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项迎 常瑜 刘宝顺
关键词:课程思政 文创产品设计 课程特性 教学实践 实践策略
引言
关于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及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都强调了思政教育课程要与其他各类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而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以不同学科专业特点为根据协同育人,挖掘不同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1]。随着课程思政不断深入推广,我国各大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领域以及其主要课程中也进行了不断的实践探索。如在艺术设计专业上提到“课程思政”建设思路的两个“双循环”[2],依托专业“课程思政”的形态特征,发掘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本源[3]。在其主要课程中提到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导入法、项目教学法、榜样示范法等措施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并结合课程特点合理融入思政内容[4];也可以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平台,激发混合教学活力[5];最后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等思政教学思路[6]。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课程思政视域下许多艺术设计专业主要课程都进行不同层面的实践探索。随着国家对于文创创意产业的重视以及文化经济带的建设进程,各高校开创引入了《文创产品设计》实践课程,以应对社会经济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本文章以《文创产品设计》课程为思政教学实践案例,分别从课程实践特性、强化思政教育必要性和可行性等方面分析,探索该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相关策略。
一、《文创产品设计》课程实践特性
第一,《文创产品设计》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依托中国璀璨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哲理,因此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具体来说,通过文化器物、文化场所、红色人物事迹等物质形态或意识形态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在实践中利用系统性思维方法分析后转化为设计元素,并寻求某种符合现代生活理念的新形式,从而满足现代产品商品化的需求,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引导学生精神文化层面,传承优秀的文化。可以看出,课程构建需要以“文化”为设计实践研究对象,针对某一种文化进行调研和研究,其本身就需要具有极丰富的文化底蕴为依托,这种文化特性为思政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以及多元的植入角度。
第二,相较于其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文创产品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具有明显的商业价值特性。文创产品以消费需求和社会效益的价值主张为导向,注重文化内涵深度挖掘,通过创意元素吸引市场。其最终目的是成为市场商品,为单位或企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直接体验。文创产品在流通市场成为商品过程中,附着在文创产品载体内的文化内涵和理念也随之传播和影响。这种文化内涵传播性和影响不仅仅对学生设计实践过程起到内化作用,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广大的购买者和用户,因此,《文创产品设计》课程的商业价值特性能为思政教育带来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和传播。
二、《文创产品设计》课程思政实践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强化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1.思政教育通过实践教学体验能更好地实现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文化思政课时较少,投入理论学习时间有限,导致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并且由于专业性质较强,学生个性明显,对传统文化和理论知识缺乏兴趣,导致难以认同和内化思政教育内容。因此在《文创产品设计》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意义所在是非常有必要的,并提升自我价值意识、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2.思政教育价值引领与专业实践能力培養并行[1]。单一的书面思政教育难以打动学生,通过结合课程实践教学的创意性和生动性,吸引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器物等思政文化的关注度,重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精神成人;同时在专业实践过程中能提升学生对文化精神的意象概括能力,对文化符号的提炼和再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专业成才。学生能力培养需要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衔接和有机结合。
3.以社会需求为实践教学导向,将产品社会需求和文化社会需求等同起来,使文创产品教学实践与思政理论价值教育同向同行。在教学实践环节,以社会需求导向为研究目标和课题,引导学生将产品价值与文化价值相融合,搜集相关资料,传授相应的设计调研方法,在此过程中需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强化学生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孕育将小我融入大我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构建起文创产品设计课程育人的格局。
(二)实施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首先,《文创产品设计》课程思政教育的可行性是由课程实践特性和教学目标决定的。该课程本质教学目标是将文化底蕴元素利用系统设计思维手法转化为设计元素,通过完成文创产品设计实践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课程出发点及落脚点都是以文化为基础的,而思政文化是众多文化资源中的一部分,因此在文创产品设计教学实践中有极大的融合空间。
其次,围绕思政元素重构知识体系与知识点,掌握文创产品设计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工具,深度挖掘文化蕴含的德育元素,将专业知识、人文和思政素质融合,恰当地把思政元素渗透于《文创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是搭建《文创产品设计》课程和思政教育的桥梁,是顺应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当代大学生青年一代思想教育修养的提升,实现产品设计人才的精神成人。
三、《文创产品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策略
(一)深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资源
第一,爱国精神与英雄事迹。在中国长久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很多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例如红色文化、长征精神、英雄人物事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科研精神以及医护民众抗疫精神等,这些思政资源都能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当代大学生民族自尊自信。第二,地域文化与民间工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国家,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极具地方特征,如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民俗文化特点进行挖掘设计,展现当地民族艺术文化是带动区域文化经济带的重要方式。第三,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文化哲学。中国五千年文化中有优秀且独特的哲学价值观念,如儒道提倡的天人合一、《考工记》中的造物思想等,利用传统优秀的哲学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匠人精神,弘扬务实精神等。第四,祖国大好河山。除了人文历史外,地大物博的锦绣山河同样是激发大学生爱护国家生态地理、感恩大自然馈赠的思想文化资源。这些思政资源不仅是文创产品产生和存在的意义,也是构建中国现代设计价值与话语体系的核心。
(二)着重课程实践中的感性引导
利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崇尚个性自由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感性引导方式,使学生深入其情境当中,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氛围。在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将思政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针对不同性质和不同类别的思政文化资源采用相对应的感性引导方式,实现积极有效课程思政融合。
面对爱国精神、民族情怀和优秀传统哲学等精神文化类思政资源时,可以利用教学设计手法感性引导,如引入故事情节、穿插历史线索或结合当下时政自然带入思政主题等。此外,还可以借用设计调研方法,如人物访谈、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故事板等方式,将学生积极带入情境当中,在体验感受不同的思政文化过程中,提取相关感性词汇,结合层析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将意象词汇转化为具象设计元素,实现精神文化类思政资源的内涵体现,进而创作设计,通过“润物无声”的价值感性引领,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思政文化。
面对地域文化、民间工艺和祖国自然河山等物质文化类思政资源时,可以通过提取视觉化符号元素,如从形态造型的多样性、色彩的丰富性、工艺材质的特殊性和传统美学等感性要素引导,利用现代设计理念和美学进行符号元素的再设计,从自然形象转变人工形态、抽象形态,使其符合现代设计审美,实现传统形象的继承与创新。通过具有典型特征的形态造型、色彩和工艺材质等感性要素引导,在形象创新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感知内化思政文化。
(三)教学实践利用系统性思维模式产品化
挖掘出来的思政文化资源通过系统性思维模式将时间、空间、人、物、行为、信息、意义各个要素进行提炼,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的“显性关系”和“隐形逻辑”,确定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的思政文化要素。简而言之就是把握思政文化资源的“人、物、事、魂”,把视觉元素、故事情节、精神文化结合起来,构建产品叙事性体验情境。
在整个产品化设计过程中,学生作为设计者,将思政资源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对意象和形态融合优化,进而转化为现代造型设计元素,完成文创产品设计,其身份就从思政文化的聆听者转为叙述者,从设计者转为传承者,在某种意义上完成了思政文化的理解接纳与传播。同时,思政文化以系统性思维模式为设计方法,以一种创新的产品形式为载体,通过市场流通成为商品,使购买者或用户成为思政文化的承接者,感受思政文化的情感,其内涵意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用户群,引导大众正确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从而实现新时代思政文化更广泛的内化与影响。
(四)多渠道教学实践方法融合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文创产品设计需要依靠大量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设计初期,通过互联网线上资源平台学习了解思政文化,收集整理思政文化资源;在线下师生互动实践指导中,有机地将思政文化进行设计元素提取,在混合式实践教学中实现专业能力培养和价值能力提升。在开设的课程中,课程团队建立了智慧树线上《文创产品设计》课程,以地域文化文创产品设计为主要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系统学习线上地域文化和文创产品设计理论,结合线下课堂设计实践指导进行了《文创产品设计》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探索,学生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得到提升,课程优秀设计成果获省部级奖项,实现立德树人和专业育人。
以课题式实践教学为主,运用实践项目和实地考察相结合。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上,尽可能与实际项目相结合。该教学课程还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下天津乡村旅游服务设计项目开展实践教学。以“天津大运河文化”为主题,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天津大运河主要活动遗址,通过参观遗址、现场观演和研学讲座等体验学习活动,结合文创产品设计方法的理论学习和系统思维模式进行了《文创产品设计》课程实践探索,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跟踪项目实施与完成是学生感悟和思考的有效途径。结合实际项目或相关专题大赛进行实地考察,学生能切身感受思政文化、红色文化氛围,充分挖掘思政文化背后的内涵和精神能激发其情感变化,于无形中塑造增强责任与担当。而在设计实践过程中能不断完善学生自我对思政文化的解读与升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实现学生专业设计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
四、课程思政视域下《文创产品设计》课程实践
(一)地域文化之“敦煌红酒包装”系列文创
《文创产品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主题之一,是以地域文化作为思政文化来源,针对地域特征、民俗文化、工艺美术以及非物质遗产等内容进行挖掘设计。地域文化是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相融合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具有区域性、长期性、融合性和多样性的特点[7]。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不仅可以宣扬传承地域文化,更能促进区域文化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此设计学生选取了我国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且极具地域性特色的敦煌文化,其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占有重要地位,并把敦煌壁画内容作为最终思政设计要素。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地域文化这类物质性思政资源,从具有强烈视觉感官部分吸引学生注意力,感性引导,分别提取敦煌壁画的形态曲线、色块布局和传统美学,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保留传统美学基础上进行了符号元素再设计,如图1所示。为增强文创产品设计感染力和影响力,在以敦煌壁画为设计文化来源加以提炼的同时,结合了当地红酒特产载体,从“人、物、事、魂”入手,设计了一系列红酒包装文创。该设计分析了飞天与红酒两大要素之间的“显性关系”和“隐形逻辑”,提取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形、色、神等感性要素,结合葡萄、藤蔓等红酒要素,通过构建产品叙事性体验,增强文创文化深度和视觉穿透力将飞天形态、色彩和材质以现代化视角呈现出来,实现传统飞天形象的传承与创新,让敦煌文化走向现代人们生活当中。(图1)
(二)中国禅宗美学思想之“禅意山水”系列文创
《文创产品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除了进行物质文化类思政资源再设计,还展开了针对优秀传统哲学的精神文化类思政资源文化再设计。中国优秀传统哲学博大精深,至今影响深远,特别是中国禅宗美学思想更是在东方审美构成上做出了重要引导作用。中国禅宗美学思想强调的是一切从心出发,强调用心看待自然对待自然,其本质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自然中悟见真我,这种人心与自然之间的沟通产生意境之美。
此教学实践以中国禅宗美学思想为思政文化来源。在学生理解思想初期时,课程采用了线上课程学习优秀传统哲学文化,组织学生大量收集相关文化理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面对优秀的传统哲学精神,借助情境模拟、故事叙事等方式,积极感性地引导学生深入其中,感受中国禅宗美学思想的意境之美,强调人与自然相处之道。通过感性体验过程,积极提取感性词汇,如“天人合一”“心性与自然”和“意境”等,并将这些意象感性词汇转化为具体设计元素,实现精神引领,如图2所示。第一个设计是将连绵山峰的造型戒指盒放置在白沙上,戒指犹如山峰中的宝藏,目能视物,山即山,水即水。第二个设计把戒指放在戒指托上,产生空旷苍劲的山水姿态,山峦绵延,白沙奔流。第三个设计将顽石造型的戒指盒包装,经躺在细沙上,如同沙漠之中的海市蜃楼,旅途人心中所见,并非眼前之景,夹杂执念,山非山,水非水。此组设计把中国禅宗美学思想的关键意象元素体现思想内涵,其极致的简约与抽象的写意方式表现了禅意“自解自悟”,“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向人们传达了禅宗美学中的意境之美,实现“润物无声”感知。(图2)
结语
課程思政视域下的《文创产品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是将思政教育文化渗透到文创产品设计实践全过程。发掘《文创产品设计》课程实践特性与思政教育的潜在联系性,深度挖掘爱国精神与英雄事迹、地域文化与民间工艺、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祖国大好河山等思政文化资源,面对不同性质的文化资源,在课程教学中提取视觉化感性要素,或利用故事引入、穿插历史线索等方式,借助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故事板等设计调研方法积极感性引导来激发学生热情,引领高校学生在进行设计实践中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教学渠道上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及以课题式实践教学为主,运用实践项目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渠道融合方式进行课程实践教学。从《文创产品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学生作品可以看出其教学实践策略的可行性,实现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