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 娜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幼儿的年龄小,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自我意识较差,这对幼儿的学习和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教师应认识到培养幼儿自我意识的重要性,运用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增强幼儿的自我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为幼儿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基础。本文分析了培养幼儿自我意识的重要性,探讨了生活化教育下培养幼儿自我意识的方法,以供参考。
3~6岁是幼儿能力发展、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合适的教育内容以及科学的引导方式,对幼儿的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调查表明,班级管理质量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而自我意识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自我意识体现在自觉性和自控能力上,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促使幼儿开展“自我教育”,进而丰富其生活经验;其次,自我意识是自我管理的前提,能够促使幼儿提升自身素质;最后,自我意识的形成能够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基于此,教师应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运用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幼儿,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教师应注重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鼓励幼儿正确地与他人交往,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比如,在课程活动中,教师可以增加师幼互动、幼幼互动,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帮助幼儿在学习活动中提高认知水平,增进与其他幼儿的关系,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
小班幼儿刚刚步入幼儿园,对周围环境和教师较为陌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组织了语言活动“交朋友”。在活动开始的时候,笔者对幼儿说:“小朋友们好!我是xx老师,欢迎大家来到幼儿园这个大家庭。我最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了,你们愿不愿意和我做好朋友呀?”随后,笔者和幼儿展开互动,并鼓励幼儿进行自我介绍。幼儿争先恐后地开始自我介绍,如“我叫冉冉,我今年3岁了,我最喜欢画画,我希望和大家做好朋友。”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幼儿慢慢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开始建立友好的关系。
在上述案例中,针对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笔者组织了语言活动“交朋友”,通过教师示范的方式鼓励幼儿介绍自己,构建了良好的班级氛围,拉近了幼儿之间的关系。同时,在自我介绍的过程中,幼儿对自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有助于强化幼儿的自我意识,达成教育目标。
良好的自理能力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幼儿的自我意识。教师应结合生活中的细节开展教育活动,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自理能力,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午睡起床环节,幼儿纷纷尝试自己穿衣服。部分幼儿的自理能力较差,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这时,其他幼儿说:“我们已经长大啦,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笔者立即说:“对的哦!现在你们都是小大人啦,老师相信穿衣服这么简单的事情,你们一定能做好的!”随后,笔者带领幼儿回顾《穿衣歌》:“伸出手穿小褂,左右手露袖口;上衣领要翻好,小纽扣对齐扣;需伸腿穿裤子,前与后别穿反;小袜子脚上套,两只脚都别忘。”在同伴和教师的鼓励下,幼儿都自己穿好了衣服。
在上述案例中,笔者带领幼儿一起唱儿歌,通过鼓励教育的方式,增强了幼儿的自理能力。由此可见,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自我意识,针对幼儿的一日生活开展教育活动,让幼儿从中获得成就感。
在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应加强家园合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教师和家长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使用正确的方式鼓励、帮助幼儿,让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增强幼儿的自我意识。在家园合作中,教师应遵循平等、尊重的原则,及时和家长沟通幼儿的情况,并给予家长一些专业化的建议,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达成一致,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另外,自我评价是培养幼儿自我意识的关键,教师和家长应帮助幼儿认识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促使幼儿不断进步。
教师应认识到教育素材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并从幼儿情感体验、自我调控的角度出发,加强幼儿与教育材料之间的互动,增强幼儿对自身能力的认知,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例如,在小班的日常活动中,笔者发现部分幼儿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根据这一情况,笔者设计了绘本阅读活动“生气的时候”。在阅读过程中,笔者问幼儿:“为什么姐姐生气了呢?”幼儿纷纷抢答:“因为妹妹把拼图弄乱了。”“因为妹妹毁了姐姐的游戏。”随后,笔者问幼儿:“那妹妹做了什么事情呢?最后两个人和好了吗?”幼儿回答:“妹妹一直在向姐姐道歉。”“妹妹也不是故意的呀!姐姐要原谅她!”在阅读结束后,笔者教育幼儿:“当发生不好的事情时,不能一味地埋怨他人,应该去了解别人的想法,要学会互相理解。”
在上述案例中,笔者针对幼儿的“坏脾气”,开展了绘本阅读活动“生气的时候”,通过故事让幼儿明白了“换位思考、互相体谅”的道理,逐步改变了幼儿的不良习惯。由此可见,教师可以结合教育素材,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并改正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升幼儿的自我意识。
为了更好地提升幼儿的自我意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让幼儿在描述自身性格特征的过程中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在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前,教师需先评价幼儿的各种日常行为,比如有的幼儿吃饭时狼吞虎咽,有的幼儿饭前不洗手,等等。教师可以结合动画片,通过对话的方式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认识,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笔者对幼儿说:“小朋友们,你们看动画片里的小华在吃饭之前不洗手,谁能告诉老师吃饭之前不洗手会怎么样呢?”幼儿齐声答道:“会生病。”接着,笔者对幼儿说:“那小朋友们和老师做约定,以后吃饭之前一定要洗手。”
在上述案例中,笔者结合幼儿的日常表现,纠正了幼儿的不良习惯,引导幼儿了解了饭前不洗手可能造成的后果,促使幼儿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完成饭前洗手这一行为,为其良好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此外,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时,不仅要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幼儿,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避免幼儿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他们对一些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可能与父母、教师的想法存在差异,从而使幼儿在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反抗意识,不愿意执行教师和家长的指令。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让家长每天尽可能抽出一定时间与幼儿单独相处,了解他们的想法,引导他们主动与父母分享感受,在交流中说出彼此的想法。家长在沟通中可以利用假设法引导幼儿想象“如果没有按照父母的指示行动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以纠正幼儿的错误行为,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教师必须结合幼儿的生活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从生活细节出发,让幼儿学会独立,引导幼儿在完成各项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我意识。例如,在吃饭活动中,部分幼儿对于勺子的使用不够熟练,教师可以为幼儿示范勺子的正确用法,引导幼儿模仿教师的动作。在幼儿模仿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鼓励和表扬幼儿,指出幼儿动作上的进步,让幼儿在反复尝试的过程中掌握勺子的使用技巧,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在教育过程中,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使幼儿学会友善地和他人沟通、交流,还能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应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需求出发,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生活环境,让幼儿感受到自我的价值,以逐步增强幼儿的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