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柘荣县第一幼儿园 吴凡琪
食育,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指导人们生活中的饮食习惯,开展与食物相关的饮食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幼儿园开展食育可以帮助幼儿改变不好的饮食行为和习惯,获得健康饮食的知识和能力,形成终身受益的生活方式。因此,幼儿园要根据自身特点,利用游戏、课程等实践活动,对幼儿开展关于饮食观念、饮食卫生、安全饮食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为幼儿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食育”一词最初是由日本著名养生学家石塚左玄提出,他认为食育就是体育、智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一直以来,各个国家都在不断地研究和践行食育,食育的内涵和理念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深化。“食育”一词在我国首次出现是在2006年,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里特提出。他认为食育就是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随着我国学者的不断研究,食育的内涵逐渐包含了营养知识、环保知识,延伸到了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我国首个在幼儿园开展食育的园长张秋萍认为,食育不仅是关注让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还包括传承祖先优秀的饮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永续,是增进人类心灵康乐的基础教育。简单来说,食育就是人们通过各种活动,学习与事物有关的知识,获得正确的饮食观念,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实现个人情感、能力的养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不断提高。人们在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养成了许多不好的饮食习惯,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出现了肥胖、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等疾病,严重影响了自身的身体健康。例如,很多老一辈过度疼爱后辈,在面对幼儿一些无礼的饮食要求时会不加节制地给予满足,甚至认为幼儿白白胖胖才是健康、有福的。所以,他们在喂养幼儿的时候,会给幼儿提供过量的食物,导致幼儿的胃口变得越来越大,从而体重也变得越来越重。如果幼儿的体重过重,就可能产生肥胖症、免疫力下降等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幼儿从小未接受良好的饮食知识教育,未形成与饮食安全有关的知识,从而养成了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食育就是针对当前人们由于错误的饮食理念给自己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威胁所提出的,且认为应从幼儿开始,将不正确的饮食习惯扼杀在萌芽状态,使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在幼儿时期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够为其今后的健康饮食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国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儿童形成规律就餐、自主进食、不挑食的饮食习惯。可以说学前阶段是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师、家长都应该给予幼儿正确的饮食习惯指导、就餐礼仪指导。此外,在幼儿园开展食育,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感恩能力等,有利于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幼儿园不仅应重视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还应重视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态度。因此,幼儿园开展食育的要求不仅是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要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和优秀的品质,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等。首先,幼儿园可以通过食育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通过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和活动素材,让幼儿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幼儿园通过食育,可以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可以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选择、清洗以及简单地制作食物等方式,锻炼幼儿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其中就包括饮食文化。在全球化的环境中保持我国特色饮食文化,有利于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开展食育除了能够传承饮食文化外,也有利于幼儿学习更多的礼仪文化。例如在学习古代食礼中时会涉及迎客、座次等多个方面的饮食礼仪。同时,幼儿园开展食育还有利于传承传统历史文化,让幼儿通过饮食文化来了解、学习传统文化。
另外,我国饮食中折射的生活内容和样式都是对文化的一种体现。从食材的选择到餐具的选择,从烹饪到食用都有着极深的文化烙印。不同地区之间有着不同的但与之地区特征相适宜的饮食文化。例如,幼儿园以“大寒”为主题,教师与幼儿一起就大寒节气适合吃什么食物、用什么制作展开讨论,并通过让幼儿分组制作羊肉火锅、养生红枣汤等,真实地体验到冬天里的养生小知识,使得学生获得有关“食”的知识,形成健康意识。此外,还可以在端午节开展包粽子活动,让幼儿了解到端午节的由来—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等与端午节有关的知识。从这一点来看,可以说食育已经成为弘扬传统饮食文化的新渠道。
当前,幼儿挑食、厌食是常见现象,并且一部分学龄前幼儿还不会独立就餐,在家往往是家长追着喂饭。幼儿挑食看似常见现象,若不加以纠正,久而久之很容易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造成幼儿挑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食用了过多甜食和精细食物,一些食品中添加了大量的食品添加剂,对幼儿身体发育极为不利,还导致幼儿在吃饭的时候不认真,甚至挑食、不吃饭。还有一些家长本身也有挑食的习惯,导致这种不良习惯影响了幼儿,造成幼儿也养成了挑食的不良习惯。
幼儿每日的营养主要依靠从三餐的食物中摄取,而过多的零食摄入必定会导致幼儿正餐的饮食量减少。如果幼儿能够保证三餐吃好,那么所需营养基本就能够得到保障;而如果幼儿一味地食用大量的零食,不仅不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并且还会导致幼儿出现肥胖等症状,提高幼儿成年之后患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概率。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而言,蔬菜、肉类、水果中含有的维生素和各种微量元素是零食难以替代的,应避免让幼儿长期食用零食,以免造成代谢障碍,严重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
由于现阶段我国幼儿园食育还处于初级阶段,未能有效地融入现有的教育体系当中,无论是在教材、工具还是开展的活动中都无法进行参考,这导致众多教师无法得到有针对性的食育教育培训。同时,对于家长而言,他们往往更加重视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往往也忽视了孩子在食育方面的问题。
与家庭食育不同,幼儿园开展食育具有系统性、计划性和完整性的特点,能够给予幼儿全方位的体验。因此,幼儿园要根据自身实际,构建出符合幼儿发展规律并且具有特色的食育课程,无论是目标、内容还是过程,都要以幼儿的发展为基础。
首先,在食育课程的目标设计方面,要符合幼儿的认知能力、情感需求,以培养幼儿对“食”的兴趣和积极情感为主,让幼儿懂得尊重和珍惜食物,并且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其次,在食育课程的内容设计上,要能够有效实现上述目标,可以将内容大致分为食物、识农、健康和操作四个方面。其中,食物就是要让幼儿认识到食物的基本形态、食用方法和功效等。识农则是让幼儿了解更多与农业有关的知识。例如,幼儿园利用校园空余土地开展农产品种植活动,带领幼儿共同参与到农产品种植过程中,使幼儿直观了解到食物的种植、生长过程,了解到食物的来之不易,进而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健康则是让幼儿明白不同食物搭配能够为人体的发育提供不同的营养物质,通过这一点能够让幼儿认识到挑食带给身体发育的坏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幼儿出现挑食行为。例如让幼儿了解到蔬菜和水果可以补充体内的维生素C和类胡萝卜素,能够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操作则是通过邀请或组织幼儿亲自动手制作简单的食物,了解用餐的基本礼仪,做好用餐卫生。通过开展食物、识农、健康和操作,有效地实现幼儿食育目标。由此可见,幼儿园开展食育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能够为幼儿提供全面的教育。
幼儿园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认知,让他们认识到食物的由来和特点。例如,当前很多小朋友挑食,不喜欢吃萝卜等食物,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辨别萝卜的形状、颜色等,让他们了解萝卜的生长过程、具有的特点,以此来促进幼儿对萝卜的功能和不可缺少性的认识。教师还可以结合各个年龄段儿童的特点,设计符合他们认知能力的食育主题活动,让幼儿能够清楚地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生长过程等,让幼儿能够初步了解萝卜的吃法和基本制作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和倾听力。
饮食看似是人的生理行为,实际上很大程度会受到心理的影响。例如,有些幼儿偏爱油炸或是膨化类的食品,喜欢喝碳酸饮料,实际上是这类食物从味觉、感官上给了幼儿刺激,促使幼儿更想食用这类食物。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幼儿从心理逐渐接受健康的食品,远离垃圾食品,从而帮助幼儿形成好的饮食习惯。例如,幼儿园在开展食育时,可以通过家校共育,邀请家长到校来开展食育。幼儿园可以让家长与幼儿一起参加做豆浆、点豆腐等活动,幼儿看着黄豆变成了豆腐,会觉得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这种活动不仅能成为幼儿好的活动体验,自己动手制作的食物也会使得幼儿更有食欲,能够有效改善幼儿挑食的不良行为,从而使得幼儿从内心更愿意接受健康的食物。
开展食育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让幼儿能够亲自体会到种植过程,看到食物的生长过程,能够加深幼儿对营养食物的了解,通过亲手制作来更容易接受健康食物,并在这些过程中培养幼儿对健康、营养食物的认识,从而帮助幼儿改正挑食的习惯。例如,幼儿园可以为幼儿建设食育工坊,提供安全、适宜的炊具,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的操作环境,让幼儿能够制作一些力所能及的食物。在工坊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根据季节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种植一些当地无公害的粮食作物,幼儿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了解食物的生长过程和制作方式。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常用的厨具,教幼儿亲自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食物,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促进幼儿对食物的敬意,感受食物的来之不易,学会爱惜食物,从而建立健康的饮食观念。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开展食育不仅有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饮食观念,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更是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及时认识到培养幼儿正确的饮食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给予耐心的指导。幼儿园要正确认识到开展食育的重要性,根据自身特点构建课程,提升教师食育能力,利用家校共育开展适宜的活动,为幼儿实施全面有效的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