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论文表达更专业

2022-11-03 08:59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26期
关键词:样态言语名师

颜 莹

教育写作“是一个将自己长期沉淀、孕育、提炼的教育经验、思想和认识‘编织’为语言文字的过程”,当一篇论文的标题、框架结构、写作思路、写作素材都确定以后,还需要作者在语言表达上不断雕琢、打磨,将自己的理性思考和经验做法更好地表达出来。很多作者苦恼自己的文章没有“学术的味道”,其实这跟自身的言语表达水平也有很大关系。

当下教师在论文写作中的表达误区主要表现为:有些作者语言匮乏,写起文章来东拼西凑,造成自己的文章杂糅了很多别人的表达风格,显得杂乱无章;有些作者在文章中大量引用名人观点或是理论话语,但自己并不理解引用的这些观点、理论的含义,生搬硬套,造成引用不当;还有的作者喜欢模仿名师大家的表达风格,造成言语表达风格与自身状况不相匹配。

优秀论文的言语表达表现为语言精练、用词准确、富有文采、论述清晰,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说服力与可读性。那么,如何才能让论文的言语表达更专业呢?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力。

一、论文表达应充分、正确地运用专业词汇

教育科研论文在本质上是作者“与自己所属共同体的其他成员展开的交往过程,必须在自己专长的学术场域内,运用所属学术共同体通用的语汇和交往规则,呈现并解读所观察的现象,为知识的积累和学术话语的拓展而写作,以自己的写作与同行交流”。因此,作为专业成果的表述,作者要正确、深入地理解专业词汇,准确地运用专业词汇来界定概念、表达观点,切忌囫囵吞枣、随意表达,否则就很容易造成科学性错误。

例如教师在论文写作中,经常会用到“自主、合作、探究”这三个词,一位作者这样写道:“作为一种学习样态,儿童研究彰显着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元素。”这样的表达问题何在呢?

通过理论溯源,我们可以发现,“自主、合作、探究”较早出现在2001年6月8日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多推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师生交互,开展学习。因此,“自主、合作、探究”的完整表达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是针对传统学习方式——机械学习、个体学习、接受学习的变革。在教育学中,并不存在“学习元素”这个概念,“自主、合作、探究”也不能称为“学习元素”,而“彰显元素”也存在搭配不当的语病。这个由于作者对专业概念没有正确理解造成的表达错误可以做如下的修改:

原文:作为一种学习样态,儿童研究彰显着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元素。

改后:作为一种学习样态,儿童研究运用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

二、论文表达应符合论文的文体特点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文章的语言风格应该根据受众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以满足文章作为“交流需要”的本质属性。教育论文作为一种专业文体,其语言表达风格不同于诗歌散文、日记随笔,也不同于新闻宣传、工作汇报、发言演讲,其语言风格应当是准确、理性、精当、严密的,在这种文体风格的统领下,其言语表达也需要做到简明、准确、科学。有的作者习惯用“诗词歌赋”甚至是一些网络热词来增加文章的生动感,其实效果适得其反。文学化、生活化、口号式的表达在口头交流中形象生动、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但一旦落笔成文,这样的表达方式带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不能清晰地表达观点或实质性的意思,缺少专业表达应有的科学与严谨,在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中应尽量避免。

为了壮大欢迎队伍,他把“乡直”的哥们儿都请来了:有敲锣打鼓的,有扛彩旗的,还有吹唢呐的……在我们心目中,新站长一定是个精明强干的男同胞。

例如一位作者在初稿中这样写道:

2015年10月和2016年4月,由《中国教师报》发起,分别在长春、武汉组织召开了两次“全国名师工作室建设博览会”,为名师工作室这一教师发展的新样态、新平台“点了一把火”。《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教育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决策部署,更是为名师工作室在各地的组建“刮”了一股政策“东风”,各地名师工作室建设如火如荼。总的来说,各地各校的名师工作室称得上高质量的可谓凤毛麟角,现实运行中面临诸多挑战。

从专业的视角来审视,我们会发现,在这段表述中,“点了一把火”“刮了一阵风”“如火如荼”这样的表述较为夸大,带有文学化、煽情性、口号化的成分,这样的表达使得作者描述事实不够客观,给人“言过其实”的感觉。另外,站在作者的角度,仅凭个人的感觉和经验就下结论说“各地各校的名师工作室称得上高质量的可谓凤毛麟角”,这样的判断也不够科学。针对这样的表达问题,可以做如下的修改:

原文:为名师工作室这一教师发展的新样态、新平台“点了一把火”

改后:展示了名师工作室这一教师发展的新样态、新平台

原文:为名师工作室在各地的组建“刮”了一股“政策的东风”

改后:推动了各地名师工作室的建设

原文:各地各校的名师工作室称得上高质量的可谓凤毛麟角

改后:各地各校名师工作室的高质量建设任重道远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论文来说,科学、简洁、准确、生动才是表达的第一追求。在表达过程中,即使要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也要反复斟酌,使“本体”与“喻体”真正匹配起来,切忌为了追求所谓的文采和生动性让表达词不达意、华而不实,这样反而失去了表达的科学性。

三、论文表达应增强表述的逻辑性与关联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语言表达是教育论文写作中的重要一环,这个环节需要作者用缜密的思维和准确的语言来编织、表达自己的思想。好的文章不仅思路清晰、语言精练、富有文采,而且句与句、段与段之间联系紧密、合情合理,整篇文章有很强的可读性与说服力。

与教育叙事、教学案例等文体不同的是,教育论文要求作者围绕研究问题,把相关的观点和材料按照一定的逻辑思路组织起来,使文章言之有序、思之有理,成为一个完整、严密的整体。有些作者尽管积淀了许多好的选题和素材,但一旦动起笔来,思路就被经验事实的材料淹没,仅仅凭着感觉陈述各种经验,不能科学有序地进行表达。文章表面看起来有层级结构,但全文没有逻辑主线,各部分内容之间没有内在关联,阐述内容与观点风马牛不相及,文章显得内容零散、观点不明,不具有说服力。

例如《低年级品生课堂生活化的实践探究》这篇文章,作者写了四部分内容:

一、用生活为品德课堂打开一片天空

二、用生活化的课堂为学生打开品德学习的新视野

三、让品德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新体验

四、以真实的生活作为品德学习的升华

从这篇文章的一级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没有很好地对材料、观点进行梳理,文章内容的表达逻辑混乱,第一部分内容可以囊括二、三、四部分内容,二、三、四各部分内容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表达观点重复交叠。表达的混乱无序使文章显得结构不清、思路模糊、语义重复。因此,作者在写作中要注意表达的逻辑性和关联性,把握论文表达的逻辑主线,明晰各部分观点之间、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他们之间的内隐逻辑,进行有序表达,否则论文很容易写成有经验事实而无逻辑框架的“大拼盘”。这样论文就很难做到环环相扣、以理服人,表达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四、论文表达要强化“读者意识”

教育科研论文是作者自身的思想观点和实践的专业表达,要让这些研究成果更好地传播,需要作者在表达中走出“自我”的表达惯性,从“读者”的视角来看待文章中的表达。论文写作中“读者意识”的重要体现,就是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文章。在文章写作的过程中,首先考虑文章是写给什么人看的,他们想要了解什么,哪些内容是自己重点想表达的,哪些背景可能是读者不清楚的等。有了这样强烈的“读者意识”,在写作的过程中,才能让文章做到交代清楚,表达明白顺畅。

例如有位作者写道:“‘三乐’教学是我们学校课堂改革的起点……”接下来就开始介绍自己学校现在课堂改革的经验和情况。可文章并没有交代“三乐”教学是什么、怎么开展的等具体情况,读者当然也就无从知晓,这所学校改革的起点是什么,变化在哪里?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新的发展点在哪里?因此,作为当事人,尽管作者对自己写的内容已非常熟悉,但对读者来说,他并没有“身临其境”或是“亲历其事”,如果作者在写作中不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读者阅读文章就可能会一头雾水。进行论文写作时,作者要让笔尖流淌出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句子都要有强烈的“对象感”,这样才能让文章的表达更完整、更清晰。

五、论文表达可以逐步建立自己的表达风格

教育论文的言语风格是准确、理性、精当、严密,这种相对固定的文体风格,会不会导致所有的论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呢?中国古人用“文如其人”来形容言语风格与作者的匹配性。事实上,好的作者在遵循文体风格的基础上,都有自己的言语表达风格。薛法根老师的表达“明白如话”,王栋生老师的言语“鲜明尖锐”,成尚荣先生擅长“用感性表达理性”,言语风格率性自由。但无论是哪种语言风格,都像薛法根老师所说的,论文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写得像自己”。

薛法根说,“我喜欢用自己的话语方式写文章,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句子。想得通透之后的文章,语言会特别简练干净;那些话语啰唆的文章,大多数是没有想明白。我的文章用自己的课例,写自己的分析,尽可能不用一长串的参考文献来装扮自己的文章。即使引用别人的观点,也经过了自己的深思熟虑,转变成了自己的语言。如果写文章也是一件快乐的事,那一定是顺着自己的思路来想,按照自己的样子来写,随心所欲却不逾矩。这是一种写作的境界,也是一种思想的境界”。

无论写什么,都需要语言表达的技巧。好的言语表达并非天赋使然,而是用心读书、长期积淀的结果。因此,建议作者在平时除了阅读教育类书籍外,还要打开阅读视野,阅读好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名人传记等,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进行创造性表达。对于每一位作者来说,在论文写作中,遵循相应的表达规范,让自己的表达更专业、更科学、更准确、更有魅力,最终逐步形成自己的表达风格,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有句古话“玉不琢,不成器”,任何文章完成后,都应该经过反复雕琢与打磨的过程。在修改过程中,作者要仔细修改文章中的错字、病句、不科学的表述、错误的引文、不准确的表达、不精炼的文字、不明确的观点。只有通过反复锤炼,才能洗去文字中的“浮华与尘埃”,让文章呈现出较好的语言面貌。在这个修改的过程中,作者要有充分的耐心和毅力。正如华应龙老师所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写作之前就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我要求工作室成员在文章写成后,不要急于给别人看,不要急于借助他人的力量来修改。修改文章首先是自己的事。自己都不想细读、再读的文章,怎能奢望读者慢品?自己没有细读十遍,不可以拿给他人看。”只有具备对自己的文字高度负责的态度,论文的表达才能在反复锤炼中越来越精准、出色,论文的质量才能得以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
样态言语名师
初心引航,构建“双减”新样态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以校园足球打造育人新样态
探索评价新策略,营造课堂新样态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构建指向“五要素”的乡村初中教学样态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浅议"名师"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