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迎迎 马明新
摘要: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节日氛围淡薄,节日风俗简而化之,学生日处其中却不见其神奇。如何引导学生逐步走进这座具有奇特引力的丰富宝库,去研究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习俗风尚、衣食住行、传统艺术、宗教信仰、人际关系……让学生在研究学习中了解并爱惜自己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这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初衷。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 诗词 春节
这节课以《和古人一起过春节》为例,来研讨如何运用抛锚式教学,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展,确保开展的效果,真正让学生领略到传统节日的趣味和魅力,让传统节日富有诗词美和文化美。
抛锚式教学就是将教学"锚接"于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各个"锚点"都能够提供多课程的延伸。通过让学习者合作的方式,来解决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来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诗词中的节趣研究,主要通过古代诗词,来研究我们最为熟悉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这八大传统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是一个独立的研究模块,每个节日就是一个大情景,能够支持学生进行持续的探索,学生能够在几个星期、几个月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从多种角度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持续的探索求解。
一、 抛锚式教学指导下创设情境、确定问题
拋锚式教学,有以下几个环节组成:①创设情境:给学生创设一个具体情景。②确定问题: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就是“抛锚”。③自主学习: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解决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从何处搜集信息资料,搜集哪一类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过程办法等。这个环节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④协作学习:师生讨论、交流、补充、修正。⑤效果评价:利用评价量表,随时观察记录学生的表现,并打分。
虽然春节的历史故事、习俗逸闻很多,可是如果采用传统的听、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只能造成“课上乐呵呵,课下无印象”的局面。因此,我们根据“抛锚式教学”的几个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设计了以下几个学习任务。
二、抛锚式教学指导下学生活动成果展示:
(1)“我是调查员”活动。通过搜集、调查、走访等各种渠道,搜集有关春节的诗词,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有关春节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习俗逸闻、节日活动、节日美食、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宗教信仰等在现代生活中的延续、继承……
(2)诗词里的春节。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岁时佳节宜赏景赋诗,有大量描写春节的诗词。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初步筛选了17首诗词。在师生讨论、交流、补充、修正的过程中,确定了以下四首诗歌:南北朝庾信《正旦蒙赵王赉酒诗》、唐代顾况《岁日作》、北宋王安石《元日》、清代孔尚任《甲午元旦》,这四首诗歌体现了节日不同时期的风俗变化。
(3)春节学术报告会。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查找了大量资料,在师生讨论、交流、补充、修正的过程中,确定了春节的起源来历与曾用名、传统习俗、趣闻传说、口彩忌讳四个模块,这样既兼顾传统文化溯源,又兼顾了报告会的趣味性。
(4)春节习俗逸闻小话剧。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查找了大量资料,在师生讨论、交流、补充、修正的过程中,确定将“溥仪书春”的故事,作为小话剧的主题,突出了节日习俗趣闻的主题。
(5)舌尖上的春节。师生讨论、交流如何录制节日美食,补充、修正后,确定了以下文案。制作课件、视频的剪辑、合成、配乐、配音,锻炼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包容态度。
(6)评价量表的制定。抛锚式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能通过专门的测试来决定,是通过老师随时观察随时记录来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由于老师的主观意识和不能随时都在观察,而存在一定的缺陷。鉴于此,在评价环节,改为师生共同制定评价体系。小组选择任务后,教师分别指导各个任务小组制定本任务的评价标准。
整个学习过程,不仅能让学生领略到传统节日的文化美和诗意美,更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建构了知识体系、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提高了个人处事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立:《谈新课程语境下的教师素养》[J].2010(9):33.
[2]高文·抛锚式教学模式[J].外国教育资料[J].1998(3):68-71.
[3]陈树千.《节日里的诗歌盛宴》[M].北京中华书局,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