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朝阳
传统体育教学主要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传授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相对缺乏。教育改革倡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创设开放性学习环境。颠倒课堂的出现符合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要求,体现学生为课堂核心,在课前组织探究活动,实现以学定教,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给予其针对性指导,辅助其展开自主学习。
其他学科中的“颠倒课堂”要素可以延伸到小学体育课堂中,分析小学体育课程教育的目标,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强调学生多参与、多体验,获得运动技能,增加运动量。因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结合体育课程特点做一些调整。基于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前置性学习,所以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颠倒课堂中的前置性学习包括:设计研究单(教师)、完成研究单(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深入理解为:教师课前为学生设计研究的任务,引导其了解某一体育项目的具体动作,体验体育活动的对抗性,进而加强对体育的心理感受;然后让学生根据研究单查阅资料,观看运动视频,了解相关体育知识,并能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体育运动技术动作与速度、力量等基本要素,找出难以掌握的动作要点;最后在师生对话与倾听生生交互中,教师了解到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而做到以学定教。
第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指导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助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与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能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作为课堂主体。学生在完成前置性学习任务的时候,对提升其自学能力有很大帮助。因为学生在完成前置性学习任务的时候,要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的形式挖掘资源,运用适合的学习方式。长此以往可提升学生自学能力,终身受益。
第二,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带着思考走进课堂,以此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表明事前做好准备的重要性。在课前,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与途径学习,完成前置性学习任务。经历完此过程,不但能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还能在体育运动中掌握有关知识,扩展知识与掌握技能。学生课前能够完成大部分体育知识技能的储备,当然进行前置性作业设置的时候,学生也会有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投掷”前置性探究作业完成后学生还是不能掌握投掷的技巧,不知道投掷得高好,还是远好,对前置性作业中的内容不太了解。因为不同的学生出手力量不同,速度就不一样,如出手力气大,学生的投掷角度也会很小,不如力气小的学生投掷得远。因此在学生之间会产生争议。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堂,与教师在课中讨论,并在教师讲解的时候认真倾听,继而有目的地进行锻炼。基于此,学生锻炼的主观能动性就凸显出来了,学习效率也大大增加。
前置性学习的应用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内容和学情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并非每节课都适合应用这种方式教学。在前置性学习的应用阶段,需要注意学习任务的合理化设置。需要注意,内容选择应该具有趣味性,对于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帮助其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自学能力。与此同时,任务的设置还有助于学生储备新知识和技能,对于课堂教学起到辅助作用。除此之外,探究问题还能引发学生思考,使其通过讨论,提出不同观点,并且观点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例如:学习“投掷项目”期间,为了让学生了解“鞭打动作”,如果选择前置性探究方式,需要学生通过教学视频或者查阅资料,才能与他人进行讨论,探究过程耗时相对较多,同时,体育课堂在实践过程也难以为学生提供全部的学习资料。鉴于此情况,可以将此探究过程安排在课前[1]。在课堂上安排难度适中,便于教师展示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模式应用的有效性。例如:学习“投掷沙包”之后,如果要让学生学习投掷垒球,了解投掷距离影响因素,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尝试垒球投掷活动,在相互讨论以后,总结影响因素。学生可能提到“只有扔得高,才能扔得远”,对于学生此回答,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明确学生意图,其主要表示的是“投掷角度”方面的问题,但是学生可能对“角度”概念不够理解,因此才说出上述结论。还有的小组认为“扔球的时候应该用力”,经过分析可知学生主要表达“初速度要快”,但是由于其不了解“初速度”的概念,才给出如此回答。学生汇报以后,教师可以在课上针对“角度”“初速度”等概念进行巧妙点拨,让学生了解“扔得高”就是投掷角度大,该因素与用力方向有关,“用力扔”就是出手速度,主要是由投掷动作和手部力量共同决定,上述因素都是影响投掷距离的主因。
前置探究学习模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自主学习,二是合作学习,三是小组或者个人探究学习。以合作学习为例,需要在教学之前为学生划分学习小组,遵循异质原则,寻找影响教学效果的动态因素,设计合作学习目标。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小组成员在运动能力、体育思维和技能水平都有所差异,这样有助于小组成员之间发挥榜样作用,相互学习,形成融洽的合作关系,应用丰富的思维学习体育技能,形成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教学过程,还需要注重组长的培养,选择概括、表达和组织能力均相对较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小组成员共同探讨确认小组行为规则,根据教师提出问题,分工合作,相互支持完成任务。个人或者探究学习模式则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探究过程,辅助其学习知识和技能,教师提出研究主题,学生自主探索或者通过团队相互交流,体验体育操作,在此过程获得学习体验,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应用该模式能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探究过程将问题解决[2]。
前置探究学习模式的应用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只有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能力,才能更好地参与探究过程。学生自学能力主要包括注意、观察、思维、想象、动手等能力,可以分为三个过程进行培养。比如,可以让学生直接做10个跪卧撑,之后提出问题:“做完动作以后你的手臂感受如何?”并且提供开放式的思考环境,同样提问:“做完动作以后你的身体、心理反应分别是怎样的?此刻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为学生创造开放性学习空间,为其自主探究营造环境。还需要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在颠倒课堂环境之下,前置性学习重点应该注意学生在体育知识学习过程关键能力的提升,指导小组建立的方法,小组探究讨论流程。具体而言,需要合理选择小组长,让组长作为教师的帮手,辅助教师进行管理课堂,树立榜样作用,选择有号召力和组织力的学生为小组长。小组分工的合理性也十分关键,探究阶段可以由小组长主持,对于组员任务进行合理化分工,包括纪律、汇报、总结等成员,教师的任务就是挖掘每个学生潜能,在学生合作过程中给予正确的指导,重点介绍大部分合作学习都可能运用到的知识,比如:投掷角度、起跑姿势、摆臂动作等,部分学生由于具备体育基础,因此完成任务的过程相对轻松,可以通过帮带学习的方式,共享资源,完成探究与合作目标[3]。
按照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在颠倒课堂理念之下,通过前置性探究任务的设计,对于教学模式进行选择。可以先设计合作学习任务,学生学习以后展示成果,教师归纳学生学习成效,总结其面临的问题。下文展示三个教学案例:
“站立式起跑”内容教学阶段,运用前置探究模式展开体育教学,教师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由各组成员自主体验起跑姿势,总结不同姿势对于快速起跑产生的影响。在课堂讨论结束以后,总结学习成果,注意讨论时间不可过长,控制在1~2分钟左右即可。展示环节,可以选择代表进行发言,教师针对学生汇报信息,进行汇总与整理,了解学生在自学环节存在的各类问题,具体包括膝盖未能正确弯曲,重心控制不合理,出现同手或者同脚的现象,两只脚的前后距离控制不当。
在该案例当中,学生在课前对于所学内容可形成初步体验,通过自主体验的方式探究学习,之后小组进行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课前相互学习,便于教师掌握学情,还能为其提供精准指导。
在“跨越式跳高”内容的讲解方面,使用前置探究学习方式,具体流程如下:由教师为学生明确学习模式,小组成员分别尝试自主跳跃皮筋,根据学生体育水平,确认皮筋的放置高度,学生练习结束以后,组织讨论跳跃过程哪只脚着地更为顺利,并且总结过杆顺序。学生讨论结束以后,指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及时整理学生汇报信息,洞察学生在课前对于知识的不理解之处,主要包括双脚起跳方法问题、助跑角度问题、起跳点掌握问题、脚蹬地方法问题、撞杆问题、踢杆问题等。
该教学阶段,部分学生由于不能很好掌握跨越式跳高的技能,因此课前未能完成任务,获得的体验真实性也有所欠缺。所以,可以将该方法应用在课堂当中,关注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关注其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应用前置探究模式教学时,需要教师关注全体学生,特别是对于协调性不好的学生多加保护,以免出现安全事故。
在教学“原地投垒球”内容时,用前置探究方法,在课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掷远”练习,各小组学生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参与练习,在投掷的过程,受到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对于投掷高度、身体姿势和发力顺序进行感受,形成活动体验,之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投掷物体过程对物体远近影响因素有哪些”,学生讨论并且完成展示以后,教师整理,总结学生活动阶段存在的问题,部分学生在投掷过程中角度控制不合理,部分学生难以正确运用发力顺序,部分学生肢体协调能力有待提升,还有的学生对于投掷方向掌握不好。该教学过程,可能受到体育器材或者练习场地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在课前对于活动的真实体验难以形成,因此,该活动可以应用在课堂教学环节,要求学生通过活动,获取学习体验,旨在培养其探究能力。学生练习阶段,为了保证安全性,需要教师对于队形合理安排,并且为学生进行演示,使其通过多次练习,获得学习体验,明确投掷过程应该侧身进行,并且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发力,注意投掷过程手角度的控制,只有高度控制合理,才能保证投掷距离更远[4]。
总之,体育课堂上运用颠倒课堂模式,为学生设计前置性探究任务,需要教师对于探究教学的运用时机合理把握,丰富学生探究形式,关注其体育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在该教学模式的应用之下,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意识,提高体育课堂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