发展的认知。

二、劳动教育研究发展概览

(一)文献年分布趋势分析

根据文献年分布特征可以直接观测到劳动教育研究热度的变化。将1377条文献数据从CNKI数据库中以自定义格式导出,利用Excel以“Year-年”为值转换为数据透视图,得到1992年到2021年间劳动教育文献数量时间分布情况图(图1),根据发文量可直接观测本研究领域的受关注度情况。

图1 1992—2021年我国劳动教育研究发文数量年度分布

图1显示,我国近30年劳动教育研究整体呈现出持续增长的特点,年发文量起伏较大。1992—2015年发文数量较少,都在50以下,年均发文20篇左右,发文频率较低,整体发文量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没有出现大幅度的起伏变化。2015—2017年发文量出现小幅度的上升趋势,究其背景是教育部于2015年7月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具体人才培养上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方向,由此掀起了对劳动教育新一轮的关注热潮[3]。2018年后,劳动教育研究领域发文数量直线攀升,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特点。发文数量在2021年达到383篇的高峰,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快,波动幅度大的特点,表明该时期我国劳动教育的研究受到了空前重视。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劳动精神要在学生中去传承发扬,要在谆谆教导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懂得劳动至高、至美的道理,才能想劳动、爱劳动、创造性劳动[4]。2021年8月,《教育法》明文规定,要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不可孤立、片面地看待“五育”,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劳育”作为五育之一的位置。在这一背景下,该时期劳动教育发文量出现的爆发式增长,也印证了“劳动教育”其地位与价值正被社会所认同与弘扬。

(二)文献作者群体分析

文献作者主要指文章第一署名作者,对发文作者进行共现分析,可以了解我国劳动教育研究领域近30年高产出作者和研究方向。通过对该领域内的核心作者群及其合作关系进行网络图谱分析,能探测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热点领域。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1377条数据选择节点类型(Node Types)为作者(Author)的可视化图谱分析,选取发文量前7名的作者得到1992—2021年我国劳动教育研究领域中的高频发文作者和高被引用文献(表1)。

据表1所示,刘向兵(14篇)、顾建军(10篇)、李珂(10篇)、檀传宝(9篇)、曲霞(8篇)、赵荣辉(7篇)、徐海娇(6篇)等是国内该领域发文量较多的作者。其中,檀传宝发表的《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被引频次最高,达448次,该文主要对劳动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以期厘清该理念的基本内涵和特征[5]。曲霞和刘向兵合作创作的《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一文共被引193次,该文主要聚焦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目标、任务、实施和保障体系的构建及各体系有机融合[6]。李珂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1949年以来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历史演变与省思》将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历史演变进行划分,并对劳动教育的理念导向和实践样态进行区分和概述[7]。徐海娇发表的《劳动教育的价值危机及其出路探析》被引134次,主要关注劳动教育实践场域被弱化、内在价值发生畸变,强调劳动教育在实践上要回归自然、解放身体、积极体验,以促进学术精神得到成长[8]。

进一步分析作者合作情况,借助CiteSpace对劳动教育领域的发文作者合作情况进行共现分析,得到作者合作共现图谱(图2)。其中“N=596,E=239”这两项数据,“N”代表作者出现的位置节点,节点越大表示作者发表论文的数量越多,在数据中出现的频率越高;“E”代表节点之间的连线,线段的粗细表示作者之间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线段越粗则表示合作关系越密切。结合表1高频作者和图2中作者节点以及连线的结果来看,劳动教育研究领域已形成了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刘向兵、李珂,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南京师范大学顾建军等为核心的学术团队群。在作者合作网络图谱中存在两个区域呈现合作关系密切,第一个合作区域以李珂、刘向兵、曲霞、孙振东、位涛、赵明霏、卢晓东和柳友荣等人形成学术团队群,其研究合作主要集中于对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历史研究。如李珂和刘向兵在《深刻理解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与现实针对性》和《论当代大学生劳动情怀的培养》中存在合作关系,刘向兵和曲霞在党史百年历程中的劳动教育功能和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化建构的研究中产生合作关系。第二个合作区域以林琳、李水明、冯文艇、于秋、周金鹏、党卫民、杨磊、吴子俊、丁鸿、林勇强、周天航、张美燕为作者群,该作者群与上述作者不同,他们的研究主要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等关联学科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图2 作者合作共现图谱

(三)发文机构分析

对研究机构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能够了解到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在各地域的分布情况,以及各机构间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在CiteSpace操作界面,选择节点类型为机构(Institution)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研究机构共现图谱(图3),机构名字的字号越大,表明该机构在数据中出现的频率越高。根据左上角的描述中的“N=473,E=0”,“E”表示机构间的合作关系,可以看出各个机构间合作关系较薄弱,呈现出独立研究、各自为战的样态。从合作图谱中可以看出:首先,各机构之间的合作受制于地理限制和物理阻碍,研究机构基本上隶属于不同的城市,而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也没有合作关系,同一所学校中的不同学院存在合作关系。其次,各机构学科属性差别较大,有人文社会科学也有自然科学。

为进一步展现核心研究机构,本文将CNKI相关数据绘制了表2,列出了本研究领域科研机构发文量排名前十的机构。进一步分析发现,劳动教育成果的发文机构主要以高校为主,以师范院校为主导,该领域研究力量较强的机构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63篇)、华东师范大学(51篇)、西南大学(43篇)、中国劳动关系学院(35篇)、南京师范大学(29篇)、东北师范大学(26篇)、陕西师范大学(15篇)。在这几所高校中,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都是科研能力极强的机构,发文较多属于正常情况。但其中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并不是传统的研究型单位,却能在劳动教育领域出现高质量、高产的科研成果,值得相关单位学习。

图3 发文机构共现图谱

表2 1992—2021年我国劳动教育研究领域排名前10机构

三、劳动教育研究热点分析

(一)高频关键词分析

高频关键词是指某研究领域中相关文献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能够观测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信息,结合关键词突变分析可进一步探明该研究领域演化阶段的划分界限[9]。借助CiteSpace软件,对1377条符合条件的文献数据进行关键词词频统计,将操作界面的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择为关键词(Keyword),时间切片选择1,阈值设为50,在修建算法一栏中勾选“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选项,可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图4)。以年为单位导入时间轴,利用CiteSpace的自带功能Burstness,完成参数设置后可得到高频关键词突变图谱(图5)。

在图4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左上角一项数据显示“N=610,E=891”,代表有610个节点,891条连线,节点越大代表出现的频次越高,连线越多则表示相互间的关系越紧密。如图4中出现的劳动教育、劳动、教劳结合、生产劳动、新时代、立德树人、劳动精神等关键词的字号和节点较大,连线也呈现错综复杂的特点,这表明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最高,受到的关注度也最高。但图4中还出现了其他字号相对较小的关键词,如劳动观、中小学、大学生、五育并举等,这些字号较小的关键词相互之间具有多维联系,整体呈现状态较为复杂。其次,结合图5关键词突变图谱中关键词词频的年度分布情况,以时间序列为准,利用突变点对不同引用频次的关键词发生突变的起止时间进行观测,可得到关键词在时间线上的划分界限。本研究结合聚类方法,对被引频次最多的16个关键词词频的突变情况进行分析。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2018年这个时间节点存在明显的阶段特征,1992年到2018年期间,热点关键词主要有生产劳动、教劳结合、专业教育、学校体育等,而在2018年后的热点关键词开始出现了新一阶段的内容特征,主要涉及立德树人、新时代、劳动精神和五育并举等。结合劳动教育研究发文数量在2018年前后呈现的井喷式增长特征(见图1),我们可以将2018年作为劳动教育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以2018年为轴,对其前后两个时间段的劳动教育研究进行比较分析。

图4 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5 关键词突变图谱

为更深入厘清各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对它们进行深入剖析。结合发文量曲线图(图1)和关键词突变图(图5),1992—2021年劳动教育研究态势在2018年前后产生明显的变化。针对该特殊性,本文以1992—2017年和2018—2021年为两个时间段,对高频关键词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将这些关键词按频次和中心性从高到低进行排名,剔除中心性为0的不相关数据,分别选取出现频次最高的前十五个关键词得到2018年前后我国劳动教育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对比表(表3)。为使数据对比更为清晰,表3由左表1992—2017年高频关键词信息和右表2018—2021年高频关键词信息构成对比分析表。关键词的频次是指数据中含有该关键词文献的份数,通过关键词频次的高低能够探测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信息。其中,关键词的中心性(Centraliy)反映的是该节点在网络结构中的核心程度,中心性越强则该节点对信息流动产生的媒介和传递作用越明显。因此本文主要从关键词频次的高低和中心性的强弱来看我国劳动教育的研究特点。

首先,从表中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来看,除“劳动教育”为检索词外,左表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生产劳动”,达34次,其次是“陶行知”“五育融合”“黄炎培”等,出现的频次都在20次以上。右表中“立德树人”出现了36次,其次是“高校”“中小学”“劳动精神”“劳动素养”“五育并举”和“劳动观”等,出现频次在20次以上。另一方面,从表格中关键词中心性的强弱来看,同样排除“劳动教育”为检索关键词外,左表中中心性较高的有“劳动技能”,中心性为0.09,其次是“生产劳动”中心性为0.07,仅次于“劳动技能”。另外,“素质教育”“受教育者”和“劳动模范”的中心性也较高。右表中关键词中心性较高的有“中小学”,中心性为0.07,其次为“职业教育”“劳动精神”和“劳动观”等,中心性都在0.05上下。可以明显看出,除“劳动教育”一直作为关键节点存在外,左右表格中的各项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中心性数值虽相近,但是内容上却具有明显的差异,可见以2018年为时间节点,我国劳动教育的研究方向显示出较大的变化。

其中有几组关键词值得关注:其一,左表格中出现中心性较高的“劳动技能”,而在右表格中则对应有“劳动素养”,两者反映了在劳动教育目的中的不同研究倾向。其二,左表格中出现频次较高的“五育融合”,而在右表格中出现了对应的“五育并举”关键词频数同样不低,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反映出劳动教育研究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体系中的相互关系与价值变化。其三,左表格中呈现的较高中心性关键词“受教育者”,在右表格中,分化为了“高校”“中小学”“大学生”“职业教育”等各级各类学校为对象的关键词,这种变化体现出劳动教育研究对象的进一步细化与深化。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分析,我们对30年间劳动教育研究热点形成了初步的把握,而后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可以更为清晰与系统地探明各关键词构成的研究视域的发展情况。

表3 我国劳动教育高频关键词对比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主要用于反映某研究领域的主题结构,是对该领域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的科学手段[10]。聚类图谱侧重于体现聚类间的结构特征,突出关键节点及重要连接,结合聚类图中的相关关键词数据能够分析得出核心研究圈有关劳动教育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提高总结研究领域的精确度,本文借助CiteSpace的关键词聚类(Find Clusters)功能,对2018年前后的热点关键词进行分别汇总,形成聚类,得到1992—2017年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图6)和2018—2021年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图7)。

CiteSpace依据网络结构和聚类的清晰度,提供了聚类值(Q值,Modularity Q)和平均轮廓值(S值,Mean Silhouette)两个指标,当Q值>0.3时,聚类结构就是显著的;当S值达到0.7时,则表示聚类结果越紧密[11]。图6左上角的数据显示Q值=0.8014,S值=0.9312,图7左上角数据显示Q值=0.6918,S值=0.8971,因此两个聚类图谱的聚类结构都呈现出十分显著的特点。其次,通过“Cluster”中的“Convex Hull:Show/Hide”功能将聚类以图形形态展示,通过调整图形颜色可直观反映不同聚类的轮廓和形态,进一步看出劳动教育研究领域中各类研究方向的组合情况。在图6中呈现五大聚类,分别是生产劳动、素质教育、家务劳动、劳动价值和劳动模范;图7中呈现六大聚类,分别是体验课程、五育并举、路径、劳动素养、劳动观和高校。下一步,在CiteSpace中聚类算法选取为“LSI”,将图6和图7中各聚类分别按文献量数值依次递减,在得到的数据中汇总形成1992—2021年劳动教育主要聚类关键词信息表(表4)。其中,各项关键词聚类的文献量表示该研究领域热度的高低,聚类的轮廓值S则代表聚类内相似度的高低。在图6和图7呈现出的聚类中S值都>0.8,代表了极高的相似性,这些聚类在我国劳动教育研究领域中,成为了重要的热点研究内容。

图6 1992—2017年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图7 2018—2021年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对聚类表进行分析可发现,1992—2017年关键词聚类副表(图6)有五个代表性的聚类:一是家务劳动,S值为0.882,文献量为44,其中子聚类包含:公益劳动、劳动技能、劳动过程等;二是生产劳动,S值为0.841,文献量为27,其中子聚类包含:社会主义、教劳结合、综合技术教育等;三是素质教育,S值为0.957,文献量为24,其中子聚类包含:以劳促体、以劳辅德、以劳育美等;四是劳动价值,S值为0.995,文献量为15,其中子聚类包括:受教育者、生源市场、劳务市场等。五是劳动模范,文献量为14,但S值达到了1,其中的子聚类包括:陈永贵、王进喜、雷锋精神等。在另一边,2018—2021年关键词聚类副表(图7)也汇总出五个代表性的聚类:一是实践路径,S值为0.875,文献量为56,其中子聚类包括:人才培养、理论发展、知识图谱等。二是职业体验,S值为0.825,文献量为35,其中子聚类包括:中小学、职业院校、劳动素养等。三为五育并举,S值为0.871,文献量为23,其中子聚类包括: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等。四为高校,S值为0.865,文献量为23,其中子聚类包括:高职院校、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等。五为劳动观,S值为0.871,文献量为17,其中子聚类包括:劳动精神、劳动素质、劳动幸福等。以上两表的数据对比,可直观地反映出以18年为时间节点,前后的研究视域呈现出既有承接关系,又有鲜明变化发展的样态。

在表4数据的基础上,对2018年前后两组聚类中各项关键词的节点、频次和连线关系进行整理分析,可将劳动教育的各研究视域按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价值分为三大部类。

在研究目的上,左表呈现研究侧重于以促进劳动为目的;右表呈现研究侧重于以培养人为目的。从高频关键词和关键词聚类信息中可看出,1992—2017年间的劳动教育研究关注“生产劳动”“劳动技能”“劳动价值”等具体的劳动活动及其对经济、政治的作用。2018—2021年间的劳动教育研究关注“立德树人”“劳动素养”“劳动体验”等劳动教育,对培养人的本身目的与人的发展的考量。

在研究对象上,左表呈现研究侧重于以教育者为研究对象;右表呈现研究侧重于以受教育者自身为研究对象。从高频关键词和关键词聚类信息中可看出,1992—2017年间的劳动教育研究关注劳动模范、教师代表及教育家,对受教育者的关注停留在笼统的整体考察。2018—2021年间的劳动教育研究对受教育者的考察明显地分化为了“高校”“中小学”“职业院校”等各级各类具体教育机构,体现出对受教育者主体的深入研究。

在研究价值上,左表呈现研究侧重“用劳动促进教育”的工具价值;右表呈现研究侧重“劳动本身即教育”的本体价值。从高频关键词和关键词聚类信息中可看出,1992—2017年间的研究强调“以劳促体”“以劳辅德”“以劳育美”,通过劳动实现“素质教育”。把劳动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手段,忽视了劳动本体的教育价值。2018—2021年间的研究开始提出“劳动精神”“劳动观”,真正把劳动作为教育本身的一部分,发掘劳动自身的育人价值。这些变化,反映了对劳动教育的研究从工具主义向本体主义的价值回归。

表4 1992—2021年劳动教育主要聚类关键词信息表

四、劳动教育研究趋势分析

时间线视图分析能够对研究领域演变历程和研究热点进行直接观测。关键词时间线图核心在于表达聚类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其他聚类中文献的历史脉络,将同一类聚类于相同水平线附近,能够直观高效地展现聚类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聚类之间的相关性和相互性都能显现于时间视图之上。本文对高频关键词进行时间线性分析,通过CiteSpace自带的Layout功能,选择视图类型为Timezone View,得到关键词时间线性图谱(图8)。

图8 关键词时间线性图谱

从关键词时间线性图谱中可直观看出,劳动教育30年来的研究热点词呈现两头集中、中间平缓的发展样态。具体来看:首先,从CNKI数据库有记录的1992年数据起步,劳动教育热点词出现第一个爆发期。在这个时间节点相继出现“劳动教育”“生产劳动”“劳动技能”“五育融合”等劳动教育研究高频关键词,它们与之后的各类关键词联系密切,为30年来的劳动教育研究奠定基础。随后,在1995—2017年间,劳动教育研究进入平稳发展期。这一阶段主要是对以往出现的关键词进一步深入研究,期间也不乏出现“素质教育”“德育”“职业教育”等劳动教育研究领域内的新热点词。而在2018年,劳动教育研究进入第二个热点词爆发期。在这个时间节点,先后涌现了“新时代”“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核心素养”等大量劳动教育研究新兴热点词。与此同时,劳动教育领域的研究文献数量也呈现井喷式增长。直至今日,我们仍身处在这场劳动教育研究浪潮之中,虽然这其中新兴的研究热点纷繁复杂,但其趋势却逐渐明朗。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突现、聚类和时间线性图谱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劳动教育研究的三大趋势。

(一)“以人为本”的目的论转向

传统的劳动教育研究重视发挥劳动在培养人上的工具性优势,却使“劳动”与“人”相割裂,将劳动置于人之外而考虑其作用。然而,在目的论视角下的“劳动”并不是人之存在的外在形式,而是人之存在与发展的缘起与归宿,这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下“劳动起源说”的哲学合理解释。随着劳动教育元研究的深入发展,学者开始将劳动规律纳入人的发展规律之中,把劳动视为人的身心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将劳动过程中人的身心变化作为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开始探索劳动教育活动中的生理学与心理学规律,从人的具身发展之中,探寻劳动教育目的与作用的研究逐渐兴起。可见,研究的视角开始从“劳动生产”的发展与“劳动技能”的训练回归至提升“劳动素养”与发掘“育人价值”,把劳动教育的最高目的置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核心内涵之中。这种发展趋势的变化,体现了从研究劳动以培养人的机械论视角,转向将劳动置于人的发展的最高目的之中的目的论视角。这不仅反映了劳动教育研究目的向“人”的转变,更彰显“以人为本”的劳动教育价值回归。

(二)“分化独立”的方法论转向

劳动教育研究同样遵循教育研究领域的规律,呈现出从借鉴引用到探索创新的发展趋势。从研究热点词的变化可以看出,传统的劳动教育研究倾向于从“劳动模范”“优秀教育者”以及各教育家的思想与实践中寻找劳动教育的观点。而随着劳动教育理论体系的逐步丰富完善,研究的对象更多地落脚在具体的受教育者自身,“高校”“职业院校”“中小学”等关键词开始成为热点。研究者们广泛下沉至劳动教育实践的一线,从细微的教育现象中发掘具体的研究问题。这不难得出,研究对象的不断分化与细化,既反映了劳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更能看到“劳动教育”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巨大价值。这种变化,印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五育融合”的一元化发展到“五育并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德、智、体、美、劳五育相互紧密联系,却又保持相对独立;彼此相互促进支持,却又秉承“并举精神”。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再只是德、智、体、美的调和剂,而具备着独特的目的、内容和价值,这将随着研究领域的继续分化与深入进一步得以彰显。

(三)“劳动即教育”的本体论转向

劳动教育其本身的价值讨论,同样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可以总结为:用劳动促进教育的“工具主义”转向劳动本身即教育的“本体主义”。在传统的劳动教育研究常出现“以劳促体”“以劳辅德”“以劳育美”等观点,强调“教劳结合”,实际上是将劳动与教育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把劳动作为促进教育的工具,忽视了教育的本源即是从人类的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忽视了“劳动”其独立的教育属性,这实际上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义旨。随着劳动教育在五育理论之中地位的正式确立,其研究热点展现出“劳动精神”“劳动观”等劳动教育的本体价值旨归。将劳动其本身视为教育,是劳动与培养人的活动二者实为一体两面的体现。劳动并不能仅仅被看做培养人的手段之一,其本身即蕴含着培养人的目的、内容与途径,具备着培养人的完整过程。因此,对于劳动教育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其工具性价值,而更看重劳动作为教育本身的价值。劳动教育从“工具”向“本体”的研究价值回归,是将劳动发展置于人的发展之中的考量,是对劳动教育本体价值的弘扬。

五、结语

劳动教育研究在30年来呈现的热点与趋势变化,反映出劳动教育本体教育属性的彰显及其本体教育价值的回归。当下的劳动教育,不再片面强调“劳动能力”,而是重视“劳动动力”,将培养具有劳动认同和劳动情感的“人”置于核心地位。对劳动教育的研究视角,从其外在的政治经济功能和工具性价值,转向关注其本体教育价值,将劳动本身视为教育的一部分。在这种趋势下,我们可以看到:劳动教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间形成相互紧密联系,却又保持相对独立;相互促进支持,却不分先后主次的“并举”关系。这种“并举”关系,区别于传统的“融合”关系,更强调多元化发展,使五育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颜料混合,而是色彩的交相辉映,共同绘成一幅人的全面发展的缤纷画卷。

[1] 刘向兵,曲霞.党史百年历程中劳动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J].教育研究,2021(10):4-10.

[2]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2-25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15-07-24)[2021-10-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507/t20150731_197068.html.

[4] 新华社.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21-10-01]. 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5] 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2):73-77.

[6] 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7] 李珂,曲霞.1949年以来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历史演变与省思[J].教育学报,2018(5):63-72.

[8] 徐海娇.劳动教育的价值危机及其出路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0):22-28.

[9] 侯剑华,胡志刚.CiteSpace软件应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情报,2013(4):99-103.

[10] 陈彪,徐娜.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分析——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1(12):25-30.

[11]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2-253.

30 Years of Labor Education Research: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NKI Documents From 1992-2021

LUO Yanjiao

( College of Educatio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Guizhou, China )

CiteSpace software was used to visually analyze 1377 labor education research papers in CNKI. It was found that with 2018 as the time point, the research on labor education has showed explosive growth.In the research field, it has formed a relatively close cooperation group of authors and prominent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hot spots of labor education research, the research trend in the past 30 years has experienced three levels of changes: research purpose, research object and research value,which are embodied in the "people-oriented" purposive shift; "differentiation and independence" methodological shift; and in the "labor is education" ontological shift.

labor education, CiteSpace, intrinsic value

G40-015

A

1673-9639 (2022) 05-0044-12

发文机构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引用次数 14刘向兵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193 10顾建军南京师范大学刍议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设计76 10李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1949年以来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历史演变与省思150 9檀传宝北京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448 8曲霞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193 7赵荣辉内蒙古师范大学异化与回归:反思劳动教育的存在状况47 6徐海娇东北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危机及其出路探析134

2022-04-25

2020年贵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贵州教育精准扶贫经验与模式研究”(2020B170)。

罗燕娇(1997-),女,贵州遵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责任编辑 陈昌芸)(责任校对 王立平)(英文编辑 田兴斌)

猜你喜欢
图谱聚类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绘一张成长图谱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热爱劳动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