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历史复习中的应用

2017-05-11 13:46林玉珠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高三复习

林玉珠

【摘 要】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历史一轮复习中充分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高三复习

2017年高考大纲的新鲜出炉满满的都是核心素养的气息,不同学科的命题立意,都经历了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素养立意的过程。吴伟教授在《历史学科与历史素养》一文中,对历史学科素养这样表述:“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1]归纳各家说法,历史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唯物主义指导下的科学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因此教师在三维目标落实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渗透核心素养,这样既能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上梳理知识网络体系,又能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应对高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知识汲取、经验积累、应用创新的能力,发挥陶冶情操、铸魂育人的作用,让历史教学真正回歸教育的“人文功能”。

当然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养目标都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2017高考历史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用唯物史观来统领高三历史复习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深挖,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小切口,深分析”,层层剖析,提高思辨能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在必修三的一轮复习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来梳理总结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演变规律。文章就《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的复习浅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高三一轮复习中的应用。

一、细化考点,夯实基础,温故知新

根据2017年历史高考考纲精神,高三一轮复习应明确复习目标,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高考备战的针对性。考纲中与本节对应的内容是“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分解和细化考纲知识点,列出本节“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后,学生分三组,先温故知新:分别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宋明理学的背景、目的、内容。后探究追寻:儒家思想发展历程,探寻思想演变规律?

各组学生一一作答,对前三节课基础知识进行巩固,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和总结有一定的障碍,笔者从背景、目的、内容等角度引导学生得出演变规律:

(1)背景: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目的: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扶植(思想具有阶级性)。

(3)内容:思想自身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思想的开放性、包容性)。

掌握规律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因此本节课就从这三个规律来设置问题,层层推进。

二、问题引导,运用规律,合作探究

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问题引导上设三个环节“困境篇”—“求索篇”—“结局篇”。

第一环节:引导学生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的背景即明清时期的“困境”进行总结:学生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几个角度总结,但在总结过程中学生抓不住核心词“困境”,教师适当补充些材料提炼总结:

(一)困境篇——背景

经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推动社会转型的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教师补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先天不足,社会未转型。

政治:封建君主专制治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明亡清兴。

(教师引王夫之打伞穿木履故事补充:清朝统治危机,特别是明亡清兴,非汉族政权、种族奇耻)

文化:八股取士限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西学东渐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

(教师补充:西学东渐因闭关锁国被中止、交流不畅。)

第二环节:学生通过学案可以初步掌握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唐甄的思想主张,教师进一步设问:在困境中,思想家们如何求索,有何异同?引出:

(二)求索篇——主张(学生归纳、识记)

如:社会特征可以从政治(君主专制,明亡清兴)、经济(重农抑商)、思想(存天理灭人欲)、文化(礼教三纲)四个方面考察,与之相对应的主要思想如:黄宗羲的批君与限君思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黄宗羲“工商皆本”;顾炎武“振兴工商”、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理存在于百姓日常生活中。王夫之“理在气中”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变化有规律可循等等。

第三环节: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曾阐述:“他们对于明朝之亡,认为是学者社会的大耻辱大罪责,于是抛弃明心见性的空谈,专讲经世致用的实务。他们不是为学问而做学问,是为政治而做学问。”[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是这样的社会现实,使有识之士不断探究改变国家和个人命运的主张和方案。那么这些主张是否能够改变国家和个人“困境”呢?通过这样的过渡引出:

(三)结局篇——地位

在这个环节中,笔者利用人民版必修三P23 的“学习思考”,结合材料设置合作探究题:有的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影响很大,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也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作用有限,西方民主思想的中国化才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说明理由。学生用“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来论证本题。在答题模式和技巧上引入全国卷第41题的答题技巧和要点,指导学生做到“亮观点—史论结合—理论升华”三部曲,并巩固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高考还注重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在实现了“背景”、“内容”、“结果”、“影响”等“学习目标”后,学生可再利用掌握的“思想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思想具有阶级性”的理论进行古今中外思想的比较。

三、掌握方法,提升思维,培养能力

首先:充分利用“思想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原理引导学生理清明末清初的儒家思想与以往的传统儒家思想有何关系,表现在哪里?

思想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体现了思想与时俱进,趋时更新,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在批判中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儒学。如: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顾炎武批判脱离实际的学风,继承积极入世、关注现实和强调社会责任感的儒学传统,倡导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 时代为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个性企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思想的生命力更在与体现了时代感。通过古今思想对比也进一步梳理了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其次:充分利用“思想具有阶级性”让学生学会中外横向对比,列表比较同一时期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和欧洲的启蒙思的异同点。虽然二者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都批判君主专制;都提出限制君权;对人们思想产生一定的启蒙作用。但在本质上截然不同:前者属于传统儒学范畴,后者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通过古今中外对比进一步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高考一轮复习的目的在于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依托教材又要高于教材,对教材和知识进行整合、拓展与深化,建构基本的学科体系,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能力。复习中,教师可围绕重点、难点将所涉及的知识以唯物史观中的主要理论设计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伟.《历史教学》中学版[J].天津新闻出版管理局,2012(11).

[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1.

[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课件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EB/OL].http://www.docin.com/p-1803726675.html.

猜你喜欢
历史核心素养高三复习
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养例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借力微课,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构建历史认同感,筑基核心素养
历史深度学习的六个着力点
谈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活用英语新闻报道,提高高三复习备考效率
从阅卷情况分析生物高考对学生规范性的要求
讲求阶段侧重,切实提高词汇复习实效性
构建有效的中职高三语文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