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实验小学 陈小红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指的是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通过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形成组内探究学习、组间竞争的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起到带动全体的作用,使学生相互配合、彼此合作、共同进步提升。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学生学习数学有一定的难度。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探索。因此,教师应该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加以重视,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与传统的师生单项交流教学相比,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将小部分学生聚集在一起,通过组间的学生相互监督,保证了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中来,营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够在小组中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的。在师生一问一答式教学中,教师难以兼顾所有学生,在提问的时候往往也更倾向于班级中优秀的学生,导致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永远是优秀生,班级中的学习氛围并不浓厚。但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带动较为一般的学生思考,使得学习一般的学生也有了表达的机会。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同时也拉近了学生间的距离。
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主要做两件事情:一是充分表达,也就是通过充分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二是学会倾听,在他人表达意见和想法的过程中,其他同学需要认真倾听,了解他人对相关数学知识的想法,然后对比自己的想法,表示赞同或者提出质疑。所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够让学生学会彼此尊重,认真倾听同学的想法,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清晰地陈述自身的观点。在生生互动中,学生的倾听力、表达力得以提升。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正在不断地发展,需要多加训练,才能够实现深度开发,不断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就需要让学生不断地动脑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就是学生针对某一知识点,在组内进行研究、讨论以及分析的过程。小组合作时,组内所有学生都有自己的分工,都能够参与到思考和讨论过程中,这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训练。学生在小组中能更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更加敢于质疑他人的想法,在不断的思辨中,学生的批判力、逻辑思维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强调的是组内共学、组间竞争。在小组共学中,每位学生都有明确的分工,学生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够完成相应的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的团结协作,让学生能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各个小组间属于竞争关系,教师可以合理地设计组间竞赛,通过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来。此外,通过组织小组间的比赛,还可以显著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不断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目前,很多教师都能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积极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很多教师会在分组时存在不合理现象。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座位来进行分组的,让座位靠近的学生合为一组。这种方式是不合理的,会导致各个小组的平均水平参差不齐,可能有的小组中学生都是学有余力的,而有的小组中都是成绩一般的学生,甚至潜力生都聚成堆,这会对组内合作学习的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各个小组间平均水平差异大,学生合作学习的进度也会不一致,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指导,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
在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学生参与不均衡的情况。在小组中发言的基本上都是优秀的学生,其他同学只是倾听和附和,很少会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质疑,这就让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下,小组中的学生基本上会被分成三层:第一层是积极发言的学生,他们主导了整个小组讨论的过程;第二层是潜力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在合作学习中难以集中注意力;第三层是介于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的学生,他们不善于表达或不爱思考,在合作学习中仅仅作为倾听者的角色。这种分层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有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认知不清晰,认为小组合作学习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应该给足学生自由讨论和发挥的时间,从而很少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这些教师不懂得对学生进行指导,习惯于以旁观者的身份存在,导致了小组合作学习缺乏一定的监管,秩序较为混乱;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讨论偏题的情况,甚至有的小组讨论的事物和数学课堂毫无关系。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也搅乱了课堂的秩序,影响学习效果。
在开展小组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就要进行分组。对于分组,教师必须加以重视。班级中的学生学习程度不一,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所以教师应该合理分组,保证各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均衡。教师应该深入了解班级中的学生,不仅要知道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喜好以及性格特点等等,让学生能够在组中学习的过程中相互配合,促使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师在分组的时候,切忌为了方便而简单地根据座位进行分组,而是应该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科学分组。教师可以固定分组,在每一次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时,同组的学生就聚集到固定的位置参与探讨,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分组的公平,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教师在分组完成后,可以尝试让组员进行讨论,给自己的小组取名字,比如“疯狂学霸组”“无敌小组”以及“胜利之星组”等,还要为自己的小组设计学习口号等等,激发小组共学机制中学生的凝聚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可以定期结合学生组内学习状态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整,以此来保证分组的合理性,让所有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能够有所收获。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部分教师是让学生就一个具体的问题展开讨论,这种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可能会造成有些学生不参与学习或者应付了事的情况。所以,教师应该创新和丰富小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受到吸引,然后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创新。
1.设计自主学习清单,提高学生参与度
很多学生不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上进心,而是因为他们对将要探讨的知识并不理解,没有明确的方向,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开始学习研究,所以只能听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表达,对于陈述观点学生所表述的内容正确与否也不知道,只能附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学习清单的方式进行解决。比如,在教学“分数除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帮助学生设计学习清单。学习清单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复习,复习与分数除法有关的数学知识;第二部分是新知学习,教师布置关于分数除法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探索完成;第三部分是新知练习,教师布置与分数除法相关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第四部分是提出疑问,学生将组内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在合作学习结束后统一提出。
通过这种设置学习清单的方式,可以给小组中的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分数除法的学习中来。在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将各组的学习清单回收,能够从“新知练习”和“我的疑问”这两部分了解到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从而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
2.设置奖励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喜欢得到教师的认可,同时也期待能够从教师那里获得奖励。所以,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可以设置一定的奖励机制,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奖励机制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奖励形式。教师可以在班级的墙上张贴奖励榜,对每次表现优异的小组给予小红星奖励。通过建立激励榜,可以让小组之间更加团结,学生学会团结合作,更加努力去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任务,以期获得小红星奖励。二是个人奖励。教师可以在每一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让学生进行组内评选,选出表现优异或者进步较大的学生,教师给予该名学生一定的奖励。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努力进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给出评选的标准,让学生在组内进行评选时能够有明确的方向,有助于评选公平进行。
3.重视信息技术的利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点,对于所有学生都有难度。对于这些知识点,如果整个小组都存在问题,那么就会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进度,让小组合作学习停滞不前,从而浪费大量的时间。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班级中的信息设备,播放相关的视频,让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对于当今时代的学生而言,他们出生在信息化社会,对信息设备以及网络等非常有兴趣,教师利用信息设备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愿意主动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比如,教师在进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讲中“长、正方体的体积”教学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对长、正方体体积的推导过程理解较为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设备播放长、正方体体积推导的动态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设备计分,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开展组间的比赛。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从思维力以及表达力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计分,最后得出小组成员的总分并进行比较。对于总分最低的小组,教师可以让该小组集体表演一个节目,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趣味性。
针对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组内秩序混乱的问题,教师应该通过加强监管的方式进行解决。首先,在学生刚开始进行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以旁观者的身份存在,而是应该作为引导者。教师应该对各个小组加以观察和管理,保证各个小组都在探讨和数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其次,教师应该在每一小组中选出组长和监督员,让他们发挥作用,帮助教师管理组内秩序,让合作学习能够有序进行。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已经广泛应用在各个学校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丰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