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养例析

2017-06-12 07:24董莹
广西教育·B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关键能力核心素养

董莹

【摘 要】本文比较详细地讲解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实例阐述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方法,并就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核心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 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027-02

近两年,“核心素养”一词被频繁提及,相关报告和研究也逐渐增多。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现阶段为何会提出这一概念呢?事实上,核心素养有两个层次的含义,其一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二则是所谓的学科核心素养。二者的关系是,先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后有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2016 年 9 月 13 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课题组历时三年,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基于这一总体框架,各学科才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当然,此前各学科课标修订组在课题组统领下已经开展了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性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如下(如图 1):

如此,核心素养,看似是一个新颖且高大上的概念,其实,它仍是对“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最根本问题的回答和解决,其与我们长期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等并无二致,它只是更明确了全面发展的人应具有哪些具体的素质(即前文中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适应信息化、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的需要。为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提出更具体的培养方向和要求。

一、什么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了解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后,就不难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了。所谓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其实,它是核心素养在历史学科的具体化,它着力回答了有关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问题。

目前,有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仍在进行中,尚未经教育部正式颁布确定。但基于当下教育界的研讨方向和成果,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

具体来说,唯物史观,是指要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实进行全面客观考察,这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指要将所认识的史实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这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指要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这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和方法。历史解释,是指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这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指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这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这五个方面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它一旦被正式颁布,今后便会成为指导历史教学、开展学业质量评价等的指针。故而,关注和认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便显得尤为重要。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实例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改革至今,教育教学目标经历了由“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变深化。不过,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在面对学科核心素养时,一线教育工作者亦无需茫然。一直以来,历史教学都很关注学科特征,关注历史学科到底能带给学生什么。所以,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这一初心是不应改变的,只是会比之前有更明确、具体的目标和方向。

接下来,笔者结合教学实例,具体谈一谈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些自身体会。

如在星球地图出版社编制的《历史地图册·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中有关中国科举制的内容学习时,可以运用这样两张图(见图 2 和图 3)来展示,图 2 为唐代前期进士分布图,图 3 为唐代后期进士分布图。仔细观察这两张图,我们发现唐代前后期进士分布有较大差异。唐代前期进士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在北方黄河流域;唐代后期进士分布则相对分散,南方进士数量明显增加,南北方趋向平衡。面对此问题,学生会疑惑,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依正常思维,学生会即刻在大脑中搜罗有关唐代的知识(即已习得的史实)。对于历史教师来讲,既可以向学生补充叙述有关史实,又可以进一步呈现可信的史料。基于史实或史料,历史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合理的推理和论证。这一过程既体现了史料实证,又体现了历史解释。

其实,史料实证,并非要求历史教学如历史学研究者那般竭澤而渔地搜集一手史料,而是重在强调科学实证的精神,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意识和能力。故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除了呈现可信的史料外,直接运用史实完全是可以且必要的。

这样,在历史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会联想到不同历史时期差异明显的社会经济状况。在唐代前期,农耕社会的中国,其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中下游一带,尤其是河南、河北两道,这为文化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故而,唐代前期进士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在北方黄河流域。然而,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割据给北方黄河流域造成很大震动,北方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并有部分人口南迁。与此同时,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唐朝后期已有“扬一益二”之说,南方城市发展背后反映了南方经济的成长。这促进了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故而,唐代后期进士分布相对分散,南方进士数量明显增加,南北方趋向平衡。最后,在分析总结中,教师可以重点强调,人们对时间的感知需借助空间的变化这一观点。当我们通过两张历史地图呈现空间变化时,本身就在向学生传递着时间的概念。历史倘若缺少了时空要素的话,那么便犹如大海中的航船不知方位一般。所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一定发生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中。

在上述教学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分析,挖掘历史的真,这本身便体现出对民族历史深深的尊重,这种真和尊重,便是最大的人文追求和家国情怀,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以及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些途径,由此可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也并非标新立异的特殊过程,我们需要坚持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历史、尊重历史。

最后,需要关注的是,高考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强调是非常清晰的。以《2017高考大纲·历史》为例,其规定:“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无论是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还是高考备考的角度,我们历史教师都应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当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应是学生经过中学六年的历史学习,初步掌握的核心素养。我们既要倍感压力,又不可揠苗助长。

【作者简介】董 莹(1989— ),女,中学二级教师,南宁市第二中学历史教师。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历史核心素养关键能力核心素养
借力微课,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构建历史认同感,筑基核心素养
历史深度学习的六个着力点
谈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论技工院校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简约表达:优化作文的关键能力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