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静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吉杰小学 甘肃 兰州 730070)
众所周知,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教育在我国国内有着十分悠久和辉煌的历史,诸如“不学礼,无以立”等传统的礼仪观念早已深入每个炎黄子孙的内心,成为了全体国民的共识。而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礼仪在现代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而为了强化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已然成为我国各个阶段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优化和创新礼仪教育的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并逐步培养出他们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已经成为了当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十分关心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和老师在提倡的教育工作中,结合小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以主题班会的教育模式来开展相关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从而促进小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项长久的事业,要想取得优异的教育成果,首先我们应对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做一个全面且正确的认知。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因此保证学生能够健康、全面的成长是所有学校和老师开展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重点。我们所说的健康,不仅指的是让学生具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同时也要培养出他们健康的心理、高尚的品质,使其拥有较好的文明礼仪素养,因而可以说小学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小学教育当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1.1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类社会得以不断井然有序向前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人类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规矩和规范,在各个方面对人类的行为进行着约束,保持着人与人之间的平衡关系,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则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力。但对于人类而言,文明礼仪类的行为规范是需要后天不断的经过培养和练习才能够获得的,是需要人们结合时代发展的具体需求来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进行教育培养的,并最终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行为规范,而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和未来,理应对文明的行为规范有详细的理解,并积极接受教育,这必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2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个人品质的外化。社会阅历告诉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通常我们可以观察他的行为规范而非其说辞。西方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们只有做公证的事情,最终才能够成为一个公正的人;我们只有懂得节制,才能成为一个节制的人;只有勇敢表现自己,才能够最终成为一个勇敢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人的行为是衡量其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外在标准,而对小学生开展文明礼仪养成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其良好的个人习惯,因而也可以说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属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在当下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践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需求。
1.3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终身教育。纵观人的一生,其是一个不断演变和进化的过程,在人类从自然人向着社会人过渡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教育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而在这其中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相关概念,发展至今天,在我国教育界普遍认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应从小学生开始抓起,从青少年时期就为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期懂得文明礼仪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道理,并知晓这么做的原因,从而帮助他们在日后能够顺利融入社会,并且在其进入到社会中之后,仍需继续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断强化其文明礼仪培养的成果,从而使得他们能够获取健全的人格,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1 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推行,人们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进而摒弃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转而更加注重对于人性的培养,以便推动学生全方位的进步和发展。因而在现代社会中,学校不仅要教书,传授学生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育人,注重对学生人性的培养和文明礼仪的教育。因为一个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却存在着人格缺陷的学生,其专业水平越高,对于社会来讲,其潜在的危险性就越大,比如前几年的复旦投毒案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因而道德教育、人性养成在人性中所起到的作用再一次被人们重视起来,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也成为了我国德育教育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要培养出学生专业的知识和健康的体魄,同时也要培养出他们健全的人格和文明的礼仪,以提高他们对这个社会的适应能力。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应一方面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学业水平的教育培养,另一方面也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身心健康。将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当作是一项长久的教育工作来对待,不仅要注重当下教育,更应放眼未来,将其逐步培养成学生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良好习惯,当作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良好态度,使得学生在日后的学生生涯中,仍然能够从文明礼仪当中受益,逐步的成长为兼具专业知识和良好修养的人才。
2.2 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具体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班会作为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的一种手段,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老师在利用班会开展相关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时,应科学、合理的选择班会的模式和内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小学生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个人习惯,锻炼着让他们自己来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并最终建立起一个高尚且完整的人格。众所周知,需求是行为的基础,只有具有了一定的需求,人才会付诸具体的行动。再加上小学生的年龄尚小,心理发育尚不完全,渴望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和尊重,因而老师在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应做到时刻以学生为中心,更多的关注小学生们内心的真实需求,及时给予他们肯定和赞扬,从而帮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此外,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还应从小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出发,针对学生个性和自身形象的不同来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满足小学生们的多元化需求。将教室、校园和家庭作为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多方联动来让小学生们知晓相关的课堂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教会他们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方式,准确把握住学生对于培养良好文明礼仪的需求,进而逐渐使得他们接受文明礼仪的规范,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3.1 以家庭礼仪教育为后盾。对于文明礼仪教育来讲,其不仅仅是简单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关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是一种个人的道德修养。小学生从幼儿时期开始,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父母,因而可以说家庭是小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对他们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蒙教育影响。在日常的生活中,家庭教育通过耳濡墨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塑造出了小学生们最初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在这其中有好的一面也会有坏的一面,这些都会在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对其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对小学生开展文明伊利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家庭礼仪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文明利益养成教育开展的基础和后盾。
3.2 以小学生的生活为中心。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开展过程中班会内容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成败。养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出小学生们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由里而外的遵从并实际践行社会道德规范,形成一个完整且高尚的人格[1]。具体来讲,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应以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主要教育阵地,应更多的关注小学生的生活习惯、交际交往、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满足不同个性的学生对文明礼仪多层次的需求。因此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应将教室、校园、家庭等场所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关照点。注重对小学生文明课堂礼仪的培养,从而逐渐帮助他们摒弃以往的迟到早退、课上玩手机、讲话等坏习惯;注重培养小学生文明就餐方面的礼仪,从而逐渐帮助他们逐渐摆脱排队加塞、垃圾乱扔以及吃饭时间高声谈论等不良的行为习惯;注重对小学生个人卫生方面的培养,教会他们整理个人卫生、勤洗被褥以及和室友和谐相处等,从而逐渐帮助他们改变以往个人卫生脏乱差的现象;注重对小学生举止文明和言语谈吐方面文明礼仪的培养,教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价值,尝试着塑造出自我良好的个人形象,并培养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气质,从而为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将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不仅可以充分挖掘出小学生内心对于良好文明礼仪的真实需求,而且还能够在具体行动上帮助他们更快的培养出文明礼仪行为规范。
3.3 将小学生作为主题班会的主角。主题班会是开展小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最为常用且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手段,其不仅能够做到将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进行充分的融合,而且还能够帮助小学生加深对于良好个人行为规范的认知。在开展主题班会的过程中,以小学生为班会主体,就需要老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自由发挥,并担任好自己辅导的角色[2]。具体来讲,老师应尽量选取小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来作为班会的主题,并主动邀请学生参与到主题班会的方案制定以及活动组织中来,根据学生特点的不同来安排他们不同的分工,例如口才好的学生可以负责班会的组织工作、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负责班会的道具制作、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负责联络工作等等,和学生们共同来完成主题班会的相关内容,这样不仅可以给学生们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锻炼出他们的组织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出小学生们的个性,促进他们的成长。
4.1 学生主体地位未凸显。在传统的课堂主体班会之中,无论是传授专业知识还是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老师往往都是课堂教育的核心,占据着主导的位置,采取的一般也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老师将相关的知识一股脑儿传授给学生,在这其间学生并没有对课堂教学发表看法和观点的机会,也并未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小学生们对于开展主题班会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从内心有些抵触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因此这种主题班会所能够取得的效果也是差强人意。此外,由于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语言不当或者语气过于绝对和严厉,例如“禁止乱扔垃圾”、“禁止交头接耳”等等,只会让学生产生抵触的心理,而并未达到礼仪养成的真正目的。究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没有被真正的重视起来,从而导致学生对于开展主题班会的兴致不高,相应的主题班会的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
4.2 主题班会模式单一。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老师们开展主题班会最为常用的一种模式就是说课,具体来讲,在开展主题班会的过程中,老师会采用说课的形式将文明礼仪相关的理论知识来一一传授给小学生,属于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3]。由于这种教学模式的观念较为陈旧且形式单一,很容易就会导致小学生对其失去兴趣,从而产生了对主题班会的抵触心理。而另一方面,老师为了完成学校交代下来的开展文明礼仪主题班会的任务,也并未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过深入思考和调研,而是机械重复,长此以往,就会让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主题班会活动失去其开展的真正意义,而变得过于流于形式,导致班级主题班会的开展质量和效率都受到严重的影响。
4.3 对学生的肯定和表扬不够。在具体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过程中,老师还经常性忽略榜样的作用,对学生的肯定和表扬力度不够,尽管有些学生在日常的主题班会当中表现得十分优秀,但老师由于缺乏对学生经常性表扬的意识,往往表扬和肯定的话语都是一句带过,从而导致班级内其他学生也想当然地认为老师对于这种事情的重视程度不高,逐渐的他们也就失去了兴趣。因此,为了能够扭转学生们对这种事情的认识,提升老师和学生对于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老师应积极表扬表选优秀的学生,并将其看作为班级其他学生的榜样,当场向学生们分享学习经验,并将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良好个人习惯和方式进行总结和提炼,推广给班级内的所有学生,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一个良好的个人礼仪习惯。
5.1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主题班会。老师在进行班会主题内容的选择是,应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争取在主题班会的课堂之上为学生的思考和发挥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并适时发挥出自身的辅助性作用,指引学生开展独立自主的学习[4]。具体来讲,老师在制定以诚信为主题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教学方案时,应从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教学大纲出发进行具体教学方案的制定,并同时明确每期主题班会的开展主题,在此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和学生们加强沟通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多选取学生们感兴趣的主题内容来开展相关的教育工作。此外,老师开展每期主题班会之前,还应制定出本期主题班会的教育目标,这样不仅能够推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同时也能够促激发出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甚至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角色转换的方式,交由学生来进行主题班会的组织和开展工作,这样做既可以锻炼出学生组织锻炼的能力,同时也能够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示自身才华的平台,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最后,老师在开展主题班会的过程中,时刻注意应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将学生看作为主题班会上的主体,结合学生们的具体需求来进行班会主题的制定和内容的安排。做到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能够涵盖学生工作和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内容,以此来激发起学生们听讲的兴趣,并及时给予他们发表个人意见和看法的机会,充分让其意识到自己是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课堂上的主体,从而满足学生们个性化的需求。
5.2 多元化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班会主题。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尚小,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因而容易被新颖而有趣的事务所吸引。基于此,小学老师在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主题班会时,应尽量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设计出多种多样的主题班会内容,从而吸引到他们的注意力,逐渐的培养起他们对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课堂的积极性。比如老师制定出了要将社会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落到实处的教学目标,那么老师就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开展诸如以“养成教育、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活动[5]。此外,老师还应注意不应将主题班会活动定开展的形式进行固化和统一,而应该不断的变化各种形式,例如采用合唱、演讲等来表现出主题班会的具体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发起小学生参加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主题班会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锻炼出小学生们的表现力。例如:老师在进行《徐虎的故事》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采用对话的形式来展开,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帮助他们快速地掌握故事当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因此,在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主题班会教育形式是十分有必要的,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3 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老师在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还应多给予学生更多的表扬和鼓励,发现小学生们身上的闪光点,满足他们内心渴望被肯定和表扬的需求,从而逐渐塑造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例如: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课堂之上,当学生表现优秀时,老师应及时给予他鼓励和赞扬,并将其作为班级内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让他们带头来调动班级内的学习以及文明氛围,逐渐的影响和感染那些班级内的坏习惯。此外,老师还可以开展每周的班级内“文明小标兵”选举活动,充分发挥出榜样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来约束和规范小学生们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出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建设对于人们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就要从小开始培养,从小学时期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小学生们的年龄尚小,认知能力有限,但却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因此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老师在对小学生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应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开展多元化的主题班会活动,从而能够抓住小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升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德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