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化学(低视力版)》九年级下册的编写特点

2022-11-15 05:36周业虹
现代特殊教育 2022年19期
关键词:盲生盲校教科书

周业虹

《盲校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盲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应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挖掘学生潜能、补偿视力缺陷,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增强自信心”。《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化学(低视力版)》(以下简称盲校教科书)九年级下册基于课程标准要求,继承和发展《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以下简称普校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的编排理念,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努力做到:凸显立德树人,发挥育人价值;合理设计教材体系和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尊重盲生认知特点,突出视力补偿;引导盲生关注社会,为盲生融入社会奠定基础。本文通过对盲校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的编写特点进行解析,以期帮助盲校化学教师更好地理解与运用该教科书。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育人价值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盲校教育也不例外。盲校教科书不但做到了关注化学学科知识,而且做到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发挥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促进盲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立德树人教育素材(见表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加以使用。例如,金属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在日常生活中用途非常广泛。教科书中安排了“金属资源保护”这一部分内容,以“探究”的方式让盲生了解金属的锈蚀条件;以文字形式呈现金属腐蚀的数据、废弃金属制品回收的意义、保护金属资源的基本途径;以“讨论”的方式介绍了我国稀土资源的储量、使用情况等,引导盲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就我国稀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问题与同学交流看法。这样编写的目的是引导盲生树立保护金属资源的意识,主动去关注金属资源的合理使用。

教科书在精选化学核心知识的同时,巧妙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法律法规教育,凸显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弘扬科学家的研究精神。教师应努力挖掘教科书的育人价值,真正做到以教科书为载体,融立德树人于化学教育中。

表1盲校教科书九年级下册中的立德树人内容

二、合理设计教材体系和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一)突出按类别研究物质的特点

九年级上册教科书的编写关注具体物质的性质应用。例如,围绕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等具体物质进行讲解,使盲生初步掌握研究具体物质的基本思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等。在此基础上,九年级下册教科书力求帮助盲生将零散的化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突出了按类别研究物质的特点。如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第十单元“酸和碱”、第十一单元“盐和化肥”,带领盲生探索一类物质的共性和差异性,让盲生掌握研究一类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这样,当他们遇到陌生物质时,能够主动运用这些思路和方法去展开学习与研究。

例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教科书安排了如下内容:①介绍了铁、铜、铝等金属可以跟氧气反应,但是这些金属跟氧气反应的条件是有差异的;②介绍了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之前的金属可以跟稀盐酸、稀硫酸等发生置换反应,但是置换反应的难易程度存在差异;③介绍了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前面的金属可以将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这些内容都体现了金属化学性质的共性与差异性的统一,教给盲生认识金属这一类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

再如,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教科书介绍了酸的共性——遇到指示剂变色、跟金属反应产生氢气、跟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等。但在共性之外,不同的酸又有差异性——稀盐酸、稀硫酸、浓硫酸的性质不同。这同样体现了共性与差异性的协调统一。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教科书的这一编写特点。

(二)注重概念理论的指导作用

九年级上册教科书介绍了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为九年级下册教科书中物质的性质、物质间发生的化学反应等内容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例如,在学习完分子、原子和离子这些概念之后,盲生能够应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认识到酸、碱在化学性质上各自具有共性的原因是酸能在水中电离出氢离子、碱能在水中电离出氢氧根离子。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之后,盲生能够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视角,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认识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为进一步解决与“量”有关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在学习了化学式和化合价这些概念之后,盲生可以从定量的视角去研究纯净物的组成。但生活中更常见的是混合物,因此第九单元“溶液”介绍了溶液的组成,引导盲生从定量的角度关注混合物的组成。之后进入第十、第十一单元学习酸、碱、盐溶液的性质时,盲生自然会对溶液中溶质的性质有更清楚的认识。概念和理论知识对元素化合物部分的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又可以让盲生不断地去运用概念和理论知识,加深对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高度重视化学实验

教科书在编写过程中高度关注盲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的形式包括实验、探究、学生实验及课外实验。不同形式的实验功能和价值是不同的。

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学生必做实验,即教科书中所设计的“实验活动”,包括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酸碱的化学性质、溶液酸碱性的检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这些实验活动与教科书内容联系紧密,教师在教学中既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单独安排实验课,也可以将实验活动和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完成。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些实验的功能和价值,一方面帮助盲生进一步理解教科书中的知识,另一方面借助这些实验活动培养盲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化学实验技能。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在实验活动中培养盲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九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安排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如探究人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探究灭火的条件等。在这些活动中,盲生亲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获取实验现象、分析获得结论等一系列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九年级下册教科书继续突出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安排的探究活动如表2所示。

表2盲校教科书九年级下册中的探究活动

这些探究活动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有关于物质性质的,又有关于反应规律的,还有关于化学知识应用层面的。教科书一方面让盲生利用科学探究理解并掌握相关化学知识,另一方面让盲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能主动运用这种思路和方法去学习更多的化学物质。科学探究应贯穿盲生学习化学的始终,特别是将升入高中继续学习的盲生,需要对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概念和理论等进行不同程度的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些探究活动的价值,带领盲生有效地完成相应的内容。

教科书中还安排了课外实验活动。这些课外实验活动将课内学习拓展到了课外,对于提升盲生化学学习兴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鲜花变色”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盲生可以按照教科书中的要求,选取鲜花泡在白醋的稀溶液或者石灰水中,每天更换溶液,观察鲜花的变化。这样既可以培养盲生的观察能力,又可以培养盲生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这样一个活动的整体设计,可以达到增强盲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的目的,同时也能加深其对于酸和碱遇到指示剂时发生的变化的认识。再如,在盲生学习了有机材料后,教科书安排了课外实验活动,要求盲生取一小块塑料和一片纸埋入潮湿的土壤内,两周后取出观察。盲生可以根据这两种材料的变化情况,理解塑料的不当使用会导致白色污染。这个活动引导盲生了解到白色污染的成因,让盲生关注可降解塑料的重要作用,理解一次性塑料袋为什么不能使用。“保护环境”不再是一句口号,它在盲生心目中将会更加深刻。

(四)突出科学方法教育

教科书的编写突出了科学方法的指导作用。在教给盲生化学知识的过程中,融入科学方法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教师无法把所有的化学知识都教给盲生,更多的应该是让盲生学会方法,并运用方法去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知识。教科书中呈现的科学方法既有显性化的,也有隐性化的。显性化的科学方法在教科书中直接以“方法导引”栏目呈现。例如,在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后,“方法导引”栏目介绍了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在学习了盐的性质之后,“方法导引”栏目介绍了分类这一科学方法,引导盲生采用树状分类法对初中阶段学习的化学物质进行分类。

隐性化的科学方法存在于正文的描述和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例如,在研究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时候,教科书依据锌、铁、铝分别和硫酸发生的反应,归纳出金属与酸反应的特征,这是科学归纳法;在锌、铁、铝等金属跟硫酸反应的实验中,教科书引导盲生去观察反应的现象差异,这是对比的科学方法;在设计实验的时候,教科书强调酸的浓度、体积等相同,强调金属的表面积相同,这是控制变量法。可以说教科书突出了科学方法的指导作用,类似的还有演绎法、模型法、观察法等。这些隐性化的科学方法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挖掘出来,并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授给盲生。

三、尊重盲生认知特点,突出视力补偿

(一)版式设计方便盲生阅读

盲校教科书的编写充分考虑了盲生的生理特点,与普校教科书相比,加大了字号、增大了行间距。从版面设计来看,盲校教科书采用了通栏的形式,便于盲生进行整体、连续的阅读。从辅助盲生学习的角度考虑,教科书并未删去图片,而是:①放大了图片;②对画面太过复杂的图片进行了修改;③把一些不便于低视生阅读的实物照片图改换成了线条图;④将图中的线条加粗、颜色加深。

例如,在学习溶解度的概念时,盲生必然会接触溶解度曲线。为方便低视生阅读,盲校教科书在编写时对溶解度曲线图重新进行了绘制,相比于普校教科书中的图片,删去了底色,去掉了网格线,减少了物质的种类,加粗了线条(见图1)。盲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为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带来了方便,也为进一步学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奠定了基础。

(二)实验活动设计突出视力补偿

教科书在化学实验活动设计中突出视力补偿,充分挖掘盲生的潜能,引导盲生准确观察到实验现象,并能依据现象进行推理,从而认识物质的相关性质。

在“金属与酸的反应”这一经典实验中,教科书从盲生的视力特点出发,采用了让盲生去“倾听声音,同时用手捂住试管口,感受气体压力的变化”的实验步骤;同时参照这一实验步骤,继续设计了在分别放有少量锌、铁和铜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让盲生分别通过感受声音和气压的不同来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的实验步骤,引导盲生以听觉和触觉通道来获取信息,认识金属与酸反应过程中的差异性,最终掌握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实验中用到的酸、碱有一定的腐蚀性。为确保实验的安全性,教科书中反复强调“注意实验安全”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提醒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高度关注盲生的安全,引导盲生顺利完成实验活动。

(三)习题设计强调能力培养

部分盲生在初中毕业后会升入高中进一步深入学习。对他们而言,通过习题掌握化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目前市面上适合盲生使用的习题册几乎没有。为此,盲校教科书在普校教科书课题学习之后的“练习与应用”的基础上增加了“单元练习”,一方面帮助盲生应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盲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顺利解答中考试卷中的问题打好基础。除此之外,针对目前各地中考高度关注实践能力的情况,教科书也安排了一些活动性题目,引导盲生去进行调查、访谈等,丰富解答这类实践性题目的经验。这也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盲生进行多角度评价提供了途径。

四、引导盲生关注社会,为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盲校教科书在编写过程中充分关注盲生未来要融入社会这一现实问题,以正文、栏目、图片等多种方式介绍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引导盲生关注化学与社会的联系,教给盲生一些必要的生活技能。

教科书在编写时引入了很多生活中的情境素材,目的是引导盲生关注化学知识的应用。例如,“金属和金属材料”单元的开篇提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金属制品,让盲生关注这些金属制品的用途,提示盲生建立用途和性质间的联系;“酸和碱”单元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物品的pH,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改良酸性、碱性土壤等农业生产问题,以及酸性废水的处理等环境问题;“盐和化肥”单元以盲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的食盐、碳酸钠等引入,介绍了大理石、石灰石这些建筑材料中的主要成分碳酸钙。

教科书中的“资料卡片”“化学·技术·社会”“调查与研究”等栏目介绍了一些生活常识、化学前沿发展、社会热点问题。例如,第八单元中的“化学·技术·社会”栏目介绍了“形状记忆合金”,让盲生了解目前世界上金属材料科技的发展、新型金属的性能及广泛用途。第十二单元以“资料卡片”的方式介绍了“认识服装的标签”,使盲生在将来独立购买衣服时能根据需要选择服装面料。教师在教学时可围绕这一内容,引导盲生在阅读学习的基础上去查看自己或同学服装的标签,增强实践体验。在第十二单元介绍了六大营养素之后,为了引导盲生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教科书设计了“调查与研究”栏目,一是让盲生了解六大营养素的重要功能,认识它们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二是让盲生调查学校或家庭的食谱,看看这些食谱是否符合营养要求;三是组织盲生讨论挑食、偏食会对人体的健康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在完成这些教学活动的同时,教师可以让盲生结合教科书中给出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尝试设计一天或一周的营养食谱,帮助盲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生活观念,为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盲校教科书的编写遵循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课程育人的基本目标,在突出化学学科知识的同时,关注了科学方法教育。盲校化学教师可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教科书的编写特点,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及所教盲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科书,帮助盲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猜你喜欢
盲生盲校教科书
信息技术整合学科在盲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打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基于盲校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意识培养
体育课中提高初中盲生身体素质的实践
藏起来的教科书
基于IPAD的盲校职业教育课堂探索*
盲校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盲校学生同伴交往中的常见问题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