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向宁教授从风论治快速型心律失常经验总结

2022-11-19 07:22袁果真崔向宁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18期
关键词:风邪阳气

袁果真,崔向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心律失常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尤以快速型心律失常患病更为突出。目前尚未检索到心律失常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截至2017年,全球仅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病人数就高达3 760万例(女性1 780万例和男性1 980万例)[1]。据第十五届世界心律失常大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 000万例心律失常病人[2],其中心房颤动病人超过800万例[3]。心律失常是引起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直接原因,其中80%~90%是由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所致[4]。快速型心律失常主要包括心房或心室的期前收缩、心动过速、扑动和颤动等,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等范畴,临床表现为心悸、脉律不齐之时作时止,休作无常,与风邪善行而数变,来去无踪,发无定时的致病特点极为相似。因而崔向宁教授从风论治快速型心律失常,并在临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将其临床辨证与用药经验总结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济世专门编》:“夫风者,上不居天,下不居地,八方自在,任意东西,大吼者摧山倒岳,小吼者折树倾枝。因风而运行日月,因风而闭塞乾坤。万物因风而生,万物因风而死……人得和风,六脉春融……人得重风,百病齐生”。 这一记载形象地说明了风邪致病的广泛性和严重性。机体感受风邪,有两个来源,一是感受外界之风邪,二是内生之风邪。外感风邪多表现为风邪袭表、风中脏腑经络。内生风邪,多因气血阴阳亏虚而生风,也可以是肝阳过亢、阳亢化风,或是热极生风,还可因体内的痰浊、瘀血积聚而生风。无论外风、内风,其性质和致病特点是相似的。正如《素问·风论》所云:“风者, 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易游走而无定处,故其致病后其病位常不固定,此起彼伏;“数变”是指风邪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急骤的性质,即临床症状出现快、变化快,常令人难以捉摸。所以风邪致病,无论外感还是内伤,一般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等特征。心脏感受风邪则可表现为心悸时发时止,头晕目眩,脉律不齐,严重者甚至出现晕厥,此类风动之象从微观上看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动脉血管痉挛。由此可见,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与风邪的致病特点相似,临床可从风论治。

1 疏散外风

风为六邪之首,百病之长,意即在诸多外邪之中,风邪最易侵袭人体。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机体抵抗力差、焦虑、抑郁、过度劳累时容易感受外风。又有“伤于风者,阳先受之”,心脏位居上焦,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故风邪侵犯人体常可直中心脏。正如《千金方·风虚心悸》所云:“风毒之中人也……或胸中冲悸,不欲见光明,或精神昏聩”。《内经》又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济生方·惊悸》亦云:“风寒暑湿闭塞诸经而怔忡”。可见外风致病常挟他邪为害,客于心脉,痹阻不通,心失所养,神无所依,心神不安,则惕惕然而不宁。

临床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感冒诱发急性心力衰竭后继发的心律失常等。初起可见发热、咽痛、身痛等表证症状,当使用荆芥、防风、羌活、葛根等解表祛风,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解表药羌活、葛根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5-6]。同时针对兼夹而至的湿热或寒湿之邪合用黄连、黄芩、苦参等清热燥湿或麻黄、附子、细辛等散寒除湿。此类疾病病程较长且易复发,久病必虚,心气血不足;久病入络,气血瘀滞,心络不通,均可致心神失养,发为心悸。此时当标本兼顾、扶正祛邪,重用黄芪可补肺健脾、祛风托毒;虫类药善走窜,疏通经络,既行气散结、活血化瘀,还能入络搜风而祛风止痉,常选用蜈蚣、全蝎、地龙、蝉蜕、僵蚕等药物,诸药合用使邪去则正安,扶正不恋邪。此类病人素来体虚,平时应注意预防感冒,以免反复发作加重病情,治疗中应将防风固表、顾护正气贯穿始终。因而缓解期可予玉屏风散扶正固表,增强抵抗力。

2 益气祛风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肝病传脾,病曰脾风,发瘅,腹中热,心烦”,王冰注解云:“肝气应风,木胜脾土,土受风气,故曰脾风。盖为风气通于肝而为名也”。由此可见肝脾二脏与风邪的生成密切相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然脾病亦可传肝。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化生不足,土虚木壅,肝气郁滞,郁久化火伤阴而变生内风;或者由于脾气虚弱而运化失司,水谷精微和津液不能由肠道吸收引起阴液大量丢失,导致肝失濡养、阴虚生风。风邪上攻扰动心神,心神不宁,发为心悸。喻嘉言在《寓意草》中有胃中“空虚若谷,风自内生”之论,后人总结为“空谷生风”;清代王旭高治风亦推崇 “培土宁风”之法,更可佐证气虚生风的理论。治疗上以健脾益气祛风为主,常用人参、白术益气健脾;风在脾胃,大便不聚而泻,因而此类病人大便多不成形,可加陈皮、茯苓健脾利水渗湿;水湿不运,湿浊困脾,可加木香、砂仁、甘松芳香醒脾、理气化湿,且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甘松提取物能够稳定膜电位,发挥良好的抗心律失常、缓解临床症状的作用[7]。脾虚生风而无阳,病人可见畏寒肢冷,喜温恶凉,当佐以肉蔻、炮姜、附子、肉桂健脾温阳。此外当注意顾护脾胃之阴,以麦冬、沙参、白芍、玉竹养阴生津。

3 温阳祛风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意即阳气可以内化为精微滋养神气,外化为津液柔养筋骨。一旦阳气不足,不能化精,必然影响心神的功能,出现心神不安,心悸频作。阳气营运推动气血的运行,阳气虚弱,无力推动气血,心脉缺乏濡养而致内风发生。肝脏内寄相火,生发温煦心之君火,若肝中相火不足,心阳虚衰,则化为虚风勉力搏动而济心以数,且时时有欲脱之势。《伤寒论》八十二条:“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病症表现恰恰具有内风扰动的特点,以温阳祛风之真武汤治之,更加佐证了“阳虚生风”的存在。

临床上常见于素体阳虚,尤其是老年病人。症多心悸、头晕,面白无华或晦暗,形寒畏冷,舌质浅淡,胖嫩而润,齿痕明显,脉象沉细无力,“风胜而动”,因而还可有肢体麻木、震颤等表现。治疗以温阳祛风为主,心阳不足者可用桂枝温通心阳,肾阳不足者以附子、肉桂温补元阳,肝阳不足者以乌药、茴香、蜀椒温肝散寒。阳虚伴水湿停留者,可加茯苓、泽泻利水渗湿,阳虚伴痰浊内生者,加半夏、陈皮、厚朴燥湿化痰,阳虚伴肢麻震颤者,可加葛根升阳祛风,木瓜、桑枝舒经活络。

4 清热息风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曰:“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指出风气内动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即属正气的阳气亢逆质变成属阳邪的内风。阳气亢动证的形成有虚实之分。实证则多以水湿、痰浊等实邪郁久化火所致。“火(热)易生风动血”;虚证多见于阴血亏虚,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则虚热内生。“火性炎上”,无论实火还是虚热,最终都会发展为阳气亢逆变动而生内风,风热相搏,发为心悸。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言:“风邪搏于心,则惊不自安,惊不已,则悸动不定”。《丹溪心法·中风》言:“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高度概括了湿、痰、热、风之间的病机演变关系。国医大师路志正老师指出,由于湿邪弥漫,胸阳不展,痰浊中阻,郁滞心脉而血运不畅,均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8]。唐容川亦有“痰入心中阻其心气,可致心悸”之论。《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诸证皆可动憾心神,导致心悸。痰热郁久化火,或五志过极化火,肝阳上亢,引动肝风;火热耗伤津液,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虚风动;津血同源,津液损耗,肝血不足,虚风内动,血虚不能濡养心脉,虚风鼓动心搏加速以自救。由此可见,无论热极生风、阳亢化风,还是阴虚风动、血虚生风均可导致内风动摇心神,出现心动过速的情况。

病人临床表现多为一派热象,可见心悸,或胸中烦闷、头晕头痛,或五心烦热、肌肤干燥发痒,舌红无苔或有裂纹,或舌红苔黄腻,脉弦,或弦滑或弦细。故其治疗总以清热息风、平肝潜阳为主,或佐以清热化痰,或滋补肝肾,或凉血养血等法。常用龙骨、牡蛎、磁石、珍珠母、羚羊角、天麻、钩藤、石决明等清热平肝息风;偏于痰湿者以黄连、黄芩、苦参、陈皮、竹茹、石菖蒲等清热燥湿化痰,病久者炼为“顽痰”“老痰”当配合应用胆南星、白芥子、地龙、全蝎等涤痰搜风通络之品;偏于阴虚者,以太子参、知母、麦冬、玉竹等滋阴清热祛风;偏于血虚者,以生地、白芍、当归、阿胶等清热凉血、养血息风。

5 活血祛风

自古即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可见血行不畅可导致内风的产生。瘀血生风的病机主要有气血逆乱和气血不荣两个方面。一方面,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摄血,血能载气,二者互依互用,行于脉中,循环往复,周流不息。当各种原因导致脉道瘀阻,血行不畅时,气无所依,亦不得随之畅行,气行逆乱则涡旋乱窜,乱窜之气则成风。另一方面,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不生气,气亦不足,气血不能濡养脏腑组织、四肢百骸,筋脉失去濡养而肢体颤动,屈伸不利,此即瘀血生风。心主血脉,瘀血内停,内风时动,扰动心神,悸动不安。临床上可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或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继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瘀阻,气血不畅,心脏及其血络不能得到濡养,络风内动,发为心悸。病人表现为心悸时作,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肢体麻木或颤抖,舌质紫暗或暗淡,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脉络曲张,脉涩或促或结代等。治疗以丹参、红花、赤芍、川芎、水蛭等活血祛风为主,辅以当归、熟地、首乌、阿胶等养血活血。伴胸痛者可加郁金、延胡索、乳香、没药活血止痛,伴两胁胀痛者加青皮、木香、香附、川楝子等理气止痛,伴肌肤麻木不仁者可加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从而达到气血畅达,络风自灭的效果。

6 典型病案

病人,男,54岁,初诊于 2017 年10月9日,主因阵发心悸3个月、加重1周前来就诊。病人3个月前出现阵发心慌,突发突止,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伴胸闷,无头晕、黑蒙、视物旋转,自摸脉搏有提前搏动,生气或饱食后易发作,卧位明显,就诊于外院查动态心电图提示: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期前收缩(13 542次/24 h,平均心率86次/min);心脏超声无明显异常。予盐酸美西律治疗后无明显缓解。既往饮酒史30余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病史2年,使用家用呼吸机治疗。刻下症见心慌、胸闷,咽痛,燥热,纳可,眠差,入睡困难,小便黄,大便黏,有排不尽感。舌红胖大,边有齿痕,苔黄边黏,脉弦滑数。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中医诊断为心悸,痰火扰心、热盛动风证,予黄连温胆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法半夏15 g,柴胡10 g,茯苓30 g,陈皮10 g,枳实15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煅磁石30 g,酸枣仁30 g,柏子仁15 g,远志10 g,茯神30 g,黄连6 g,黄芩15 g,丹参30 g,太子参15 g,桂枝6 g,竹茹20 g,石菖蒲15 g,琥珀粉3 g(面包片包裹口服)。2017年10月16日复诊,病人诉心慌明显改善,胸闷、燥热减轻,气短,口干,容易着急,进食稍多则腹胀。纳可眠差,小便调,大便2次/日,排便较前畅快,舌红胖大,边有齿痕,苔白略黄,脉弦。查体:心率78次/min。上方去柏子仁,去石菖蒲、煅磁石,加木香、炮姜温中止泻,加麦冬、五味子,琥珀粉加至6 g。2017年10月23日复诊,病人诉心慌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偶有午睡时心慌,饱食后明显,气短、口干减轻,失眠有改善,纳可,小便颜色变淡,大便每日1次,排便通畅。舌稍红胖大,苔薄白略黄,脉弦。查体:心率72次/min。上方加神曲30 g,琥珀粉加至9 g。此后在原方基础上随症略施加减,服药至1个月时复查动态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6 437次/24 h,平均心率82次/min),3个月时复查动态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3 057次/24 h,心率76次/min),门诊随诊,病情稳定。

按:此病人为中年男性,平素嗜好肥甘厚味,并长期大量饮用白酒,损伤中焦,脾胃不运,酿湿生痰,郁久化热,热易生风,扰动心神,心神不安,发为心悸;火热之邪上攻,风性善行数变,扰乱上焦气机,气机不畅,故见胸闷;灼伤肺阴,故见咽痛、燥热;心神不安,则难以入寐;二便与舌脉皆为痰热之象。因此,辨为痰火扰心、热盛动风证,治以祛痰息风、清心安神,予黄连温胆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方中半夏、陈皮、茯苓健脾祛痰,黄芩、黄连、丹参清热泻火除烦,竹茹、石菖蒲清热化痰,生龙骨、生牡蛎、煅磁石镇静安神,酸枣仁、柏子仁、远志、茯神养心安神,柴胡、枳实疏肝理气,桂枝通阳复脉,并佐制方中寒凉之药,使全方清泻心火而不伤心阳;太子参性平微苦,益气生津,补而不燥;琥珀是一种树脂化石类中药,可“安五脏,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琥珀能够通过降低心脏兴奋性,抑制异位兴奋灶,发挥抗快速心律失常的作用[9]。二诊病人大便次数较前略增加,故去掉具有润肠通便功效的柏子仁,并加木香、炮姜温中止泻;痰热郁久,耗气伤津,故见气短、口干,加麦冬、五味子,合太子参取生脉散之意,以益气养阴生津;痰热之象较前明显减轻,可减少化痰、镇静的寒凉之药,故去石菖蒲、煅磁石;琥珀粉加至6 g。三诊病人诸症皆减,心悸与饱食明显相关,乃因胃气受损,运化减弱,不降反升,上逆之胃气扰乱心神,故加炒神曲健脾和胃消食;逐次增加琥珀粉的剂量,加强安神定悸之功效。此后在原方基础上随症加减,直至痰化热清,气机畅达,气阴恢复,内风停熄,则心神自安,悸动自止。

7 小 结

风邪贯穿快速型心律失常病程的始终,从风论治可显著改善病人的自觉症状,从而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疾病预后。但风邪的来源多端,有内外虚实之分,临床治疗上应审证求因,紧扣病机,辨清风邪产生之源,着眼于致病之根本,辨证施治。此外,风邪为百病之长,常兼夹水湿、痰浊、瘀血等共同为患,因而治疗上又应辨清兼证,对症治疗。风为阳邪,又常同湿、痰、瘀等相互搏击,易化热伤阴,治疗中当顾护五脏之阴,攻邪而不伤正,方能事半功倍,疗效卓越。

猜你喜欢
风邪阳气
春季阳气萌动 宜夜卧早起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从风痰论治不稳定型心绞痛
早中晚养生法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泄泻从风论治刍议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早上洗澡伤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