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演绎数学精彩课堂

2022-11-21 04:56:40黄玉清福建省泰宁县第二实验小学福建三明354400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钝角三角形创设

◎黄玉清(福建省泰宁县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三明 354400)

赞可夫曾经这样说过:“不论你花费多少时间和气力,来给学生讲解所要掌握的知识到底是什么,假如课堂中的情境教学的设计,还不能够激发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求知欲望,那么这些讲解就起不了作用,一定会导致失败.”数学知识抽象难懂,逻辑性强.为了让学生扎实地掌握这门学科,发散扩展他们的思维,教师需要借助文本中的知识及背景,把抽象深奥的问题转化成形象具体的知识内容,创造出一个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孩子们轻松愉悦地学数学,引发他们多方面的思考.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融入数学

数学来自生活,人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数学.人们通过抽象概括生活中的现象,就拥有了数学,数学与人类的日常生活紧密融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生活情境和所感兴趣的东西入手,为他们提供一种观察发现和操作运用的机会.这样学生就有时间和机会在因时因地的环境中,感受到数学就在眼前,就在周边,体验数学的奥秘及它的独特魅力.因此,在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把数学现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相融合,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让数学生活化、趣味化,贴近生活,引导学生通过教学具体情境,不断进行数学观察、体验、运算、思维,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理解数学的真正意义.学生亲身实践,真实体味教学价值,真正感受数学与现代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可以更好地接纳融入数学.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中“小小商店”一课,教师了解到学生到商店用人民币购买东西,都是由他们的父母或其他亲人陪伴,孩子只是告诉大人需要这个,需要那个,没有直接用钱与售货员交流,进行物与人民币的交换,没有亲自操作感受,体会在人民币的使用中就有数学.教师设计“小小展销会”,模拟大众商店购物.教师对同学们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没办法亲自制作,需要我们到商店去购买,用钱去交换,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自己解决.有一个叫斌斌同学去买东西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一天,街道商店里举办‘小小展销会’,班上很多同学前去逛展销会.斌斌小朋友从自己钱包里拿7元钱出去逛街购物.大概走了10分钟,他来到‘小小展销会’,眼前东西很多,人也很多.他看到柜台上有玩具手枪,心里很喜欢,售价9元.”

教师说到这里,停了一下,继续说:“斌斌这下可犯难了,钱不够,那该怎么做才好呢?”

班上的同学听到这里,想了一会儿,纷纷举手争着要发表意见.

强强说:“前面不是说,班上很多同学都去参加购物嘛,斌斌可找自己班的同学借2块钱,就可以买到自己心爱的手枪,自己班的同学应该互相帮助嘛,斌斌来上课时,还2块钱给同学.”

师:“找同学借是个办法,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有借有还,加2减2,强强说得真好!”

芸芸:“他可以多花20分钟时间,来回多跑一趟,回家取2块钱,不就可以买了吗?”

师:“回家再去拿钱也是一种好办法,还涉及行走时间、路程、速度的数学问题.”

“老师,老师,我有办法!”丁丁迫不及待说,“这钱不够,就不买手枪,不是有7元钱的小汽车吗?改变主意买一辆小汽车吧,玩枪是玩,玩车也是玩,不都一样吗?”

师:“哦,丁丁同学叫大家换个玩法,真不错!”

坐在最后一排的梦湘,没等老师说完,就笑着说:“同学们,在那里买东西,大家可以与售货员进行砍价,打打折什么的,问阿姨‘可不可以便宜一点,把它卖给我吧,做生意要薄利多销嘛,我下次再来当回头客.’”

师:“这个梦湘真厉害,很有商业头脑.是啊,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购物、行走、观察、活动,时时有数学,处处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看到这一情景,教师真为孩子们能有这样随机的想法、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而欣喜,更为孩子们独立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而鼓掌.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联系生活实际,带着数学问题走进生活,学生就会有更大的发挥余地和思维空间.

在超市,在车站,在街道,数学课扎根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起点,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日常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可以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留下实践的空间.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加深学生感性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变得尤为重要.多媒体能及时向学生提供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料,包括经常使用的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并能够进行灵活的选择与呈现.因此,多媒体运用成为课堂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它能够直观地加深学生的印象,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数学的学习方式.如今的多媒体不再是局限于传统的PPT,而是有了更多更新的发展.微课小视频就是很好的一种方式.

例如,上“圆”一课,笔者想:孩子们对于圆形并不陌生,略知一二,但不够深入,那如何让学生自己学习,进一步掌握圆的特点呢?笔者播放微课视频:让小兔子、小松鼠、猴子、狐狸四只动物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自行车竞技比赛.在起点,它们排成一列,小兔子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小松鼠的车轮是长方形的,猴子的车轮是梯形的,而狐狸的车轮是圆形的.比赛之前教师让同学们猜猜哪只动物会最快到达终点?同学们一时难以判断,捉摸不透.教师按下键说:“同学们看视频,比赛开始!选手们加油.”一路上小兔子、小松鼠、小猴子非常滑稽,不停地颠簸,看起来还有些难受.只有狐狸逍遥自在,最快到达了终点.学生看到这种情景,心里充满了困惑.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为什么狐狸最快到达了终点?”

生1:“选手要想取得胜利,不仅要靠脚使劲,更要轮子跑得快.”

教师紧接着问:“说得很好,大家从画面看谁的力气大,谁的轮子转得快?”

同学们听到这里脱口而出:“狐狸的轮子转得快,速度快!”

“对,同学们是从多媒体画面中看到的.”教师接着说,“从画面上看,这些动物都很卖劲,可为什么偏偏是狐狸的轮子转得快呢?”

生2:“小兔子、小松鼠、猴子的轮子有角会卡住,转不动.狐狸的轮子圆圆的,很会转.”

教师马上追问:“为什么狐狸的轮子圆,转得快?”

生3:“老师,我从视频画面上发现,狐狸的轮子圆圆的,它中间那个‘柱子’与地面的距离一直都是相等的,圆形轮子的车行驶起来平稳,速度快.而小兔子、小松鼠、猴子的轮子的‘柱子’与地面的距离不相等,所以转不快.”同学们一下子恍然大悟.

教师:“那么圆形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探究得出结论:“从圆点到边的任何一点都是相等的.现在的汽车的车轮要设计成圆形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通过多媒体的播放,给学生呈现一个具体形象的画面,进而产生疑问,通过学生观察,从画面中受到启发,得到结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数学探究提供了一种高效便捷的重要工具,它能够以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呈现,优化了数学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三、组织游戏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学习活力

小学生有好奇好动的天性,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及学生的学习状况组织游戏,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既能有效地调动人的感官,让手、口、脑、耳积极地参与互动,又有利于调控学生的注意力.事实证明,教师适当适机地选择灵活多变的游戏进行教学,使师生互动融为一体,使课堂生动有趣,收效明显.

例如,教师在教学前就意识到:学生按角的特点分类时,对三角形中每一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才可以判定锐角三角形,这一点往往被忽视,容易犯错.教师为了使学生对锐角三角形的概念加深印象,创设“猜角”游戏的情境,让学生课堂上进行互动.

教师:“同学们,我在讲台前拉一块布帘进行遮挡,在布帘上做了一个口子,布帘后面的讲台上放有大大小小的不同的三角形,我在布帘的口子露出三角形的一个角,请同学们一起来猜一猜它到底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好不好?”

同学们听到要做游戏,都高兴得跳起来,欢叫着:“好好好,让我们来吧!”

教师:“我第一次在布帘口露出一个大大的钝角,同学们猜猜是什么三角形?”

学生一看到是个钝角,就齐声喊了出来:“钝角三角形.”

教师:“很好,同学们猜对了.”教师把三角形给孩子们看,它有一个钝角,另外两个角是锐角.同学们露出得意的神情.

教师:“同学表现得很好,继续猜.”第二次教师在布帘口停了一下,露出一个直角.

孩子们很快做出了判断,喊了出来:“是直角三角形.”

“同学们又猜对了.”接着教师说,“我们来猜第三次.”话音刚落,这时在布帘口露出一个锐角,同学们疑惑了,可是他们借势猜是锐角三角形,却偏偏不如意,拿出一看是钝角三角形.第四次在布帘口又露出一个锐角,这次答案各不相同:有的同学猜是锐角三角形,有的同学猜是直角三角形,还有的同学猜是钝角三角形.

教学到这里,教师组织大家进行讨论,提问:“为什么在前两次,大家猜得又快又正确,而后面两次就很难猜对?同学们意见不一,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来说说.”

不一会儿,大家都跃跃欲试,说出原因.

生1:“前两次在布帘口露出的角一次是钝角,另一次是直角.我们根据三角形的要素直接就可以做出判断,露出钝角的就是钝角三角形,出现直角的就是直角三角形.”

生2:“我来接着说,后面两次露出的是锐角,有三种情况:有可能是钝角三角形,有可能是直角三角形,还有可能是锐角三角形.”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考虑得很周到,表现得很出色,对于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我们还要看另外一个角,才能判断它是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锐角三角形.”

以上教学片段,同学们经历了一猜一问,这唤醒了大家的注意与探究意识,从失败找到方法,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激发兴趣,留下印象.

四、设置悬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

设置悬念是利用人们渴望知道事物的真相的迫切心理.它能激起学生的自主探知欲,激发学生深入探索的兴趣.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适机运用悬念,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情境,启发学生创新思考,使学生产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乘法分配律”教学探究中,教师让同学们一起进行一次小小的数学练习,在学习新的内容前,开展一次训练,摸清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对同学们说:“下面我们先来计算以下两道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92×25+8×25+20×45+20×55 ,刚出示题目不久,第一组的一个同学立即举起手来,说出了答案是4500.教师走到那个同学面前,示意这个同学小声说出计算过程,说完后教师点了点头说:“对,你这个方法算得对,而且算得快,这是为什么呢?有什么秘密吗?”教师并没有告诉同学们方法,留下了悬念.

同学们听了以后,开始对这道题自主探究起来,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一个一个观察,有的在皱着眉头苦思冥想,有的在纸上勾画着什么,有的则在一步一步往下计算……不多时,有一些同学恍然大悟,也很快地算出答案.多数学生还是从左到右,继续观察计算.

有一些同学着急了,左顾右盼,急切地等待教师告诉大家方法.

教师请第一个同学来到讲台前,说:“请你说说你为什么算得又对又快,这是为什么呢?有什么秘密吗?”同学们竖着耳朵,眼睛睁得大大的.

这个同学面朝大家,看了一下同学们,指着这道题说:“首先,我们进行观察,这道题可看成两个部分.92×25+8×25为一部分,20×45+20×55为另一部分,第一部分可看成有92加8个25相乘,也就是100个25相乘,等于2500;第二部分可看成有45加55个20相乘,也就是100个20相乘,等于2000,两个部分加起来等于4500.”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教师接着说:“这个同学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算式里的规律,并进行归纳整合,既简便又迅速.好,我们一起来练习下面几道题,看看哪一组算得又快又准!”

73×88+27×88;19×56+19×44;89×66+89×34

学生分组评出胜负后,汇报结果.结果显示同学们的答案都是相同的,各组的同学算得又快又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在学生有了出人意料结果后,没有直接说出原因,而是留下一个悬念:这是为什么呢?有什么秘密吗?这组算式之间又存在什么联系呢?学生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心理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这种悬念在数学中的设置运用,会把学生引领到一个全新的理念中,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究,为完成下一步的学习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运用猜想创设情境,发散拓展创新思维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猜想.数学教学的猜想,不仅仅是基于数学家的高深理论,还应在小学生心目中得以树立,让每一个同学说:“我也能猜想!”教师应让学生保持猜想的自信,大胆地进行猜想,严谨验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研究”.

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章节.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总会有一些发现:平行四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经常被学生混淆,学生不能建立明确的认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教师可以画一个底是16厘米,邻边是10厘米,高是8厘米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进行猜想.

有的同学说:“我认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16+10)×2.”有的同学说:“我认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6×10.”还有的同学说:“我认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6×8.”

教师一听,很显然,这些学生猜想得出的答案都是参考了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于是教师对同学们说:“大家看看这些答案哪个是正确的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大胆预测猜想会直接引导学习者进行探究性活动,在指导学生不断地完善数学猜想的过程中,教师应赞赏肯定,让每个同学放下顾虑,大胆猜想,同时,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的信心,为今后的成长发展敢想敢做,潜心钻研,主动探究.

总之,创设情境种类还有很多,有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情境……这些教学情境在数学中一直在使用,非常普遍.其目的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创设情境教学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教师只有不断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才会不断变换出新花样.但学生还是应被摆在第一位,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创设情境别具一格,不仅会引起学生产生对数学现象的疑问,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猜你喜欢
钝角三角形创设
合金钢钢轨组合式钝角辙叉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0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分法不同结果不同
画一画
《认识钝角和锐角》前测分析及课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