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玲
教材分析:
《周亚夫军细柳》是部编教材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 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并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作用。如何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文言文自读课的教学任务,最好的方法就是引领放手,引领学生按照学习文言文阅读课的方法,利用文本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设计意图:
环节一: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以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引出周亚夫将军,使同学们对周亚夫有了初步的了解,又由此事件引出写作背景从而导入课题。
设计理由:由著名的历史事件引出本文的中心人物,激活课堂,使学生顿生兴趣,初识周亚夫将军,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实录一:
师: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于次年冬天下诏削夺吴、楚等诸侯王的封地……
师:汉文帝后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入侵,烧杀劫掠,形势严峻。为了加强防卫,汉朝委派刘、徐、周三位将军分别驻扎在霸上、棘门、细柳。这三处地方离国都长安较近,汉文帝就到这三处慰劳军队。本文就是汉文帝劳军的记实。
环节二:拟定目标
我首先教给学生拟定目标的方法:(根据文体为切入点拟定目标)
①文章写了什么? ②怎样写的? ③为什么这样写?
这篇课文的标题用要素法拟的题,人物+事件+地点,由此可推断出这篇文章是叙事类文章,事件、地点为人物服务,由此看出这篇文章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我们由此就要确立学习目标是品读人物,把握形象。通过这类课文的学习,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思想上的启迪,提升人生境界。再加上这篇文章是篇文言文,,同学们就可根据以往上文言文的经验自拟学习目标了。
设计理由: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听课的目的性,提高课堂效率。
实录二:
师:根据老师的温馨提示方法,请同学们读题析题,确定文体拟定目标,看哪个小组的同学目标明确,反应最快?
生:这篇文章的标题是用要素法拟的题目,周亚夫(人物)军(事件)细柳(地点)地点和事件为人物服务,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人为主的叙事类文章,
那写人为主的文章首先探究的就是人物的形象以及人物描写的方法,我通过预习由此拟定出以下学习目标:
目标①、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内容)
目标②、熟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实词虚词,疏通文意,积累古文言现象。(内容)
目标③、把握本文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形式)
环节三:自主检测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便学生被动式學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因此,课前我布置了学生自主编写导学案,也就是目标①和目标②探究内容的环节在课外自主完成。因此我设计了“点将台”的形式来检测大家的自主预习情况,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设计理由:本篇文章是一篇文言文,要在一节课完成文言文的教学任务显然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以检测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文言积累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这就要学生有充足的课前自主学习准备,按照平时我们学文言文的经验,引领学生编写自主导学案,设计了“点将台”,以活动的形式来展现,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我选取的图片也是《史记》里的熟悉的人物,又与文本相关联。这样来考查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可以督促学生加强课前自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实录三:
师:本篇文章是一篇文言文,那阅读文言文首先要做到的是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现象,下面老师检测一下大家的自主学习效果。
环节四:读中感知
朗读是语文教学之根本,在朗读中触动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环节中我没有设计教师示范读或者叫几个朗读好的同学展示读,而是全班自主朗读,目的是全员参与朗读,除了注意文言节奏、字音读准确外,其目的是读懂文本的内容,为后面质疑环节做铺垫。
(媒体出示)
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质疑,并读准字音,注意文言节奏的把握。
2、小组合作在探究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质疑,进一步探究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设计理由:本环节的内容是课堂放手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激发学生质疑的能力,在自主检测环节中同学们对文章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个环节是细读文本,探究文章的形式,也就是周亚夫“真将军”形象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塑造的。所以需要学生通过细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这个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在朗读中读懂文本内容,再根据文本内容质疑能力。
环节五:定向设疑 深思答疑
此环节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展开的,在朗读中学生们读懂了文本内容。后分小组讨论设疑答疑。
1、师检测齐声朗读课文,除了检查他们对字音和文言节奏的把握。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2、学生讨论设疑。(小组为单位交流)
实录四: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读懂了文本吗?想探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吗?你能根据文本内容提出哪些质疑呢?请展现你们小组的风采吧!
生(甲):我根据文章第一自然段可以提出:为什么要交代“匈奴大入边”的写作背景?
生(乙):我根据第二自然段可以提出:文帝去劳军,为什么两次不得入?还只能“按辔徐行”?在那个“皇帝至上”的时代,为什么周亚夫“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生(丙):我根据第三自然段可以提出:为什么“群臣皆惊”?为什么而“惊”?
(相互交流、自由补充、教师点拨)
3、问题展示。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学生先设疑,教师再用多媒体出示如下四个思考题:(引领学生理解这几个问题从何而来?)
①、说说文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②、文中在塑造周亚夫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③、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上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④、你如何评价文中文帝这个人物形象?
4、合作讨论交流。
5、讨论结果展示。
设计理由:问题①问题②:问题的设计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意在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分两步实施,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找寻“真”表现在哪几方面,加深对周亚夫这个人物的认识,培养学对文言文文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的概括能力,让学生明白正面描写对表现人物特征的作用,“真”将军的三个表现,既是周亚夫治军严明的具体表现,也是他这个人物性格特征的载体。
自读课文和教读课文的区分,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由教师引导逐渐走向自主学习,而初中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掌握文言词句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二是吸取中华智慧,传承中华文化,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本堂课精心设计环节,以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文体特点切入,由课前准备,课内探究还是课外延伸,都体现了自读课文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达到了文言文自读课文“言”“文”的统一,有效实现了《周亚夫军细柳》的教学目标,所以,在自读课文教学的道路上,引领放手,一定会彼岸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