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组长在层级管理中对血液科护理质量提升的影响研究

2022-10-27 01:44尹珅尹荷文相燕
中国卫生产业 2022年16期
关键词:血液科调查组护士长

尹珅,尹荷文,相燕

1.巨野县人民医院血液内科,山东菏泽 274900;2.山东巨野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山东菏泽 274900;3.山东巨野县人民医院护理部,山东菏泽 274900

血液科病变类型多样,常见红白细胞病变、淋巴瘤等,此科室工作量大,存在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而各护理人员间技能也有不同,造成护理质量的差异[1]。血液科疾病较复杂,护理内容未得到全面落实时,可能会加重病情。现阶段层级管理有较广泛的使用,在血液科中也展示出较好价值,将各护理人员划分为不同的层级,能达到层级之间相互约束的作用,较完善监督机制下能提高各层级人员积极性,落实血液病科的各项护理[2]。但此管理模式下存在层级单一的情况,仅有护士长、责任护士两个层面,后者人员较多,护士长在管理时有较大难度,可能会降低监督质量,或存在责任护士职责分配不清的情况,均会影响护理质量[3]。近年护理组长得到重视,将其纳入在层级管理中,可进一步优化层级制度,降低管理难度,增强约束力度,利于规范血液科的护理[4]。基于此,研究以巨野县人民医院15 名血液科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于2021 年7—12 月以及2022 年1—6 月期间落实不同的管理措施,重点在于了解护理组长在层级管理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15 名血液科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2021 年7—12 月期间实施普通层级管理,作为普通组,2022 年1—6 月期间增加护理组长,作为调查组。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2~45 岁,平均(33.71±2.98)岁;任职时间1~15年,平均(8.23±1.74)年;本科10 名,专科5 名。普通组涉及的100 例患者男56 例,女44 例;年龄24~60 岁,平均(42.49±2.76)岁。调查组涉及的100 例患者男55 例,女45 例;年龄25~61 岁,平均(43.17±2.2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普通组:普通层级护理,即由护士长了解血液科患者信息后,制订护理计划与排班表,由责任护士落实血液病变患者的各项护理即可。

调查组:在层级管理中增加护理组长。①设置层级:第一层级为护士长,主要负责血液科护理的统筹工作;第二层级为小组长,在各样本中选择经验丰富的4 名担任此职位,确保掌握足够且专业的血液科护理技能,负责上传下达工作,同时监督下层级工作,并予以下层级护士帮助、指导,优化其工作技能;第三层级为责任护士,主要落实各项护理措施,重视血液科护理的学习,发现基础护理中存在的各项问题。②层级培训:各层级需选择不同的培训方案,责任护士重点完成血液科护理技能、护理实践的培训,在面对特殊血液病变时能保持较强应变能力。护理组长培训重点为专业技能、自身优化等,护士长则进行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各层级护士的能力,规范层级管理措施。③层级考核:考核过程中由上一层级制订下一层级的考核方案,护士长的考核则由院内统一安排,考核完成后若存在不合格的情况,需予以物质或职务处罚,考核优异者可予以适当奖励,提高各护士信心,优化自身护理工作。④护理落实:责任护士在血液科内需重点监测体征,完成血液科疾病的宣教,了解各患者病情,增强病房管理,注意予以患者生活清洁,对于有输血需求的患者,需准备输血凭证以及其他材料,确保输血及时性。护士组长需要在血液科内统筹责任护士的工作,详细了解患者静脉通道状态,增强各患者信息的核对,同时增加责任护士的指导与安排。护士长定时巡房,了解患者需求以及其他层级护理的不足,针对性地予以总结,制订血液科护理优化方案。

1.3 观察指标

护理质量:此项内容维度包括护理专业性、应变能力、护理态度、护理全面性等,各100 分,经相关评估后分值高即该管理模式下的护理质量高。

考核情况:主要针对各管理方案下的护士进行考核,维度一为血液科护理理论知识,维度二为血液科护理操作技能,各100 分,分值越高,即该管理模式下的考核结果越好。

安全事件:各组分别抽取100 例血液科患者,统计各管理模式下的输血安全事件、压力性损伤、导管安全事件等。

满意度:首先经由护理人员完成各管理模式的评估;其次纳入各管理模式下的100 例血液科患者,调查其对各管理模式的满意度。各评估维度均有护理落实情况、护理专业度等,总分0~100 分,不满意:0~59 分,较满意:60~89 分,很满意:90~100 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质量对比

调查组4 个维度护理质量评分高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比较[(),分]

表1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比较[(),分]

2.2 两组考核情况对比

管理后调查组护理理论、护理实践考核评分高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人员考核情况比较[(),分]

表2 两组护理人员考核情况比较[(),分]

2.3 两组安全事件对比

调查组安全事件发生率为2.00%,低于普通组的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患者安全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2.4 两组满意度对比

调查组护士满意度为100.00%、普通组为73.73%,调查组患者满意度为97.00%、普通组为8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见表4、表5。

表4 两组护士满意度比较[n(%)]

表5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血液科疾病有病情危急的特点,特别是血液肿瘤复发率高,需完成放化疗等治疗措施,而且需多次就诊,患者内心压力大[5]。血液科配备人力较少,可能存在人力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各护士工作量大,也有部分护士专业态度欠佳,均会造成护理质量的下降,而血液科患者得不到全面持续的护理,导致其满意度差,直接降低了血液科的形象[6]。层级管理是现阶段各科室常用的管理模式,以护士长为管理层,各护士为被管理层,前者完成血液科护理工作的统筹、调配、监督等工作,后者需落实各项措施,均有工作压力大的情况,很难保持较高的血液科护理质量[7]。近年护理组长得到重视,将其应用在层级管理中可优化层级制度,形成三级管理模式,减轻护士长以及责任护士的压力,在护理组长作用下能协调其他两个层级的管理,精准传递信息,有助于提升护理质量[8]。

本研究中,调查组4 个维度护理质量评分高于普通组(P<5),即在护理组长辅助下能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护理组长的角色打破了血液科原有的管理模式,既往层级管理下常存在顾此失彼的情况,而添加护理组长后,能帮助护士长承担相应的管理和统筹工作,使其能够完成宏观调控工作[9]。各护理组长对应的下层级护理人员数量有限,能保证信息传递精准度,也能帮助责任护士落实工作。护理组长在该管理模式中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可提高管理整体性、连续性,经多个维度改善护理质量[10]。本研究中,调查组护理理论、护理实践考核评分高于普通组(P<5),即护理组长的角色能有效提高各成员考核成绩。此管理模式重视各层级护理人员的培训,根据各层级人员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培训方案,例如护士长重视管理内容、血液疾病护理专业技能的培训,而责任护士重视护理知识、操作实践的培训,可优化自身工作,深入了解血液病变护理知识,并能维持专业技能,提高自身考核成绩[11-12]。

本研究中,调查组安全事件发生率为2.00%,低于普通组的9.00%(P<5),即在层级管理中增加护理组长能规避安全事件。此管理模式重视护士的培训与考核,可了解各护士的专业技能,针对技能不足的人员予以多次培训、考核,能进一步增强其技能,防止血液病变护理不得当的情况。在较高专业技能下,各层级护士为血液病变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内容,各司其职,能防止血液病变的恶化,也能优化输血申请、配血实验、导管保护、巡房等工作内容,专业护理下可规避安全事件,提高血液科护理安全性[13-14]。本研究中,调查组护士满意度为100.00%、普通组为73.73%,调查组患者满意度为97.00%、普通组为89.00%(P<5),即护理组长作用下能提高护患满意度。此护理针对既往的层级管理进行了优化,可减轻各层级护士的工作压力,也能增强其专业技能,实现较为合理的资源分配效果,得到各层级护士的认可。该模式在血液科能维持较高的护理质量,预防各类安全事件的发生,使各血液病变患者得到安全治疗,自然也能提高其满意度[15]。

综上所述,护理组长作用下能优化血液科护理质量,也能增强该科室的层级管理效果,有效减少血液疾病并发症,满意度高。

猜你喜欢
血液科调查组护士长
等 你
一张字条:“我不抢救”
改良简易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确定高危跌倒人群对预防血液病患者跌倒的影响研究
血液科化疗药物外渗导致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血液科患者感染危险预见性护理
新任跨科护士长如何应对压力
人性化护理应用于血液科患者的效果
最高检先于调查组入津,查什么?
真的记住了
神秘的玻璃门