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民主中心学校 赖昌伟
“双减”政策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满足当代教学需求,无法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和体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了教师追求的共同目标。小学科学相比其他学科,涉及的知识更广泛,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严谨性和科学性。小学科学需要学生在遵循一定规则的基础上探索、发现,是一门科学基础课程和启蒙课程,是以探究为主并伴随高级思维活动的课程。小学科学的每一课知识内容都很简单,课堂教学中的教学重点如果放在科学知识的讲解上,只是简单告诉学生枯燥的常识和原理,那么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几分钟就可以读完、讲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升,核心素养就更无法得到发展。那么,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到底应该采取哪些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活”起来,让课堂“靓”起来,有效开展提质增效教学,更好地完成科学课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好奇心是人与生俱来的特点,这一特点在小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当学生在课堂上发现奇怪的现象时,会不由自主把问题提出来。自主提出的问题不但能引发学生深度有效思考,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思维,使其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心脏”,学生没问题的科学课堂说明课堂有问题,而充满了问题的“问题课堂”才是好课堂,才是最有魅力的课堂,课堂应当成为提出问题的地方、研究问题的地方、探究问题的地方。例如,教学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它们去哪里了”一课时,学生将淘洗干净的细石、纯净的红糖和食盐分别放入水杯中,在静置的过程中,红糖和盐的小颗粒会慢慢减少,细石子看不出变化;搅拌静置后,学生观察发现细石子沉入了杯底,而红糖和食盐不见了。在观察过程中,有些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发问:红糖哪里去了?水怎么变红了?食盐去哪儿了?食盐还能变回来吗?细石子会不会也像糖和食盐一样慢慢不见了?哪些物体会在水中溶解?哪些物体不会在水中溶解?好的问题是促进自主学习的燃料,教师应该及时竖起大拇指给予赞赏或鼓励,让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引发更多的问题。
科学探究活动总是从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问题往往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由学生自发提出来的,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切入点。小学科学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一个充满“问题”的课堂。如教学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神奇的纸”一课时,当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一张普通的纸的承重力很差时,有些学生就会想到“怎么做可以让一张普通纸的承重力变强呢?”当通过刷油等方法对纸进行加工改造后,纸能防水了,学生就会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让它变得更神奇?”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学生会对纸展开各种各样的尝试。在这样开放的环境中,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想方设法收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办法寻找原因,并加以分析、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解决所提出的问题。这样的学习过程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技术与工程素养非常有必要,也很有挑战性。小学科学课堂,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问题的课堂,让问题充满思考探索的课堂。没有问题、没有思考的科学课堂教学是失败的,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小学生天性好动,思维活跃,但其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很容易分散;小学生往往随心所欲,不守纪律、不讲规矩,常常以“我”为中心,不谦让、爱争抢、不愿意听他人意见……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对有序高效开展科学探究带来很大阻力。因此,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规则意识,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是小学科学教师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是习惯,好习惯影响学习方式。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旦提出问题,小学生往往争先恐后把手举得一个比一个高,有的学生甚至站了起来。被叫到的学生很是高兴,并且非常激动,急着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有叫到的学生则是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根本不想也不爱听他人的发言。因此,建立课堂秩序,树立规则意识,培养学生学会虚心倾听他人意见和与他人沟通交流的习惯至关重要。在交流活动中,应要求学生在发言时面对他人,注意说话音量,把握适当语速,表达清楚明白;其他同学也要尊重他人,眼睛看着发言的同学,认真倾听,不插话,可用手势来表示反对、支持、补充,避免课堂上走神,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有效的交流活动中。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慢慢地加以悉心培养。
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时,通过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翔实准确记录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可以验证科学原理、获取科学知识。但是,小学生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没有观察的敏锐性,观察往往也不够精细。在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静下心认真观察,强调要求不能走马观花,看到什么现象就记录什么内容;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其学会用不同方法观察,培养他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和仔细分析的好习惯。
在小学科学课上,学生往往只顾自己,喜欢争抢实验的材料,不喜欢和同学合作操作,有时候还可能出现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的现象。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合作从同桌开始、从小组开始,互相帮助、相互倾听、共同分享,鼓励学生在分享交流时不说“我发现”“我认为”,应说“我们发现”“我们认为”,帮助他们建立形成“组员所展示的能力和才华是代表本小组”“功劳和贡献属于同小组每个组员”的共识,要求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共同整理收拾实验器材,并按要求归还原位才能离开科学实验室,逐渐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科学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指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在发现中提出问题,从观察中分析问题,在分析中研究问题,从实践中解决问题,在探究中体验快乐。小学生善于发问,敢于实践,喜欢借已有的经历和生活经验去认识事物,通过思考和想象去感知世界、探寻奥秘。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让学生获取掌握科学基础知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发现科学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世界的奥秘。在探索过程中,虽然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做所说、所感所悟可能非常肤浅、非常幼稚、非常不成熟,但是在研究探索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学习获得新的科学知识,逐渐地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失败通向成功。
比如,低年级学生看到地上的一汪积水,都很喜欢踩水、玩水,喜欢用好奇的方式感知这个世界:如果一脚踩下去,会发生什么?水会不会漫过小脚丫?水能从脚趾缝里挤上来吗?于是,他们就会采用一脚又一脚地踩上去、一步又一步地去蹚水的做法,来证实他们脑袋里所有的想法。在成年人眼中,这些学生爱玩、贪玩,其实他们不仅仅是为了玩水,而是总想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排除无关的因素,通过多次尝试,逐渐去接近所谓的大人们知道的正确答案,不惧失败,勇于尝试,敢于实践,突破自我。
例如,教学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磁铁能吸引什么”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十多种常见的、不同材料的物体,适当再添加一些金属类的物体,让学生猜测磁铁会吸引哪些物体,然后学生就会迫不及待用实验的方法检测寻找答案。再如,“做一个指南针”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磁铁的有关性质并知道指南针是根据磁铁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知识基础上,安排的一次实践制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指南针的基本构造和作用;其次,让学生制定设计制作方案,指导学生选择所需器材进行制作;最后进行作品展示,分享交流,针对出现的问题互相提出改进意见后进一步完善。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借鉴、不断改进,设计并制作出一件满意的作品时会相当有成就感。
没有交流、没有沟通的课堂是没有民主的课堂,是“满堂灌”的教学。“满堂灌”禁锢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交流是心与心碰撞的过程,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是与他人分享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互相切磋产生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的火花,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教科版二年级下册“发现生长”一课时,学生带来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戴的帽子、穿的衣服和鞋袜,还有掉落的乳牙。交流分享的过程特别有意思,许多学生都说“从没有见过这么小的自己”;有的学生一边看一边说一边猜测,因为有些学生的变化很大,小时候长得胖乎乎的,长大变瘦了,所以都认不出是谁了;有的学生从小到大没什么大的变化,一眼就看出来了。一个学生把她掉落的几颗乳牙很小心地藏在漂亮的贝壳里,她告诉大家,贝壳里的珍珠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就像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照顾和爱。学生对自己的这些小物品都特别珍惜,生怕被弄坏。笔者借此进行情感教育:当我们还是一个特别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的小宝宝时,爸爸妈妈对我们倾注了特别多的爱心,他们照顾着我们的一切,让我们无忧无虑地快乐成长,此时此刻,你想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呢?学生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课堂很快被回报、感恩、感谢之语充斥着。学生回顾自己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这些内容有些与科学课有关,有些与家庭社会有关。科学课不是单一地指向生理,还指向与周围的人、社会发生相互作用。学生的生长发育过程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事,这是一种责任,是对自己的关注,是科学课的不同呈现形式,体现了科学课上的温暖,所以在科学课中,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回报,也是一种成功。
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科学探究的范围远远大于学校的教室和学校的课堂,不应拘泥于课本知识。课外拓展是小学科学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能打破教学空间的限制,为课堂教学服务,让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开发和利用身边的资源,既可应用和升华课堂知识,又能让课堂教学得到有效补充、延伸,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例如,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书的历史”一课,以书的历史为线索,从纵向角度考察一个物品材料的不断演变。教师在教学中引发学生对做书材料变化的思考,探寻科技发展和进步的故事背后,引领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为什么做书的材料会变化?”“根据做书材料的变化,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让学生对“为了更加方便,书的材料还可以如何继续改进?”“哪种材料最适合用来做书?”“未来的书可能会用什么材料制作?会有什么特点?”等问题进行适当拓展与延伸,给学生创新的空间,激励学生未来能够发明出更好的材料用来做书。
再如,教学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神奇的纸”一课时,当学生知道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对普通的纸进行加工改造,改造后的纸的性能也会发生改变后,教师还可以从纸这种材料延伸开来,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哪些材料经过加工与改造后具备了新的功能,启发学生继续改造材料以改变其性能的探究欲望,从而更好地完成科学课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不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习和方法训练为主。只要围绕学生生长的教学生态重构,打造“有问题”“有秩序”“有实践”“有交流”“有延伸”的课堂,起好头、开好路,学习科学将不再是学生的累赘和负担,而是一种学习的需求,更是一种探寻科学知识的乐趣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