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学贵 李冠豪 何思途
( 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231 )
腰间盘突出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疾病,近年来,该病的临床发病率不断升高,且呈现出年轻化的发展趋势,患者的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对广大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均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身体和心理负担。目前,临床上主要有手术和保守2种治疗方法,手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的创伤性较大,且需要较长时间恢复,因此更多患者更倾向于选择保守治疗。尤其是随着中医学理念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医疗法逐渐运用在腰间盘突出的临床治疗上,且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1-2]。按摩和针刺是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2种方法在腰间盘突出治疗上的应用较为广泛,而将2种方法联合运用在腰间盘突出治疗上是否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这是本次研究的重点。现共选取我院在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110例腰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深入研究和分析按摩与针刺联合的临床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于我院治疗的腰间盘突出患者110例。(1)纳入标准:①研究中纳入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影像学检查,经X线、CT检查提示腰间盘突出,符合腰间盘突出的相关诊断标准;②参与此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各项一般资料以及诊疗信息均完善且正确;③所有入组患者对于此次研究的治疗方案均有较高的依从性,均可积极配合完成治疗;④均是自愿参与到此次研究中,患者在治疗开始前,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并且患者和家属明确表示对研究过程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①既往有腰椎手术史的患者;②针刺穴位周围皮肤以及皮肤周围组织存在软组织感染的患者;③存在纤维环外层破裂的患者;④发生了严重的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患者;⑤依从性差,或治疗期间退出研究,或随访丢失的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55例/组。观察组:男32例(所占比例是58.18%),女23例(所占比例是41.82%);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为(51.26±2.37)岁;病程最长8年,最短1年,平均病程为(4.05±0.88)年;单侧疼痛33例(所占比例60.0%),双侧疼痛18例(所占比例32.73%),中央型疼痛4例(所占比例7.27%)。对照组:男34例(所占比例为61.82%),女21例(所占比例为38.18%);年龄36-73岁,平均年龄为(51.74±2.28)岁;病程最长8年,最短11个月,平均病程为(4.02±0.78)年;单侧疼痛31例(所占比例56.36%),双侧疼痛19例(所占比例34.55%),中央型疼痛5例(所占比例9.09%)。通过对比2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以及疼痛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组之间具有可比性,可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并且,本次研究符合医学研究的伦理道德要求,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2 研究方法:对照组行单纯按摩治疗。取仰卧位,用大拇指的指腹按压背部骶棘肌处,按压持续5分钟以上。按压周边肌纤维组织,按摩期间对疼痛显著部位进行观察,重点按压肘部尖端,重点按摩足背部和足趾部,每周3-4次,持续治疗15天。观察组在按摩基础上增加针刺治疗。取俯卧位,取大肠腧穴、阳陵泉穴、患侧腰阳关穴、阿是穴、气海穴,针刺方法为平补平泻法,每次针刺留针25分钟,每天1次,持续治疗15天。
3 评价标准:(1)判定标准[3]。显效:治疗后下肢和腰部疼痛症状均消失;有效: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病症无明显改善,或尚未达到有效的标准。(2)评价标准。①评估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简称VAS)[4],VAS量表的评分范围是0-10分,0分表示无疼痛症状,1-3分表示患者伴有轻度疼痛症状,4-6分表示患者伴有中度疼痛症状,7-9分表示其伴有重度疼痛,10分表示患者伴有非常严重且难以忍受的疼痛,得分越高说明疼痛越严重。②评估治疗前后的腰椎功能。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5],量表共包括10个问题,10个问题分别是疼痛强度、生活自理、提物、步行、坐位、站立、干扰睡眠、社会生活、性生活、旅游,最高为5分,最低为0分,总评分范围是0-50分,得分越低表示腰椎功能改善越好,得分越接近50分说明患者的腰椎功能越差。③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自理能力。使用Barthel指数(BI)[6]作为评价工具,BI指数的评分范围是0-100分,所得分数越接近于100分,说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强,而所得分数越低,则说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差。④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估生活质量改善程度时使用的工具是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 Short-Form 36,SF-36)[7],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且最符合此次研究病患特征的几项维度作为重点评价内容,评分范围均是0-100分,如果所得分数越接近于100分,则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佳,如果所得分数越接近于0分,则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差。
5 结果
5.1 2组总体疗效的组间比较:观察组55例患者中,显效30例,所占比例是54.54%;有效23例,所占比例是41.82%;无效2例,所占比例是3.64%,经计算,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是96.36%。对照组55例患者中,显效24例,所占比例是43.63%;有效23例,所占比例是41.82%;无效8例,所占比例是14.55%,经计算,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是85.45%。通过统计学分析处理,x2=3.960,P=0.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2 2组疼痛程度评分的组间和组内比较:治疗前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严重程度,观察组的VAS评分是(6.52±0.23)分,对照组的VAS评分是(6.51±0.28)分,经统计学分析处理,t=0.205,P=0.8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严重程度,观察组的VAS评分是(2.05±0.16)分,对照组的VAS评分是(4.47±0.17)分,经统计学分析处理,t=76.877,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t=118.318,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t=46.186,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3 2组腰椎功能ODI评分的组间和组内比较:治疗前评估2组患者的腰椎功能,观察组的ODI评分是(41.79±2.26)分,对照组的ODI评分是(41.74±2.02)分,经统计学分析处理,t=0.122,P=0.9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评估2组患者的腰椎功能,观察组的ODI评分是(25.36±2.08)分,对照组的ODI评分是(33.74±2.14)分,经统计学分析处理,t=20.825,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患者的腰椎功能评分比较,t=39.671,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的腰椎功能评分比较,t=20.161,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4 2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BI)的组间和组内比较:治疗前评估2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观察组的BI评分是(54.56±4.28)分,对照组患者的BI评分是(54.87±4.26)分,经统计学分析处理,t=0.145,P=0.8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评估2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观察组的BI评分是(89.85±3.23)分,对照组患者的BI评分是(74.84±4.02)分,经统计学分析处理,t=18.457,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较,t=28.858,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较,t=20.154,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5 2组生活质量评分(SF-36)的组间和组内比较:(1)生理职能。治疗前进行评估,观察组的生理职能评估得分是(60.23±2.18)分,对照组是(60.48±2.44)分,经统计学分析处理,t=0.048,P=0.7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进行评估,观察组的生理职能评估得分是(90.13±2.05)分,对照组是(83.86±2.64)分,经统计学分析处理,t=26.235,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理职能。治疗前进行评估,观察组的心理职能评估得分是(61.47±3.05)分,对照组是(61.23±3.02)分,经统计学分析处理,t=0.058,P=0.8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进行评估,观察组的心理职能评估得分是(92.63±3.34)分,对照组是(82.58±3.06)分,经统计学分析处理,t=26.565,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社会角色。治疗前进行评估,观察组的社会角色评估得分是(65.56±3.02)分,对照组是(65.48±3.11)分,经统计学分析处理,t=0.089,P=0.7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进行评估,观察组的社会角色评估得分是(90.63±3.28)分,对照组是(85.48±3.62)分,经统计学分析处理,t=18.457,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情感职能。治疗前进行评估,观察组的情感职能评估得分是(66.63±3.02)分,对照组是(66.48±3.13)分,经统计学分析处理,t=0.487,P=0.7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进行评估,观察组的情感职能评估得分是(89.96±3.01)分,对照组是(78.79±3.55)分,经统计学分析处理,t=16.564,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腰间盘突出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该病的患病人群呈现出年轻化、低龄化的发展趋势,这对广大病患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腰间盘突出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导致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腰间盘的纤维环、髓核、软骨板等部位出现病理改变,外力作用影响下,椎间盘的纤维环会出现破裂,髓核组织容易脱出,会对相邻脊神经根形成压迫,导致患者出现腰部疼痛症状,且伴有腰部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麻木等系列症状。腰间盘突出患者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和影响,加重了患者的身心负担,因此,对于腰间盘突出患者,临床上要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关于腰间盘突出的治疗,目前主要有手术和非手术2种方法,手术治疗腰间盘突出可获得较好效果,但手术治疗的创伤性较大,对机体产生的应激刺激大,患者术后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恢复,影响患者的身体质量。非手术疗法是用于治疗腰间盘突出的常用方法,且有较好的治疗效果[8-10]。中医上认为腰间盘突出属于“痹症”、“腰痛”的范畴,认为该病的主要病机在气血亏虚,是腰肌过度劳损所致,长时间的经络阻滞会导致气血瘀滞[11]。
本研究对比了单用按摩与按摩联合针刺2种方法在腰间盘突出患者治疗上的运用效果,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联合治疗的优势更突出,研究结果提示,联合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更高,可达到96.36%,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缓解,疼痛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从治疗前的(6.52±0.23)分降低治疗后的(2.05±0.16)分,并且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4.47±0.17)分。而且患者治疗后的腰椎功能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腰椎功能评分从治疗前的(41.79±2.26)分降低治疗后的(25.36±2.08)分,并且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33.74±2.14)分。除此之外,本次研究还对比了2种治疗方法对腰间盘突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产生影响的异同,从生活自理能力上来看,经实施按摩与针刺相结合治疗的患者其生活自理能力有显著性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评分从(54.56±4.28)分提高至(89.85±3.23)分,并且与对照组治疗后的(74.84±4.02)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经按摩联合针灸治疗的患者,其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性改善,患者的生理职能从(60.23±2.18)分提高至(90.13±2.05)分;心理职能从(61.47±3.05)分提高至(92.63±3.34)分;社会角色从(65.56±3.02)分提高至(90.63±3.28)分;情感职能从(66.63±3.02)分提高至(89.96±3.01)分,上述研究结果从多个角度上体现出了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优势,这说明将按摩与针刺相结合对于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自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均是有积极意义的。中医理念在腰间盘突出治疗上有较为广泛的运用,按摩是中医上的常用治疗方法,通过对腰椎进行拉伸和扭转,可以对复合应力进行屈曲,让腰椎间盘突出物和神经根偏离,并对神经根和腰椎间盘突出物之间的炎性粘连,进而缓解神经压迫,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采用按摩治疗腰间盘突出,可以对突出的腰间盘起到良性的物理刺激作用,从而起到止痛、活血的治疗效果,有效缓解患处水肿症状。针刺也是中医学上的一种常用治疗方法,通过经络作用针刺患处,通过对神经根和神经干鞘膜进行针刺形成刺激,能够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促进病变部位神经根缓解,同时可以起到改善粘连组织的作用,对于病变的新陈代谢速度起到了促进性作用,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2]。通过针刺可以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这也是针刺治疗的重要原则。将按摩与针刺2种方法相结合,不仅可以对神经根压迫程度进行缓解,减少椎间盘内压,并迫使凸起变平,对椎管容量进行扩充。同时,采用按摩联合针刺的治疗方法对于局部血液循环还有改善性作用,因此,2种治疗方式结合可以获得颇为显著的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按摩联合针刺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在腰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治疗上可获得理想效果,一方面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和临床症状,同时还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因此,此种治疗方法具备临床应用和推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