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保障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享有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浙江行动”

2022-11-15 05:36:38陈荣弟
现代特殊教育 2022年19期
关键词:残疾儿童计划融合

陈荣弟

浙江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特殊教育,通过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推动,实施了特殊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示范性资源教室建设、特殊学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卫星班建设、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网络IEP平台建设和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等项目工程。经过7年的努力,浙江如期圆满完成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任务,全省特殊教育取得了巨大发展:基本实现了特殊教育的15年普及化、融合教育常态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化、特殊教育服务优质化、特殊教育管理智能化,有效保障了持证残疾儿童少年“能上学”,浙江特殊教育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我们也看到,全省特殊教育学校尚有27所未达标准化建设要求,送教上门比例过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推进特殊教育供给侧改革,保障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上好学”,促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我省办好特殊教育、补齐特殊教育短板的重中之重,亟待出台一系列措施推动特殊教育加快发展,与普通教育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2021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这是国家对“十四五”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和工作部署。为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要求,我们在深入基层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浙江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纲要》《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系列政策文件,着眼于保障每一位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研究制定了《浙江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本文就《计划》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要求作相关阐述。

一、《计划》的基本思路

《计划》确定了到2025年全面建立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体系的目标,要求普及程度显著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升,保障机制优化完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计划》按照拓展服务对象、推进融合教育、提升支撑能力三大基本思路,大力度完善了相应的政策措施。[1]

(一)拓展服务对象,健全特殊教育体系

《计划》的第一条基本思路是拓展服务对象,“系统推进”是加快特殊教育发展的一大亮点。具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纵向看,提升各个学段的服务能力。《计划》进一步发展了特殊教育从义务教育向“两头延伸”的内涵,明确了学前、义务教育、高中和高等教育各个学段的工作重点,针对性更强,服务更精准。

第二,从横向看,提供广义特殊教育服务。《计划》首次明确,特殊教育不再是残疾儿童青少年的“专利”,要从轻度和中重度残疾儿童青少年教育向重度多重残疾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非残疾儿童青少年“两头延伸”。

第三,对建好特殊教育学校提出了更高要求。《计划》首次提出常住人口20万以上的县(市、区)至少设立1所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有条件的地区应建立从幼儿园到高中全学段衔接的15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常住人口20万以上的县(市、区)都有一个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部(班);进一步优化聋校布局;残疾儿童较多且现有学位不足的县(市、区)合理规划布局,新建、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将儿童福利机构内具备接受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纳入中小学教育并进行学籍管理,积极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在本地儿童福利机构设立特教班。到2025年不仅仅完成全省特殊教育学校的标准化建设,而且要制定特殊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标准,加快推进特殊教育现代化。

(二)推进融合教育,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计划》的第二条基本思路是推进融合教育,实现“高水平融合”是“十四五”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计划》从6个方面提出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具体任务:(1)加强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2)推动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3)深化医疗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融合。(4)创新融合教育模式。(5)强化融合教育专业支持。(6)实施融合教育专项培训。[2]

一要在教育安置上进一步明确普通教育优先。[3]让所有普通学校、职业学校都尽可能敞开大门接纳残疾儿童青少年。普通学校、职业学校不仅要保障学位供给,而且要做好课程调适,提高教育的适宜性。[4]

二要深度整合教育资源。要科学整合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医疗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要努力实现各个部门、各类教育和各个专业领域的资源共享。

三要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学校的转型升级。让普通学校真正承担起落实融合教育的主体责任,让特殊教育学校逐渐成为区域融合教育的推进中心、战略大后方、战役预备队、战术战法参谋部和部门联动总协调,成为区域融合教育的后援中心、指导中心、管理中心、资源中心、培训中心和研究中心。[5]

四要强化融合教育专业支持。要大力推进资源教室和卫星班的学段链建设,加快资源教室的升级,大力推进省市县乡校五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到2025年基本实现有需要的乡镇(街道)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争创国家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同时要充分发挥特殊教育学校和各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资源中心在推进融合教育中各自的作用,要建立健全融合教育巡回指导工作制度,定期开展研讨活动,推进分类干预研究。

(三)提升支撑能力,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计划》的第三条基本思路是提升支撑能力,以“高水平保障”促进“高水平发展”,这是“十四五”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努力方向。《计划》从5个方面提出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的具体任务:(1)巩固完善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机制。(2)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3)保障特殊教育学位供给。(4)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5)提升特殊教育服务水平。[6]在实施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要充分认识完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提升特殊教育保障能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入“十四五”,特殊教育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特殊教育学校孤独症学生和重度多重障碍学生比例不断攀升,教育对象更加复杂,保障难度不断加大;融合教育全面铺开,涉及的普通学校数量不断攀升,特殊教育学校承担区域巡回指导任务更加繁重;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成为时代要求,教育成本屡创新高。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工作任务、新的工作要求,提出了新的保障要求。我们要加快特殊教育相关标准如特殊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重度多重残疾学生经费拨款标准、面向重度多重残疾学生教育的办学条件标准等建设的进程。

二要保障特殊教育学位供给。要加大区域特殊教育学位需求测算,加强区域特殊教育的顶层设计。各地不仅要从特殊教育学校物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学位供给数量,而且还要从师资配备的角度分析学位供给数量,统筹好市县两级特殊教育学位供给。

三要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按照现有政策配足配齐特殊教育教师,稳定资源教师队伍;其次要加强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和职后培训,保障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再次要制定落实更加有效的激励政策,增强特殊教育的职业吸引力。

二、《计划》的浙江特色

在编制《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力求体现浙江的五大特色。

一是彰显了“一张蓝图绘到底”和“儿童最佳利益”的理念,加强特殊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区域统筹,描绘了逐步让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少年能够就近就便获得有效特殊教育服务的发展蓝图。

二是提出新的“两头延伸”的目标和任务。特殊教育不仅要从义务教育阶段向学前和高中段延伸,而且要从轻度、中重度残疾儿童青少年教育向重度多重残疾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非残疾儿童青少年延伸。

三是明确了特殊教育不是特殊教育学校的“专利”。普通学校应该承担融合教育的主体责任,特殊教育应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特殊教育是地方实现教育现代化极其重要的工作内容。

四是浙江特色的帮扶机制。《计划》对本省山区26县及新疆阿克苏地区实施特殊教育帮扶,努力形成教育领域“山海协作”的新典范。

五是全面推进个别化教育。推动残疾儿童少年相关数据互通共享,提升浙江省个别化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功能,为残疾学生成长制订个性化教育方案。深化特殊教育数字化改革,推进特殊教育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建设。

三、落实《计划》需要贯彻的核心理念

理念1: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憧憬特殊教育的美好未来,尤其是第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之后,更是不懈努力于实现特殊教育的持续发展。在制定《计划》之前,我们描绘了特殊教育未来发展的蓝图——每一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都能就近就便及时获得有效的特殊教育服务。其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不仅仅指残疾人,而且包括学习障碍、多动症、情绪行为障碍、超常等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非残疾人;也不仅仅是3—18周岁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青少年,而是包括“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因此,从“全生涯”的视角看,特殊教育未来发展应该建立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机制以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高等教育、转衔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理念2: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要求我们不仅要从“全生涯”的视角进行纵向分析,还要进行横向分析和交叉分析。“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类型多,特殊需求广泛而多元,他们不仅仅需要特殊教育,还可能有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辅助技术、就业转衔、就业支持等更加广泛的需求。所以,我们在进行区域特殊教育顶层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如何培养能适应多元特殊要求的专业人才,以及这些专业人才如何分布才能使每一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都能就近就便及时获得有效的特殊教育服务,并以此为核心制定相应的工作机制和政策制度。

理念3:儿童最佳利益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我们落实“儿童最佳利益”理念。儿童是拥有权利的主体,“尊严的生存和健康的发展”是儿童最佳利益。[7]“尊严的生存”是首要人权,指儿童享有生命安全和生活保障受特殊保护的权利,这一权利包括衣食温饱、个人的欢乐、个人与他人及环境的和谐共生、生命的延续和有尊严的活着。“健康的发展”首先是平等(无歧视),这一权利包括教育权、基本自由的保障、参与权、休息权等。所以,促进儿童的尊严和价值感以及对他人人权和自由的尊重,也是落实《计划》的核心理念。

理念4:需求导向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还要求我们落实“需求导向”理念。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是一个个体差异极大的群体,以其实际需求为导向是遵守“精准施策、促进公平、尊重差异”原则的最好体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和努力方向。《计划》首次提出“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办好特殊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提高教育的适宜性,必须遵循以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材料、教材呈现、教育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进度、作业布置、教育评价等在内全方位的课程调适。

理念5:遵循规律

《计划》在总体要求中明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特殊教育规律,坚持政府主导、精准施策、促进公平、尊重差异的原则,加快健全特殊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办好特殊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遵循规律”是“精准施策”“提高质量”的必然要求。“遵循规律”要求我们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遵循特殊儿童发展的规律,遵循特殊教育规律,按照这些规律开展教学模式变革、人力资源调配机制变革和组织变革等研究。

猜你喜欢
残疾儿童计划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给这些孩子一个温馨的世界——宝鸡对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当代陕西(2019年23期)2020-01-06 12:18:02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农村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保障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民政(2016年9期)2016-05-17 04: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