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霞
摘要:历史核心素养背景下为培养初中生家国情怀意识,教师需要依据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考虑学生认知能力设计科学、有效、可行的教学策略,如依托教材内容明确育人导向,引入网络资源建立生动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学科融合延伸教学领域等,推动立体化、全方位历史教学体系的建立,并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家国情怀意识,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推动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初中历史;家国情怀意识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领域,其在特质上相互渗透、彼此融合、紧密关联。具备基本的家国情怀意识,又是初中历史教学与核心素养的主要育人目标之一。而家国情怀又涵盖了国家归属感与核心价值观,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又可以塑造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其深度体现于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各个层面,对学生正确思想认识的形成、积极人生态度培育、未来发展定位的确立都有着重要意义。就个人角度而言,家国情怀意识可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社会与国家中的角色与价值,进而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发挥自身价值,为国家发展做出最大贡献。就家庭层面而言,其有助于良好家风的建设,能够促进家庭形成和睦、幸福、美满、融洽的亲子关系。就民族层面而言,其可以提升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实现学生对于爱国主义意识的弘扬与传承。因此,针对初中历史的育人目标与教学要求,教师应加强对历史核心素养下学生家国情怀意识的培养,设计多元、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历史真正融入学生心灵深处,帮助学生在深度学习与积极探究中领悟历史之于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与价值,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家国情怀意识培育而奠基铺路。
1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教师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分析历史,这能够促使学生意识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性,培养其对国家产生责任感,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教师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促进其全面发展,将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贯彻落实到实处,以此达到教师“以学生为本,立德育人”的教学目标。
1.1有助于实现核心素养的基本宗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课本知识教学上,而是应将关注重点放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具体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提高历史素养的掌握程度,真正落实历史核心素养教育工作。然而,家国情怀是历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能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此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从而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宗旨。同时,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能使学生牢牢掌握历史知识点,从而使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了解历史事件,促使学生通过历史事件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以便培养正确的历史思维,由此可见,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1.2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年龄尚小,对于世界的认知还处于懵懂状态,在这一阶段,很容易就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诱惑,对其日后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能够为学生指明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从而从小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三观”。与此同时,通过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将掌握的知识点应用到其中进行解决,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1.3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不足,但想象力比较丰富,对于世界的认知比较片面,社会上的一些诱惑或者负能量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他们的内心还没有对国家形成稳固的观念,对国家也没有足够的认知。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日后发展和社会飞速发展所需要具备的素养,能够体现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时,要着重培养其家国情怀。历史核心素养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品质和能力,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要以身作则。教师的行为举止和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其在课堂中传递爱国情怀的正能量,学生很容易就能接受,這有助于学生对国家产生根深蒂固的认同感,同时,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对学生日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方式和途径
2.1以教材内容为载体明确育人导向,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意识
教材是教学得以开展的主要载体与基本素材,也是促进学生认知迁移,推动学生学习发展,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意识的关键所在。而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材,在知识内容、编排体系、育人导向上都有很大变化。很多教学内容的设计,历史素材的引入,也更具客观性、延展性。因此,教师应该以家国情怀意识培养为辅助,以全新视角解析教材,搜集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教育素材,并结合教学内容与具体知识,设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以更加宽泛的认知视域学习历史、应用历史。同时,教师在育人导向上也必须寻求变革与创新,彻底改变以直接讲授与强制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不断增强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感染力,使学生走出机械识记的困境,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思想、情感、认知的升华,使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学生认知发展相得益彰、互促并进。在确保教材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上,落实对学生家国情怀意识的培养。例如,在开展与“新文化运动”有关的知识教学时,教师应该通过对教材、课标的解读,确立更加完备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并将家国情怀意识培养融入教学目标之中。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切实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多元化认知体验中获得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和活动基地的深刻理解,并能够在自主探究中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明确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达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的教学目标。在鲜活教材事例的引领下,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中一些代表性的事例进行分享,让学生认识到在特定社会背景下,众多爱国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发展而积极投身革命的伟大精神,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意识的培养。
2.2以网络资源为依托构建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家国情怀意识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以网络技术、资源、工具为载体,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指导,实现对核心素养下学生家国情怀意识的培养,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很多历史事件的发生,距离现在比较久远,如果单纯借助教师的直接讲解与强制灌输,势必难以引起学生重视,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因此,教师可以网络资源为依托,将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以图画、视频等影像资料予以呈现,帮助学生在丰富且深入的认知体验中开展历史学习,深入了解祖国的历史与文化,于内心深处萌生对国家的崇敬感与自豪感,增强其历史认同感。同时,随着学生认知、体验的深刻,其家国情怀意识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充分培养。而且,网络资源辅助下的和谐教学情境构建,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站在自身视角就不同历史事件展开分析,为学生家国情怀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例如,在开展“秦统一六国”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引入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的相关史料视频,让学生充分认识我国第一个大统一王朝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价值以及秦始皇的巨大贡献,增强历史认同感。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实现了对学生家国情怀意识的培养。
2.3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强化学生家国情怀意识
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必须以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为导向,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究、实践、感知、体味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讨、深度参与中获得认知迁移。因此,教师在落实家国情怀意识培养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需要,使教学活动的设计、构建、组织与学生认知现状相契合,以带动学生在贴近自身“最近发展区”的认知领域内学历史、用历史,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解析,逐步增强自身的家国情怀意识。而且,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与反映,教师也需要多关注、多了解,以及时调整教学侧重点,引导学生在合作互助、彼此协作中交流认识、想法,在思想共鸣与情感交融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例如,在开展与“宋朝文化”有关的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文天祥、陆秀夫等历史人物为例,组织学生探讨宋朝的“士大夫”阶层在表达对于国家情感方面的行为、表现、认识,深入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情怀的内涵,形成更加完备的家国情怀意识。
2.4以学科融合为辅助拓宽教学视域,塑造学生家国情怀意识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家国情怀意识培养,不应局限于历史课堂,还应发挥其他各学科的育人功能,在全程、全员、全科育人视域内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意识的培养。就现行初中历史教材而言,其在编排、选材上更加严谨、深入,对于学生家国情怀意识的培育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就具体内容而言,依然比较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基础,加强对各类教学素材的整合、借用、重构,多选用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课外历史元素,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与历史的衔接中找到学习的切入点,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全面塑造家国情怀意识。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将语文、地理、化学等学科与历史结合起来,从不同层面、用不同知识来解释某一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意识的培养与课堂教学路径的拓展。例如,在“远古的传说”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神农尝百草”“黄帝蚩尤之战”等历史故事引入课堂,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了解远古人类朴素且真挚的情怀,促进学生家国情怀意识的培养。
2.5以理论结合实践构建认知体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意识
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相结合,是切实践行核心素养理念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能的必然抉择。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对学生家国情怀意识的培养时,应结合学生认知体验,构建更加开放、丰富、多元的教学生态与认知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借助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与参与中获得家国情怀意识的提高。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实践作业等形式,帮助学生从不同领域就同一历史事件展开分析与探究,为切实贯彻新理念提供辅助。例如,在开展“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所学理论知识,组织学生对自己的家乡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充分从文化古迹、历史名人事迹、传统习俗风俗中挖掘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将其与历史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感受青铜文明的魅力与价值。又如,在开展“五四运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设置自主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以及实际调查的方式,了解五四青年节的来历,并在课堂反馈自己的自学成果,在展示与交流中实现家国情怀意识的培养。
3 結语
总之,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构架之一,其对于学生国家、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育、民族自尊心的塑造、爱国意识的形成,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与积极作用。以核心素养为载体,渗透对初中学生家国情怀意识的培养,既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性,又顺应新课程育人倾向。而初中历史涉及的内容比较庞杂,其涵盖了中外古代、近代、现代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又包含着对学生历史辩证观的培养,具有特别丰富的内涵与宽泛的外延。而对于依然处于认知转折期、迁移期、过渡期、蜕变期的初中学生而言,家国情怀意识的培养,对于其正确价值观念、积极人生态度、高尚社会理想、健全思想认识的形成有着积极且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家国情怀意识的内涵比较丰富,且相对抽象,教师在落实培养指导时,需要以学生认知实际为基础,科学选用一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历史事件与教学素材作为辅助,让学生在鲜活、生动、具体、真实的直观感知中领悟家国情怀意识的内涵,并将其迁移至自身认知发展的各个层面,获得家国情怀意识的深度塑造,逐步提升对于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全面丰富自身爱国情感与思想认识,并将家国情怀践行至具体行为表现领域,促进自身认知迁移,推动思想意识蜕变。
参考文献:
[1]张琼.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涵育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策略[J].时代教育:下旬,2021(11):158-159.
[2]王忠槐.初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J].亚太教育,2021(4):60-61.
[3]陈琼.优化课堂教学渗透家国情怀:例谈初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培育探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1(21):150.
[4]年明点.“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1):20.
[5]王诗卉.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家国情怀 :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为例[J].科学咨询,2020(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