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教育理念的户外环境创设

2022-11-04 13:06李梦飞
幸福家庭 2022年7期
关键词:户外活动创设理念

■文/李梦飞

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这说明了自然教育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园工作规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国家政策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促进了我国幼儿园自然教育的发展,也为幼儿园开展自然教育提供了政策保障。《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艺术、科学三个领域中为幼儿制定的教学目标也与自然教育有着密切联系。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要依托事物的表象,在“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中学习,而环境作为幼儿园的文化软实力,对幼儿的知识学习、思维认知都有着一定影响,将自然教育理念融入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对提升幼儿园文化软实力,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为了探究自然教育理念下创设户外环境的有效措施,本文从自然教育理念内涵、自然教育融入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的意义出发,提出了优化绿地设计,创设多样活动空间;渗透环保理念,形成和谐共生观念;善用自然元素,促使幼儿主动学习;融合教育资源,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等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创设的方法。

一、自然教育理念内涵

卢梭推崇“自然人”教育思想,认为人的教育活动应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蒙台梭利也曾指出,人需要在自然中获得身心发展的原动力,特别是对于幼儿。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更是与自然教育观念息息相关,主张让幼儿在解放手、脑、眼、嘴、时间、空间的过程中实现回归自然。本文中的自然教育理念指的是幼儿体验有关于自然的现象、事物及发展过程,在与自然元素的互动中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并形成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自然教育理念融入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的意义

户外活动环境是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自然元素蕴含量最为丰富的幼儿活动区域,将自然教育理念融入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具有以下三方面价值。其一,能加强幼儿与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结。大自然是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素材来源,教师加强对自然的认知,从自然中挖掘教育资源,并对其进行改造,再作为教育元素融入幼儿教育活动,可以在幼儿与自然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结,让幼儿在探究自然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魅力,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其二,树立科学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观念。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人们从自然中获得生存发展的必需品,幼儿只有认识到自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明白自然与人类之间的联系,找到自然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自然产生敬畏与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观念,增强环保意识。其三,凸显幼儿园教育的本真原则。幼儿园教育是以幼儿为中心,遵循儿童本位原则开展的全方位、综合性教育活动,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为幼儿创设自由、自主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在自主游戏活动中获得个性化发展。同时,教师要将自然教育理念与户外环境创设相结合,为幼儿营造一个能尽情释放天性的活动平台,彰显幼儿园教育的本真属性。

三、自然教育理念下幼儿园创设户外活动环境的方法

(一)优化绿地设计,创设多样活动空间

绿地是幼儿园户外活动区域中的主要构成元素,也是展现自然规律的主要场地,更是幼儿开展游戏活动的开放性空间。因此,在设计户外活动环境时,教师要注重采用开放式绿地设计,划分多个活动探究区域,丰富植物的种类,让幼儿在多样化的自然环境中开展活动。

在“自然之美——多样的植物”主题体验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幼儿园户外活动区域中的树林与灌木丛,通过创设亲自然化的活动情境,引导幼儿利用已有的游戏活动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游戏活动。例如,在开展“认知植物”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依据幼儿园所在地区的气候适宜性和季节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种植,带领幼儿认识万寿菊、鸡冠花、迎春花,让幼儿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带领幼儿认识茉莉花、夜来香、杜鹃花,让幼儿感受夏季的百花齐放;带领幼儿认识风信子、蓝风铃、三色堇,让幼儿感受秋季的逆风生长;带领幼儿认识龙骨、竹子、仙人掌,让幼儿感受冬季的野蛮生长。教师借助不同植物的生长季节、生长习性、生长过程,在户外活动中融入生命教育,以迎春花的生长与凋谢为例,教师利用压条繁殖的方式对迎春花进行培育,让幼儿在每天的户外活动中观察并记录迎春花的生长过程,让幼儿感受生命的价值,学会尊重生命。

(二)渗透环保理念,形成和谐共生观念

自然教育的范畴十分广泛,从广义上来讲,能够让幼儿通过对自然的感知与体验,形成与自然之间的有效联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形成的所有幼儿园教育活动,都可以纳入自然教育范畴,其中包含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共生两个维度。因此,教师在创设户外活动环境时,要渗透环保理念,让幼儿感受到自然环境给其带来的愉悦的情绪体验,激发幼儿参与户外活动的兴趣,促使幼儿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形成爱护环境、敬畏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们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因此,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的意识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例如,在开展“珍贵的水资源”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环节,利用户外活动激发幼儿对水资源的探究兴趣,让幼儿对水资源产生系统、全面的认识。雨水是幼儿的天然玩具,教师应将环保教育理念融入幼儿自主游戏活动中。例如,在某次下雨后,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出教室,观察雨后的户外活动区角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幼儿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发现雨后植物区角的植物宝宝们获得雨水的滋润,变得更加水润;无水区角雨水聚集,放在里面的仿真玩具,如小鱼、乌龟等会漂浮起来;动物区角中的小动物们会在一旁玩水,小鱼在水里游得更加欢快。通过观察雨水资源对动植物生存的影响,幼儿对水资源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水资源也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注意力从雨水资源扩大到水资源,让幼儿通过回家询问父母或者与父母利用互联网查询资料等形式,了解水资源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并了解如何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

(三)善用自然元素,促使幼儿主动学习

幼儿的认知经验主要由教师、家长讲授的间接经验和幼儿亲身经历的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自然教育理念更加倾向于幼儿的直接经验获取,注重引导幼儿参与自然活动,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实现与自然的有效互动,进而实现个性化发展。大自然中蕴含的知识元素种类丰富、内容多样,能为幼儿带来教室中无法获得的直观体验。在与自然事物的接触中,幼儿能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获得全方位的立体体验,从而丰富自身对事物的认知经验。户外区域活动作为幼儿教育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教师在开展户外活动时,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符合幼儿审美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的户外活动环境,设置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活动内容,从而激发幼儿参与户外活动的兴趣。

角色扮演游戏是幼儿最为喜欢的游戏内容,特别是户外角色游戏,能为幼儿带来更真实的环境感受,让幼儿在全身心的活动体验中,感受游戏的魅力。因此,教师要通过在生活中观察、分析幼儿的行为习惯和区域活动选择偏好,发现班级幼儿的兴趣点,并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幼儿投放游戏道具。

以大班户外游戏环境的布置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开展模拟战场游戏,为幼儿准备“空投包”、麻袋、布条、橡皮挡板、水枪等游戏材料,并向幼儿详细介绍游戏活动的玩法。幼儿在分组结束后,需要一定数量的战壕,来满足灵活躲避“敌人”攻击的需求。在此过程中,幼儿会自觉进行角色分工,利用户外活动中沙石区的地形自发地在沙中开辟战壕,并利用麻袋、小木板等物体搭建临时指挥、躲避场所,在双方搭建好防御工事后,对战游戏正式开展。教师在幼儿利用自然环境和已有材料开展战场游戏活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如幼儿在建筑防御工事时,更加倾向于选择何种材料;幼儿在游戏中的分工如何;不同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是怎样的等,以便对幼儿的综合能力发展情况形成一定的认知,为后续户外环境的创设提供经验、数据支持。

(四)融合教育资源,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幼儿园教育的一大特色便是融合性教育,多领域内容的融合,让幼儿园的户外游戏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自然教育理念在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还关注自我秩序与外部秩序的协调发展,如幼儿对环境的认知、幼儿对自我角色的定位、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流等,旨在让幼儿通过与自然的互动,感知自然中的生命,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并在尊重与敬畏的前提下,通过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和与同伴之间的协作交流,实现综合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开展“美丽的秋”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利用绘本开展阅读教学,在幼儿对秋天有一定的了解后,再带领幼儿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让幼儿自由观察、探索秋天,让幼儿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感受秋天独特的美感。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一起观察、欣赏利用落叶创作的艺术作品,丰富幼儿的相关创作、审美经验,然后将班级幼儿分成若干小组,让幼儿与同伴一起收集落叶进行创作,并将小组成员的作品串联起来,讲落叶故事。在此活动中,各小组幼儿要提前交流与沟通自己的想法,形成统一的主题,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创作,这有助于增强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总而言之,自然教育理念作为幼儿园教育的指导理念之一,符合幼儿发展需求。教师在运用自然教育思想指导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要根据幼儿园的地形等自然资源,优化绿地设计,善用自然元素,渗透环保理念,重视幼儿在教学过程的实施环节中的参与、体验,引导幼儿展开多样化的自主探究活动,丰富幼儿的感知体验,让幼儿在游戏中亲近自然,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户外活动创设理念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组织幼儿园情境式户外活动的探究
户外活动开始啦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浅析户外活动对广播的推广价值
中国青少年户外活动意识培养浅谈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