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以“小古文”教学为例

2022-11-19 12:35■陈
小学生 2022年7期
关键词:小古文古文课文

■陈 玲

小古文虽然篇幅较短,但内容精炼,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学习小古文,实现思辨能力的提高,教师就需要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利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在上课时借助深度阅读、合作学习、实践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从更多角度和方面探究小古文,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思维能力。

一、小古文的相关概述

(一)小古文的特点

1.篇幅短小

由古人所撰写的文章就是古文,而小古文指的就是篇幅较为短小的文章[1]。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加入小古文,可有效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小古文故事内容较为浅显易懂,符合小学生的能力需求和认知需求。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材的内容得到更新和优化,拥有非常多的适合教学的小古文,如《学奕》《司马光》《伯牙绝弦》《两小儿辩日》等。

2.字义难懂

小古文中有非常多需要理解的字,如虚词、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同时还有一些较为基本的句式,与现代文存在较大的差异,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小学阶段的学生尚未积累充足的语文知识,也没有积累较多的生活经验,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较多的认知障碍[2]。要想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词语含义,教师就需要在恰当时机引导学生,使其能逐渐了解和掌握古文中字词句的特点。

3.含义深刻

小古文的篇幅相对较小,但拥有较为凝练的语言,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包括古人的精神、哲学、生活、智慧、情感等,而这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3]。在小古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知和分析其中隐藏的深刻含义,探究其中的教育价值和文化内涵,进而实现学生文化认知能力、语文素养的同步提高。

(二)小古文教学的意义

第一,理解和感知精美深邃的汉语文化。小学语文教材经过无数专家学者的认真编写,能够纳入其中的文章都是具有极高教育价值的,教材中的小古文同样如此。古人在创作文章时,非常重视字词的合理使用,每一个字都能将其内在含义传神地呈现出来,值得学生反复回味和推敲[4]。例如,在教学《伯牙鼓琴》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究课文中的字眼,如“善”。之后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研究“善”字,去感知作者是如何借助“善”字展示出“伯牙的知音是锺子期”的。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深刻体会到汉语的深邃和优美。此外,小古文拥有非常多不同的句式,如省略句、否定句、疑问句、判断句等。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分析和探究不同的句式,逐步增强学生的预感,使其能深入感知文章深意。

第二,了解和体会优秀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拥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之所以能传承至今,是因为传统文化拥有丰厚的人文素养和育人价值。在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小古文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和阅读[5]。在讲解小古文时,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学生适当引导,逐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其真正体会古文的思想感情和伟大情怀。当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后,其知识面和视野将会得到有效提升,文化修养将会得到极大提高,有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第三,可实现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说,小古文通常具有十分明显的特点,即韵律公正、语言优美、和谐流畅等。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通常都会带领学生诵读小古文内容,实现学生诵读能力、语言感知能力的提高。此外,小古文中还隐藏着非常多的文化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生活知识等,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走入不同领域,体会小古文中的社会美、自然美以及艺术美。

二、小古文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

(一)课前提问,激活思维

要想让学生打开小古文的阅读大门,教师就需要利用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使其产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6]。部编版教材中的小古文通常都是浅显易懂、短小精悍的,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润色和包装,在课前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抛出“引子”,让学生能保持充足的探究欲望与好奇心。

例如,教学《司马光》,该篇小古文就描述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学生面前打造了一个聪明、机智的儿童形象。在正式讲解小古文内容前,为了让学生能对司马光拥有直观的了解和认知,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同学们,在之前的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咱们认识了非常多的优秀的古代儿童,你还记得谁呢?一群孩子某天相约一起玩,其中一个孩子不小心掉入水缸,大家都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如果你是小伙伴中的一员,会怎么做呢?”有的学生说会被吓哭,有的孩子说会被吓跑,还有的学生说会跑去喊大人……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而这也是学生思考过的结果。之后,教师可以引出课文背景:“今天,咱们要认识的这名儿童并没有吓哭,也没有被这一场景吓跑。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时,他不仅沉着应对,还能快速、机智地处理危机,拯救了这名掉入水缸的儿童。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回答:“司马光!”有的学生会产生疑问:“司马光的姓是什么?是司吗?”此时,教师就可趁机讲解司马相关的知识,并引入该节课的知识:“该篇课文属于小古文,是《宋史》中的一篇文言文。小古文中的这位儿童在长大后也非常优秀,编写了《资治通鉴》,成为当时那个时代的优秀文学家、政治家以及史学家。”通过课前提问和引导的方式,学生对该篇课文拥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知,对有趣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产生了浓厚的探究热情,能快速融入相应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

(二)深度阅读,对比分析

现代文与文言文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会遇到非常多的思维困惑。虽然学生能完成小古文的顺利通读,但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却是一知半解的。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时,教师必须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原有思维基础,引导学生去分析和对比文本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因小古文普遍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挑选小古文中的重点、常考点进行教学,借助对比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顺利消化和理解知识,加深印象。

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寻找同类词语。小古文中会反复出现一些词语,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将一篇文本中的同类词语提炼出来,并进行集中对比和分析,使学生进行思维风暴;第二,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为了让学生顺利理解小古文的内涵,教师可以借助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准确把握阅读教学的方向。

例如,在教学《伯牙鼓琴》时,教师可先播放一首古琴曲,并提出问题:“同学们,在聆听这首歌曲时,你有怎样的感悟?这首曲子的名字是《高山流水》,它不仅拥有优美的旋律,还隐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在完成小古文内容的导入后,教师就可以围绕课文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与之前学习过的课文有哪些不同之处?课文中哪句话说明锺子期和俞伯牙是知音呢?你从哪些词语中能体会到伯牙的心情?”同时,教师还可在黑板上写上两个短语或词语,如“锺子期善听”“伯牙善鼓琴”等,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两个“善”的含义。各小组的学生需要围绕“善”展开讨论和交流,猜测“善”的含义。在对比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伯牙善鼓琴”中“善”的代表着“擅长”,而“锺子期善听”中的“善”则是喜欢、精通的意思。通过分析这一内容,学生能辩证思考和分析“善”的内涵,其思辨能力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三)小组合作,文义交流

在学习小古文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无法准确理解文义,不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小学生接触小古文的时间较短,学习经验通常来源于现代文的学习和阅读,因而只能片面地理解和分析文章内涵。为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教师就需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使其借助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观点、集合思想,在言语交锋的过程中顺利理解小古文的内涵,掌握更多的新知识。一个人的思想是有限的,因而需要灵活运用合作学习模式,集中学生的智慧,从更多角度和方面准确把握小古文的涵义。

在应用合作学习模式时,教师需要准确把握三大要素:第一,组员要素。如果组内成员不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即使进行充足的讨论和交流,学生也难以获得充足的知识。因此,在分组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和了解学生的差异,保证组内既有具备较强思辨能力的学生,也有思辨能力较弱的学生。第二,内容要素。在初次开展讨论活动时,教师需要合理把控讨论的深度和难度,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其中。第三,方式要素。小组讨论包括多种方式,如集中讨论、片段讨论。片段讨论主要是讨论和分析某个要点,讨论的时间较短。集中讨论则是学生之间的讨论,时间相对较长。

例如,在教学《书戴嵩画牛》时,该小古文的内容较为简单,教师就可采用组内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小古文的内涵。首先,教师可先与学生一起观看《书戴嵩画牛》的动画视频,使其逐步了解和理解文章内容,形成较为浅显的认知;其次,教师可让学生在组内展开五分钟的讨论,理清小古文的文义,借助视频猜测段落、语句的内涵;最后,教师可采用组间竞赛的方式,比一比哪个小组在最短时间内准确翻译课文。

(四)实践教学,攻克难点

小古文中的难点和重点通常与关键语句、关键词存在紧密关联,需要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顺利消化和理解知识。当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后,教师就可在讲解重难点时采用自行探索的方式,锻炼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实践活动,切勿过多干预,逐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当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思维瓶颈,教师需要进行合理引导,使其在探究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较强的思辨能力,获取更多的知识。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运用思维导图、问题导学、情境教学等方式,从问题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结合小古文内容绘制思维导图。针对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教师可借助特定的情境呈现出来,逐步降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难度。例如,在教学《将相和》时,教师就可提出问题:“蔺相如和廉颇之间出现了哪些矛盾?将和相分别是谁?蔺相如和廉颇最后是否能成功化解矛盾?”这几个问题的提出能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为其指明思考的方向。教师可播放《将相和》的视频构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组内展开互动和交流。在完成知识讲解后,教师可让各小组的学生绘制对应的思维导图,将抽象思维逐渐转变成自己对小古文内容和知识的理解。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全身心参与到小古文的探究和分析中,利用思维导图具象化自己的思维,极大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古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准确把握教学的核心,借助论证、类比、理解、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借助抽象思维能力理解小古文。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时,教师需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构建出有趣、高效的小古文课堂。

猜你喜欢
小古文古文课文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称象
嫦娥奔月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多维诵读有效感知与积累小古文探究
对小古文教学的探索
小古文,打亮学生一生受用的中国文化底色
小学语文课程中引入“小古文”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