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蕾
(合肥市建平实验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0)
人的品德结构包括道德认知(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和道德行为(行)四个方面,学校德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素质的过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小学德育中是十分重要的。英国作家查·艾霍尔曾说过:“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重要性。笔者结合本校德育工作中对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根据“知情意行”的德育规律,探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规范。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如果不加以约束,任其自由发展,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自由散漫的性格,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有研究指出:3至12岁的儿童,受他人评价和外在环境的影响最为显著,在这一时期,加强学生对行为规范的认同和遵守,最容易让其养成好习惯。由此可见,小学阶段是良好习惯培养的绝佳时期。学校德育要抓住这个关键期,着力于学生好习惯的启蒙与培养。
笔者所在学校根据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制定出本校的《师生在校行为规范》以及《一日常规制度》,将其作为“校规”“校纪”,并拍摄“一日常规”视频,将“规范”具体化、形象化,明确“行规”教育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班主任论坛、校广播会、午会课等形式,加强行规教育,形成一种集体约束力,进一步培养全体师生的“规范意识”。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班主任需要结合学校的行规制度,制定班级公约或者班级行规“三字经”,形成良好班风,并用集体的力量规约全体学生,努力让“规范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生有了“规范意识”后,还需要通过情感的熏陶,强化意识,让意识内化于心,获得认同感,培养其自豪感、归属感和契约精神。吉林师范大学王秋芳在《小学仪式教育的异化和重构》一文中指出,仪式教育是维护教育秩序,实现教育“礼治”的重要一环,在一定情境中使学生获得陶冶和信服的心理体验,能促成师生的社会化,形成师生的秩序感。
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每天进校门之前,都要在校门口的“礼仪线”外,向老师鞠躬行礼问好。他们在校的一天之中,礼仪教育贯穿始终,包含了进校礼、升旗礼、课堂礼、课间礼、餐桌礼以及放学时的“告别礼”。每一个环节,都有规范的要求。学生在一次次的仪式训练中,内化“规范”,规约行为。
每一届的一年级学生都会经历一次充满仪式感的“红色教育”。在成为少先队员之前,一年级的学生需要通过“申请入队—队前教育—入队仪式”这样的程序,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每年六月的入队仪式,是学校最隆重的仪式教育,学生、教师甚至家长都会在这样庄严、规范、隆重的仪式中,获得责任感、自豪感、归属感和使命感,认识到“规范也是一种美”。
意志品质主要包括自觉性、自制性和坚韧性。在德育中,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都需要经过反复的操作训练,不断地强化,才能逐步见效。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实践过程中,将学生在校的“一日常规”,细化为进校、晨读、上课、课间等15个时间段,并将这些时间段拍成视频,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有人研究日本的行为规范教育,发现其具有细致全面、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特点。笔者所在学校的德育,与日本的行规教育有相似之处,学校通过在校“一日常规”,细化行规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制定各个方面的“行为小标尺”,让学生的坐、立、行、走都有矩可循。在平时班级的队列中,对于学生的“走”,学校提出了统一的标准:手臂伸直,大腿抬高;精神抖擞,昂首挺胸。学校通过“午会”、体育课、大课间等反复地训练学生的走姿、站姿。学生也在这样一次次的训练与强化过程中,磨炼意志。
笔者在研究行为规范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发现:通过录制示范性的小视频,能够让每一位学生获得直观体验;通过反复操作训练和及时监督反馈,能较好地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疫情期间,学校通过录制“午餐就餐解说”等小视频,让学生提前学习就餐步骤和操作方法。直观的示范,多次的训练,再加上教师的监督和及时反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快速地适应在校的学习与生活,在不自觉的规范动作中,形成自觉性和自制力。
任何行规教育都具有“反复抓,抓反复”的特点,因为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意志力的培养过程就是人与惰性做斗争的过程。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是很多学校都重视行规教育,但是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弱,要培养其自制力和坚韧性,需要在学生身边树立“行为小标兵”“行规示范员”学习榜样,形成自我激励,不断加强正面的强化。
学生的规范意识、规范情感和规范意志需要行动来强化,以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知行合一。
在研究实践中,学校将“班级小岗位”设置为纪律、生活、学习三大类,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再细化设置各个“小岗位”,如黑板清洁员、早读小老师等,让学生在岗位中锻炼,努力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养成好习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小学德育中,对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该遵循德育的“知情意行”,大力践行行为规范教育,形成系统的行规教育体系,明确行规教育内容,培养“规范”的意识,结合仪式教育和“一日常规”,促进其对“规范”的认同,在实实在在的“岗位锻炼”中,形成自主管理能力和自律品质,最终“外化于行”,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