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莉
(合肥市育新小学 安徽合肥 230601)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人们常常认为小学中高年级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期,其实不然,每一节数学课都渗透着数学思维。思维能力的培养根植于数学课每一个知识点形成的过程。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贴近身边的趣味情境易于接收。然而,数学知识本身比较枯燥,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重点是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主动思考。下面我就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感悟,谈谈我对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师要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如教师可以提问:“你发现什么了?”“可以怎样想?”“你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的?”等这些便于低年级学生理解的启发性问题,促进学生大脑快速运转,以完成思维的训练。
我在教学一年级“认识11~20各数”这节课时,为帮助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这个数的组成,先让学生一根一根地连续摆出10根小棒,然后将10根捆成1捆,学生操作完后,引导学生思考:“1捆小棒是几个一根?是几根?”学生顺着问题,结合前面学的几根小棒就是几个一的知识,能很快说明10个一根是10个一,教师指出1捆是10根也就是1个十,明确10个一是1个十。继续让学生逐根添加小棒认识十几,数到19时,教师提问:“19根加1根是多少?”学生回答“20根”,基础好的学生提出20根可以捆成2捆,这样很自然引出了2个十是20。这里通过一步步引导让学生体会10~20中各数的组成。这一过程都是学生自己操作和探究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
此时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继续追问相关问题,让学生进入深度思维训练。课堂上如果学生仅是告诉我正确的答案,我会问追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学生说清楚想法,说明他是真的理解了这个问题,其他学生也能从他的回答中知道该如何思考。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给出答案,我会问其他学生:“你们有想法吗?”“你们能帮帮他吗?”等,引导学生共同探讨,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促进学生思考,使其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新数学教材的编写注重情境的引入,几乎每一章节的开篇都是实际生活场景图片,给学生强烈的直观感受,吸引学生眼球。低年级学生对这些场景感兴趣,能快速进入教学内容,从中获取知识。新授部分的情境生动有趣,但是练习环节更多的是枯燥的数学题,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多积累,上课灵活变通,将合适的情境植入练习题中。如在教学“8+3=( )。11-8=( )”这组计算题时,我就自己所带两个班级,设置了符合两班学情的情境:“一个班级在上学期的泥塑社团学习中有8位学生获得优秀学员称号,而另一个班级只有3位学生获得优秀学员称号,请问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位学生获得优秀学员称号?”。第二个算式就上面情境变换问题:“请问一个班比另一个班多几位优秀学员?”。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便于学生理解和思考。
为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通过直接经验获取新知,在讲授“观察物体”这节课时,让学生带来艾莎小娃娃、奥特曼小怪兽、玩具汽车等学生喜欢的实际物体。课堂上四人为一个小组,将他们带来的物品摆放在桌子中间,四个小朋友分别坐在桌子的四周,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观察物体并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再依次交换位置观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观察物体。通过实际情境模拟,学生切身感受感知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数学情境教学能解决数学抽象知识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之间的冲突。教学之前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课前设计与所学知识相关联,并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情境;课中设计能推动课堂教学的有效问题,让学生体会从具体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将枯燥的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除了融入情境,设置一些课堂实践活动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课应该是活动贯穿始终,这样的课堂才有生机,学生才能活跃起来。怎样去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呢?不同的课例,设计不同的活动。我在课堂中时常设置一些限时抢答、实际操作等活动,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从而乐于学习。如我在教学“2~10的分与合”时,屏幕上快速跳转2~10各数,当学生喊停,立刻说出屏幕显示数字的分与合,分组进行打分比拼。这样生动活泼的课堂,学生在游戏中得到快乐的同时,获取了抽象的数学知识,身心也得到健康发展。
又如在进行口算练习时,我将班级56名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组14道或者28道算式,各组开火车抢答,计算每组所用的总时间进行排名。名次第一那组,会发一些铅笔、橡皮、尺子等文具作为奖品。有时也会抽查个别学生,同样以计时的方式评判。这样不仅给班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口算习惯,还加快了思维训练。
所谓实践出真知,低年级学生有了一定动手操作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薄弱,这就需要更多的动手实践。学生有了直接经验,切身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如何形成,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学有所获。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多种感官能力,满足学生好奇爱动的性格特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知识。低年级数学操作离不开看一看、算一算、数一数等活动过程,这些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如在教授“认识线段”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毛线,先随意放在桌子上观察其形状,再将毛线拉紧观察,学生看到了毛线由弯曲变直的过程。教师顺势引出“把线拉紧,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这个概念。实践结果证明,相比于教师直接告知线段的概念,学生对自己实践操作过的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
又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新课结束之后,学生在练习环节频频出错,家长也反映学生对于人民币的换算不是很理解。分析原因,我认为一方面是由于科技的发展,现在人们购物时手机支持的付款方式比较多,学生很少接触到爸爸妈妈直接用纸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学生缺乏购物经验,生活中父母包办为其太多,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实践少了。为此,我们整个二年级举办了一个“爱心淘淘乐”活动,让学生把家里闲置的物品拿到学校义卖,并且让家长帮学生换一些1角、5角、1元、5元这样的小面额零钱来买物品。学生在买卖物品过程中深刻体会了1元=10角,2个5角是1元,2个5元是10元,5个1角是5角,5个1元是5元等钱币之间的换算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钱币的换算,能实际应用到生活中。
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得益于教师课堂的有效组织,设置持续性引导性的问题、趣味性的情境、丰富的活动,如此,必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